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中偉、黃國禛著
開數:25
頁數:384
ISBN:9789861915180
重量:410
出版日期2012/09/21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1oqX09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1oqXe9
📌師大書苑:https://reurl.cc/pxA96l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r1A36N
書籍介紹
本書將焦點放在「科技」與「學習」上,本著以「學習為本,科技為用」的理念,關注如何將科技或教學媒體當作學習工具,藉以促進有意義的學習、培養學生高層次的思考技能、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建構知識。然而,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很多,除了資訊科技或教學媒體之外,最重要的還有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策略、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
因此,本書的架構與內容包括:探討科技促進學習的理論基礎、教學設計理論、系統化教學設計、科技融入教學方法、教學媒體之選擇與運用模式、數位學習、有效的學習工具、學習評量以及培養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進而自我激發內在動機、自我監控、自我評量,才能促進有效學習。
本書第四版主要增加數位學習、行動學習、情境感知無所不在學習、遊戲式學習等;第八章增加介紹CmapTools和XMind二個製作概念構圖的工具和專家系統,以及獲得各界好評的Spelling City學習網站,可用來提昇英文的聽、?、讀、寫能力,如此優良的網路學習資源,值得國內推廣使用。第九章也增加探討Scratch程式語言及邏輯推理軟體、Kodu Game Lab視覺化遊戲開發工具以及數位內容設計原則。
作者簡介
沈中偉
學歷: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教育科技博士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
經歷:美國加州太平洋叢林市(Pacific Grove)成人學校義務教師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所長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系副教授兼任視聽教育中心主任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創所所長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籌備主任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語言中心華語文師資培訓班教師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外籍人士華語班教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視聽教育館副研究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視聽教育館助理研究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閱覽組主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共關係委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兼任副教授
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警察專科學校兼任副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兼任講師
中國圖書館學會非書資料委員會委員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諮詢委員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多媒體設計與製作評審委員
教育部資訊種子學校南區召集人暨訪視委員
屏東縣政府有線廣播電視系統費率委員會委員
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理事
《教學科技與媒體》雜誌編輯
著作:《建構主義之國小資訊理念:行動研究之實踐與省思》(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教育科技與媒體中、英文期刊論文、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等數十篇。
〈國小資訊教育的省思與理念〉論文榮獲一九九九年「資訊與教育雜誌社」優良作品,由曾志朗部長頒發獎牌與獎狀。
黃國禎
學歷: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博士
經歷:台南大學理工學院院長
台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所長
暨南國際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主任
國科會「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共同召集人
國科會科學教育處複審委員
國科會「數位學習服務品質認證中心」評審委員
新聞局數位出版金鼎獎評審委員
教育部「大專校院數位學習訪視計畫」委員
教育部「推動華語測驗指導小組」委員
台中市政府「資訊教育推展委員會」委員
Educa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副總編輯
Global Chinese Journal for Computers in Education 總編輯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Learning Technology執行編輯
現職:台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台灣數位學習與內容學會秘書長
《人文社會學報》總編輯
《數位學習科技期刊》執行編輯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Learning and Organisation執行編輯
著作:Mindtools for supporting mobile learning activities. In Z. L. Berge & L. Y. Muilenburg(eds.), Handbook of Mobile Learning (New York: Routledge)
《數位學習導論與實務》(台北市:博碩文化出版社)。
