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明貞著
開數:18
頁數:336
ISBN:9789861915067
重量:590
出版日期2012/06/15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43n68D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gz1eEN
📌師大書苑:https://reurl.cc/aNAZ8Z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0xR4Rb
書籍介紹
本書共分為「課程理念篇」、「課程趨勢篇」與「課程議題篇」三篇,主要在勾勒近十年來課程改革的背後理念、發展趨勢與議題,並進行思辨與分析。課程理念篇包含後現代課程改革、批判理論對課程改革的影響、英國近期的課程改革,以及台灣九年一貫課程的政策實施省思。課程趨勢篇探討敘事探究、教科書的全球關聯與族群意象分析,以及性別文本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課程議題篇則探討課程改革的重大議題、學校統整課程,以及大學與小學攜手合作發展校本課程等議題,並探討學習評量改革的可行方向。本書的內容對於教育研究社群與實務工作者,提供了理念與實踐的再理解,並期望能引發更深入的課程思維與實務之探討。
作者簡介
莊明貞
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課程與教學哲學博士
經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審議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研究發展小組重大議題研修小組召集人
教育部國立編譯館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審議委員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全球教育研究訪問教授
中國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國際講座教授
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課程研究訪問學者
《課程研究》期刊總編輯
《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教育研究月刊》期刊主編
《跨國課程探究期刊》(Transnational Curriculum Inquiry)台灣主編
現職: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專長:課程理論與實務、課程研究方法論、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研究、當代
課程趨勢與議題、質性研究
獎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種學術研究計畫與著作獎勵十五次
Email:mjc@mdu.edu.tw
目錄
第一篇 課程理念篇
第一章 後現代觀課程及其對本土課程改革之影響
第二章 批判理論及其在課程研究應用之評析
第三章 英國近期課程政策之變革及其啟示
第四章 台灣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實施之反省
第二篇 課程趨勢篇
第五章 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
第六章 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全球關聯」知識內涵之分析
第七章 全球化趨勢下新移民女性在社會領域教科書中的族群意象分析
第八章 性別、知識與權力: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性別文本的論述分析
第三篇 課程議題篇
第九章 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新興議題:政策到實施的反省193
第十章 轉化知識:台灣國中小重大議題融入課程發展機制之探析
第十一章 性別與課程的建構:以九年一貫課程「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為例
第十二章 九年一貫課程中有關學校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問題之分析
第十三章 課程改革中大學與小學的夥伴關係:一個校本課程發展的案例分析
第十四章 國小教師學習評量信念與實踐之個案研究
黃序
迄今為止,我從未在我的專業著作中請人寫過序,也從未為國內的教育同仁所出版的專書寫過序,這次算是平生第一遭。我之所以「一口答應」為莊明貞教授這一本鉅著寫序,乃是基於下列幾個原因:
第一、我倆雖在年齡與性別上大有差異,但在學術研究的態度上,卻是始終「堅持專業理念、絕不妥協」,可說是「志同」;而在課程研究領域上的興趣與關注點,均在課程理論與課程改革,則可謂「道合」。
第二、我是將泰勒的課程理論介紹到國內的第一人,我在哥大教育學院攻讀時(1964~1970),正是泰勒模式的全盛時期。我當然知道知識(包括課程理論)永遠是往前推進的,任何課程學派的理論皆有其優點與限制。因此,我是多麼期望國內的課程研究領域,早日出現既能綜觀各種學派的課程理論,又能將課程理論與本土的課程發展加以適切地結合者。
事實上,國內已有不少專攻課程理論的佼佼者,但遺憾的是,在他(她)們之中,有些人專注於抽象理論的引介與闡述;另有一些雖亦嘗試跨越理論與實際的鴻溝,圖謀兩者之結合,卻少見具體成效。
莊教授在課程理論的研究上,值得稱道之處,在於她對各派之理論學說均有所涉獵,舉凡:批判理論、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多元文化論、概念重建學派等,她都下過一番苦工。而難能可貴的是,她雖「浸入」其中,卻能「跳出」框外,不偏執一方,而能「允執其中」,永遠能站在更高、更廣的據點,對課程理論加以統觀與批判。
莊教授在課程研究上的另一特點與貢獻,即在於理論與實際的融合。她在本書上一再強調「知識轉化」、「課程改革典範實踐的可能性」以及「本土課程概念化」等概念,無非均在謀求「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在其專業生涯中,莊教授除了純理論的鑽研之外,她也廣泛參與課程設計、發展、實施與評鑑等各種實踐性活動。她豐富的課程實踐經驗包括:(1)教育部中小學課程綱要審議委員;(2)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研究小組召集人;(3)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委員;(4)大學師資培育課程評鑑委員;(5)參與中學教師課程與教學領域基本能力檢定之發展工作,以及(6)教育部國立編譯館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審議委員等職。
