作者:李俊湖著
開數:18
重量:320
ISBN:9786267787069
出版日期:2025/11/21
書籍介紹
面對資訊洪流及資訊科技與AI發展,未來社會需要更加重視思考、推理、分析與批判等高層次能力。這是教育未來的重要走向,深度學習正符應當前的教學需求。透過深度學習,不僅有利於教師清楚掌握教學策略,脫離傳統低層次認知教學的習慣,更能幫助學生發展高層次認知能力與核心素養。
本書全文共分十二章,首先分析素養與深度學習概念,主張深度學習有利於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而後探討深度學習的理論基礎,以為發展深度學習的重要依據;接著說明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引導教師依據深度學習理念進行教學設計。第四章開始,依據概念學習、筆記製作與總結、記憶練習與理解、比較與區分異同、圖像組織與表徵、假設思考與推理、提問對話與討論、組織互動與學習以及批判思考與後設認知等主題,分別依其定義與重要性、相關研究及教學等三部分加以說明。相關教學策略與方法,多引自深度學習的專書,期望透過觀摩與學習,有助於精進我國素養教學,引發學生深度學習,進一步提昇國民教育品質,達成十二年國教的理想。
作者簡介
李俊湖
學 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經 歷: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人力發展中心主任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教輔組組長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輔導員、教務組長、副主任
國小教師
學術專長:教師專業發展
目 次
Chapter 1 素養與深度學習概念
壹、素養概念發展與定義
貳、深度學習概念與特點
Chapter 2 深度學習的理論基礎
壹、未來社會的需求
貳、知識學習的改變
參、認知發展的研究
肆、教學理論的多元
Chapter 3 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
壹、深度學習的教學理念
貳、深度學習的教學規劃
參、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
Chapter 4 概念學習
壹、概念學習的定義及重要性
貳、概念學習的研究
參、概念學習的教學
Chapter 5 筆記製作與總結
壹、筆記製作與總結的定義及重要性
貳、筆記製作與總結的研究
參、筆記製作與總結的教學
Chapter 6 記憶練習與理解
壹、記憶練習與理解的定義及重要性
貳、記憶練習與理解的研究
參、記憶練習與理解的教學
Chapter 7 比較與區分異同
壹、比較與區分異同的定義及重要性
貳、比較與區分異同的研究
參、比較與區分異同的教學
Chapter 8 圖像組織與表徵
壹、圖像組織與表徵的定義及重要性
貳、圖像組織與表徵的研究
參、圖像組織與表徵的教學
Chapter 9 假設思考與推理
壹、假設思考與推理的定義及重要性
貳、假設思考與推理的研究
參、假設思考與推理的教學
Chapter 10 提問對話與討論
壹、提問對話討論的定義及重要性
貳、提問對話與討論的研究
參、提問討論與對話的教學
Chapter 11 組織互動與學習
壹、組織互動與學習的定義及重要性
貳、組織互動與學習的研究
參、組織互動與學習的教學
Chapter 12 批判思考與後設認知
壹、批判思考與後設認知的定義及重要性
貳、批判思考與後設認知的研究
參、批判思考與後設認知的教學
參考文獻
作者序
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課程發展主軸,素養導向的教學已被視為導向核心素養的重要教學途徑,因而成為教師迫切需要的專業知能。素養導向教學強調:(1)整合知識、能力(包含技能)與態度;(2)重視情境與脈絡的學習;(3)重視學習的歷程、方法及策;(4)強調實踐力行的表現等原則。目前大部分教師多已參加相關主題的研習,學習素養導向的教學規劃與評量。唯素養導向教學的原則顯得較為抽象,教師不易明確掌握並具體落實於課堂教學。此外,基於發展教學策略的理念,需要開拓通往核心素養的更多路徑,增加教師教學新策略與工具,便成為未來教學的主要著眼點。深度學習正是基於上述理念,進而超越目前教學現狀的可行做法,不僅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新思路,也是改變教師傳統教學的新亮點。
深度學習常見的概念,多來自於人工神經網路,視為機器學習的一部分,用以解決複雜問題。不過,近年來教育領域提出深度學習的探討,則是企圖擺脫傳統教學偏重低層次認知發展的教學場景,利用深度學習策略,發展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為未來生活與工作做好準備。換言之,面對資訊科技帶來的資訊洪流及與AI發展引發的學習變革,未來社會需要更加重視推理思考與分析批判等高層次能力。這也是未來教育重要走向,深度學習更為學生解決複雜問題和適應多變社會,應對21世紀挑戰的教育需求。因而,深度學習是拓展核心素養教學的新方向,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新力量。
本書於撰寫完成主要架構與內容後,經反覆閱讀思考,直覺有諸多不完整之處,想要重新整理,卻又覺不易著手。不過,想要提供國內中小學教師教學參考之心願,一直揮之不去。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先生慨然協助出版,經高碧嶸執行編輯仔細校對文章用字遣詞及引用格式,編輯力求完善相當費心,在此一併致謝。全書內容如有不夠周詳細緻之處,尚祈方家不吝指教。
李俊湖 謹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