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嘉雄著
開數:18
頁數:544
ISBN:9789861913490
重量:900
出版日期2010/03/03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MkV65m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DZEK2Q
📌師大書苑:https://reurl.cc/vgApRa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ZjvZxg
書籍介紹
本書乃第二本國內出版的通盤、系統性課程評鑑專書,內含17章,區分為三大篇。第一篇探討教育及課程評鑑領域常見的重要基本觀念與方法,包括課程評鑑的意義與功能、關注的研究重點、課程發展與評鑑之關係、評鑑探究的一般過程與常用的探究方法、價值判斷的性質與取向、評鑑的利用與溝通議題,以及後設評鑑的觀念與評鑑檢核標準;本篇能引領讀者對教育和課程評鑑領域的重要論題、觀念、方法與實施過程有整體性認識。第二篇依本書所提出的「問題與需要評估」、「設計」、「試用」、「準備與安裝」和「實施」等課程發展程序步驟,分四章舉例說明各課程發展階段的評鑑重點和方法,包括評估學習者需要、評鑑課程計畫與材料、評鑑課程安裝與實施,以及評鑑課程結果與分析成本的要項與方法;本篇能協助讀者掌握各課程發展階段下的課程發展任務、課程成品,以及對其評鑑的具體要領與方法。第三篇則分六章討論了評鑑領域常見的重要評鑑取向或模式,包括目標本位評鑑、差距評鑑、CIPP評鑑、教育鑑賞與批評、認證模式、抗詰式評鑑、交流式評鑑、回應式評鑑和彰權益能評鑑等,分析這些評鑑取向或模式的源起、發展、核心觀點和評鑑探究方法,並予以評論;本篇能促進讀者對評鑑學門中豐富多元的評鑑取向或模式有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簡介
黃嘉雄
學 歷:台灣省立嘉義師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博士
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及華盛頓大學研究。
重要經歷:台北縣小學教師
縣政府教育局課員
基隆市政府教育局督學、課長、主任督學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副教授兼附設實驗小學校長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教授兼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審議委員會委員、國民中學綜合活動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委員、國民小學生活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
現 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合聘教授兼教務長
學術專長:課程評鑑、教育評鑑、課程社會學、課程發展與設計
專 著: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觀點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
學校本位管理制度比較研究
目錄
第一篇 基本觀念與方法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課程評鑑的意義
第二節 關注重點
第二章 角色功能
第一節 評鑑的角色功能
第二節 釐清形成性和總結性評鑑概念
第三章 課程發展與評鑑
第一節 課程發展之特性
第二節 課程發展程序與評鑑
第四章 探究方法
第一節 評鑑探究的一般過程
第二節 資料類型與探究方法
第三節 內容分析法
第四節 調查法
第五節 觀察法
第六節 實驗法
第七節 學習成就評量方法
第八節 資料分析
第五章 價值判斷
第一節 課程價值判斷之複雜性
第二節 價值判斷的取向
第六章 利用與溝通
第一節 評鑑之利用
第二節 評鑑報告與溝通
第七章 後設評鑑
第一節 意義與觀念
第二節 評鑑之專業標準與檢核清單
第二篇 各課程發展階段之評鑑
第八章 評估學習者需要
第一節 需要的意義與種類
第二節 評估學習者需要的方法
第九章 評鑑課程計畫與材料
第一節 評鑑規準
第二節 評鑑方法示例
第十章 評鑑課程安裝與實施
第一節 實施準備與安裝之評鑑
第二節 實施影響因素之評估