莊教授之所以能夠出版此本皇皇鉅著──課程改革:理念、趨勢與議題──即是因她具有深厚的課程理論基礎、廣泛的興趣與經驗,再加上能將課程理論加以轉化,使之與實際相結合,並加反省與批判,有以致之。
當然,莊教授在其專業生涯中,一直念茲在茲的「本土課程再概念化」,是課程學上的一個鉅大工程,既非一蹴可幾,更非一人所能獨立完成。縱然如此,莊教授的此一雄心壯志,及其一步一腳印,往前拓墾的努力,在國內實已起了「帶頭示範」的作用,彌足珍貴。
總之,長江後浪推前浪,個人喜見此種現象之出現,並盼其能持續擴大,故樂為之序。
黃 炳 煌
2012年5月19日
序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雖未有古詩中「欲斷魂」的意境,但也是熙熙攘攘、行色匆匆;此時,我正坐在捷運府中站的出口對面等候友人,在便利商店的大片落地窗前書寫此序言。這段日子以來,我心如浮萍,始終有漂泊的感覺,一直無法靜下心、振筆直書地把《課程改革:理念、趨勢與議題》的序言寫完;或許是因為這本書可算是我從公立大學退休下來的紀念專輯,但最大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書中的十四篇文章,有的是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所撰寫的結案報告後所改寫的期刊出版論文,有的是在國內外研討會所發表的文章,還有的是直接投稿在國內教育期刊的論文所彙整之文章,本來想讓自己在退休前有一本紀念文集的出版,但始終感覺若干論文因來自同一作者的觀點,其論點似乎在各篇文章中有「念茲在茲」、一再提及的味道,所以就花了一點時間對文章進行內部的「舊屋更新」,但卻不是舊瓶新釀的論文集。
事實上,我從1990年代末期參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以來,總是時時反省、思考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論述角度,時而游移在批判理論、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或多元文化主義的立論之間,但總覺得在現實的課程政策參與上,常陷入一種他人無法理解的課程「文化政治」泥沼中,且自覺深不可拔。舉一個實例來說,從2001年開始,性別等重大議題在政策上是融入七大領域課綱中,但實際上在融入各領域時,卻碰觸到學科間的知識與權力之爭。這或許是我在90年代初期從美國負笈回國以來,所始料未及的結果,這種誤踩學科地雷的情形,猶如誤闖森林的白兔,所幸我後來總是能在課程政策與實務現場的參與觀察中,冀望自己在課程改革的風暴中保持清晰的思維,並摸索可行的出路。
美國學者J. Schwab在70年代的AERA會議中,曾登高一呼:「課程已瀕臨死亡!」因此喚起了美國課程重建學派的興起,並激發課程學界的共鳴,一起展開課程再概念化的旅程。「再概念化學派」主要在批判課程目標模式的再製,強調運用政治文本、性別文本、種族文本、美學文本、自傳文本,以及國際化文本等,來探討課程理解與意識的問題。W. Pinar等學者並運用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以及後殖民主義等學理,使課程產生跨越疆界與混種的新理解。
台灣的課程改革從90年代起,無論是理論或實際,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再概念化,並企圖建立課程的新典範。四一○教改時的激進論者,曾冀望釜底抽薪地藉由課程改革的過程,徹底解構各級入學考試,但總是事與願違!根深蒂固的科舉制度所形成的入學考試制度,使得課程改革背後的精粹主義與科舉思想,就猶如「鬼魅」般總是化不掉,而課程改革最終也無法突破升學主義的精英政策之藩籬。近十年來,我也在摸索課程改革典範實踐的可能性,並企圖從課程典範的新理解,無論是在參與課程政策,或是赴國內外學術研討會提出問題與因應對策的論述中,希望能找出因應的對策。
本書之所以能夠出版,就是源於對本土課程再概念化的一種強烈需求。本書共分為三篇,首篇為課程理念篇,其次為課程趨勢篇,最後為課程議題篇。課程理念篇包含後現代觀課程、批判理論(與潘志煌合著)對課程改革的影響,並探討英國近期課程政策之改革,以及台灣九年一貫課程的政策與實施;課程趨勢篇則在探討敘事探究、教科書的全球關聯(與嚴朝寶合著),以及教科書中的族群意象(與陳美芝合著),其次是性別文本的教科書論述分析;課程議題篇則分別探討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新興議題、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以及學校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並就大學與小學攜手共構校本課程的夥伴關係加以討論,最後則討論國小教師學習評量信念與實踐(與丘愛鈴合著)。前述可能性的語言,期望能豐厚課程理論和課程研究方法論,這當中當然存在著許多兩難的困境議題,值得讀者們一一加以檢視。
最後,本書的出版希望能引起更多教育改革研究者的關切與共鳴,雖然課程改革原存在一種預懸的理想,各國的課程改革經驗經常受到很多意識型態因素的影響,真正成功者的例子不多,但目前國內也正吹起十二年國教的號角,相信將會喚起更多人對十二年國教的教育改革投入更多的心力。本書的順利出版,同時要感謝基隆市信義國小潘志煌主任、桃園縣新埔國小嚴朝寶校長、新北市鳳鳴國小陳美芝老師,以及高雄師範大學丘愛鈴教授的協助貢獻。本書的誕生也可以算是我二十八年公職生涯的一本紀念文集,在此要感謝曾參與我教學的研究生,以及投入國科會與教育部專案研究發展的夥伴與中小學實務工作者,沒有他們的實踐智慧之觀點激盪與行動貢獻,就無法成就這些文章,這本書要呈獻給這些熱情的參與者。
本書各篇雖力求文字用詞精確,但總難免會有疏漏,敬祈讀者不吝斧正,以利再版時改進。另外,本書能順利出版,特別要感謝課程界耆老黃炳煌教授慨然允諾為本書作序,此外也要謝謝吳遠山博士協助打字編輯,另外要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副總與編輯團隊,從我在公立大學退休前一路督促我出書到現在,本書的催生他們厥功至偉,在此致上謝意。
莊明貞 謹識
於明道大學
2012年4月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