數位學習及智慧型系統相關之期刊及研討會論文四百多篇。
獲得二○○七年及二○一○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科技的涵義與本質
第二節 科技如何促進有意義的學習
第三節 科技融入教學理念探討
第四節 科技融入教學之理由與層級
第五節 科技在學習上的角色
第六節 科技融入教學所遭遇之困難與解決之道
第七節 資訊社會教學創新之特性
第二章 科技促進學習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哲學基礎
第二節 系統理論
第三節 傳播理論
第四節 學習理論
第三章 教學設計理論與系統化教學設計
第一節 教學設計理論
第二節 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涵義
第三節 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
第四章 科技融入教學方法探討
第一節 直接教學法
第二節 發現學習法
第三節 建構式網路教學模式
第四節 網頁主題探究教學法(WebQuest)
第五節 資源本位學習
第五章 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設計
第一節 問題導向學習的涵義及其成效
第二節 問題解決的歷程與策略
第三節 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策略
第六章 教學媒體之選擇與運用模式
第一節 媒體的種類及其特性
第二節 媒體選擇的考慮因素
第三節 系統化計畫運用教學媒體的模式
第七章 數位學習
第一節 數位學習的演進
第二節 電腦輔助學習與網路學習
第三節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
第四節 遊戲式學習
第五節 網路學習活動設計與課程管理
第八章 有效的學習工具
第一節 概念構圖軟體之簡介與操作
第二節 電腦為心智工具促進學習
第三節 科技促進學習:以影片為工具
第四節 運用科技促進英語學習
第九章 數位內容製作軟體簡介與應用
第一節 Inkscape繪圖軟體
第二節 GIMP影像處理軟體
第三節 XnView圖像編輯軟體
第四節 Audacity聲音編輯軟體
第五節 CDex音樂轉檔軟體
第六節 Wink動態教學錄影軟體
第七節 Moodle學習管理平台
第八節 Hot Potatoes網上互動式測驗軟體
第九節 Scratch程式語言及邏輯推理軟體
第十節 Kodu Game Lab視覺化遊戲開發工具
第十一節 數位內容設計原則
第十章 自我調整學習
第一節 自我調整學習的涵義
第二節 自我調整學習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自我調整學習的循環階段
第四節 自我調整學習的教學模式
第十一章 學習評量
第一節 傳統評量的缺失
第二節 檔案評量
第三節 實作評量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重要名詞索引
第四版序
本書秉持「學習為本,科技為用」的信念,探討如何運用「歷程」的科技觀與「產品」的科技觀,以期創新教學方法與促進學習成效。「歷程」的科技觀係指將系統化的方法,運用於分析、設計、發展、執行與評鑑教學歷程,以提昇學習成效;而「產品」的科技觀則是指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除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外,也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有助於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更重要的是,藉由資訊科技的使用,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造思考、問題解決、主動學習、溝通合作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思維緣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軍方為了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能有效地訓練出優秀的軍人,而邀請多位傑出的教育心理學家發展出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在德國戰敗投降後,德國參謀總長說:「我們精準計算出了美國所有的戰備情形,唯獨沒有預料到美國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能訓練出優良的軍人。」由於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成效良好,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此模式也被運用到工商企業界的人力培訓與學校教育上,藉以提高學習效果。
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也應體認無論數位科技如何演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角,唯有從學習者的特性、需求、動機、教學目標、教學設計,作整體的思考,搭配數位科技的輔助,才能提昇學習成效。
我在二○○八年從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退休後移居美國,基於專業上的本能,尤其關注小女的美國教師如何運用iPod、iPad、Smart Board等數位科技以及有趣的程式融入於英文文法、西班牙語、生物、化學與微積分等課程教學中,透過雙手和手指的動作,師生就可以輕鬆地移動、旋轉或放大課堂內容,使抽象的概念視覺化,讓學生更易於了解。此外,也看到美國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與Pleco中文字典的應用程式來捕捉、辨識中文,做即時的發音與解釋,字詞長短可自由選取,真是學習中文的一大利器。
本書第四版,很高興邀請黃國禎教授參與,協助重新撰寫第七章「數位學習」,另外在第八章增加介紹CmapTools和XMind二個製作概念構圖的工具和專家系統;在第九章也增加探討Scratch程式語言及邏輯推理軟體、Kodu Game Lab視覺化遊戲開發工具以及數位內容設計原則。黃教授的專長是數位學習、行動學習、情境感知無所不在學習,以及遊戲式學習等;這些新興科技的加入,更增添本書的實用性與可讀性。此外,第四版也更新了其他章節的部分內容,例如在第八章,加入了獲得各界好評的Spelling City學習網站介紹,可用來提昇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力。如此優良的網路學習資源,非常值得國內推廣使用。
本書能順利出版,也要衷心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副總經理兼總編輯以及執行編輯林汝穎小姐的協助,他們的專業編輯經驗,是本書最有力的推手。
沈中偉 謹識
於美國加州太平洋叢林市
二○一二年八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