第十一章 評鑑課程結果與分析成本
第一節 結果監測與效能評鑑
第二節 成本分析
第三篇 重要評鑑取向
第十二章 目標取向評鑑
第一節 目標本位評鑑之原型:Tyler早期的觀點
第二節 Tyler後期的觀念調整
第十三章 管理取向評鑑
第一節 差距評鑑模式
第二節 CIPP評鑑模式
第十四章 消費者取向評鑑
第一節 評鑑的意義
第二節 價值判斷
第三節 其他重要評鑑觀念
第四節 評論
第十五章 專家取向評鑑
第一節 教育鑑賞與批評
第二節 認證模式
第十六章 抗詰取向評鑑
第一節 抗詰式評鑑
第二節 交流式評鑑
第十七章 參與者取向評鑑
第一節 回應式評鑑
第二節 彰權益能評鑑
參考文獻
名詞索引
序
若以1963年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教育基金會合辦的國民教育發展五年計畫實施方案之評鑑做為台灣系統化教育評鑑之篙矢,則台灣系統化教育評鑑發展迄今已歷四十餘年。這四十多年來,台灣教育行政機關對教育評鑑非常重視,從幼稚園至中小學乃至大學的各級各類學校,皆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計畫性的評鑑,評鑑的內涵有些屬訓導、輔導、體育、校園安全、交通安全教育、資訊教育或特殊教育之類的專門項目評鑑,有些屬針對學生學習成就、校長和教師表現的人員評鑑,最近的發展則更重視整體學校機構或其部門業務的校務或院系所機構評鑑。這些評鑑對強化學校績效責任、促進學校教育品質的提升,具有一定程度的助益。然由於至目前為止的大部分台灣教育評鑑設計,傾向於以機構的大範圍業務為評鑑對象,而評鑑的時程安排又過於緊湊、匆促,故仍大多未能完全發揮評鑑在協助方案做決定上的更積極、精緻功能。筆者以為時至今日台灣所需討論的,已不再是學校是否需接受評鑑的議題,所規劃和實施的評鑑方式也不應再僅重於機構或人員的評鑑,而應是討論如何提升層次至如何辦理教育方案,也就是課程評鑑的議題,因為唯有提供高品質的教育和課程方案,方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而這才是學校機構存在之所本,評鑑則是確保和提供高品質教育和課程方案的主要憑藉。基於此一觀點,乃催生了這本論著,希望本書的誕生能精緻化國內的教育和課程評鑑,進而貢獻於學生學習品質和效果的持續提升。
本書撰寫時特別考慮讀者在學習發展及實際運用上的需要,因而先以第一篇的七大章為導論,探討教育及課程評鑑領域裡常見的重要基本觀念與方法,分別說明了課程評鑑的意義與功能、關注的研究重點、課程發展與評鑑之關係、評鑑探究的一般過程與常用的探究方法、價值判斷的性質與取向、評鑑的利用與溝通議題,以及後設評鑑的觀念與評鑑檢核標準。此篇能引導讀者對教育和課程評鑑領域的重要議題、方法與實施過程有整體性認識。第二篇則按課程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程序步驟,包括問題與需要評估、設計、試用、準備與安裝和實施等,分四章舉實例說明各課程發展階段裡的評鑑重點與方法,此用以協助讀者掌握各課程或教育方案發展階段下的發展任務、方案成品,以及對其評鑑的具體要領與方法。最後的第三篇再以六章探討和分析九個常見重要評鑑取向或模式的源起、發展、核心觀念和評鑑探究方法,並予以評論,希藉以提供讀者更多元、豐富、深入的評鑑學門視野。這三大篇的內容,兼顧了評鑑學門核心觀念和方法的導入、評鑑在課程和教育方案發展實際運用上的說明,以及常見重要評鑑取向或模式的深入探究。就初學者而言,建議先研閱第一篇,再及於第二和第三篇;就欲實際實施評鑑者而言,可多參考第二篇的方法與實例,然並不能忽略第一篇的內容,亦可參酌第三篇評鑑取向的觀念與方法,將之轉化為自己情境所需評鑑的設計;就欲深入探究各評鑑取向之理念與觀點者,第三篇的討論內容提供進一步探究、分析與評論各種評鑑取向或模式的可行參照架構。這也表示此書雖名為課程評鑑,然其中的重要觀念、方法和議題內容,亦可廣泛地運用於絕大部分的教育及社會人類服務方案之評鑑。
本書之撰寫始自2004年,至今2010年付梓出版,計歷時六年。六年來由於自己教學、研究和行政事務忙碌,致撰寫期間有時整月無一空暇日得以提筆寫作,而當拾得閒暇欲提筆時,又總需再次瀏覽先前研閱之文獻並整理、接續腦海裡的舊有思緒,如此的斷續接連之間,難免發生內容有思索不夠周詳緊密處,尚祈方家指正。這段長時期的寫作,每完成一章或一節即敦請內人林麗梅女士逐一打字、排版並列印校對,對一本如此大部頭的著作而言,可說是苦差事,而內人總能於持家之餘圓滿地幫忙完成,在此表達誠摯的謝意。另心理出版社林總編輯敬堯慨允出版、高執行編輯碧嶸仔細且高品質地校正文章中用字遣詞,在此一併致謝。
黃嘉雄 謹誌
於2010年1月3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