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John P. Miller著;張淑美校閱;李昱平、張淑美譯 開數:25
 頁數:176
 ISBN:9789861911755
 重量:265
 出版日期:2008/09/11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KrZQxe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Q60b7o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px7Mgd
 
 書籍介紹
 全人教育是一種強調聯結關係的課程理念,而這些聯結關係的來源就是教師,若教師感受到的是不完整與受挫的,那麼全人的學習就很難出現。本書提供簡易可行的途徑,協助教師重建自己的「生命」與「教育」工作間的緊密聯結,讓教師成為具靈性的「全人教師」。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理念篇」概述全人教育的觀念,並說明教師如何運用「慈悲」與「真誠」這兩項原則於教學工作中。第二部分「方法篇」,討論靜默沉思、想像力以及身體活動的運用,讓吾人更能聯結內、外在生命。第三部分「教學篇」介紹在教室情境中如何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產生更緊密關聯的教學策略。最後一章討論在使用增進聯結方法時可能遭遇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並探討教師如何透過自我觀照,讓自己變得更「全人」。
 
 校閱者簡介
 張淑美
 學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哲學博士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Fresno校區博士後研究
 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經歷:中學教師、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
 1988年國家高等考試教育行政人員類科及格
 美國死亡教育與諮商學會終身會員
 中華生死學會第一、二屆理事
 高雄市生死教育手冊指導委員
 參與教育部高中暫行課程綱要生命教育類科—「生死關懷」科研擬
 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諮詢委員會」第四、五、六屆委員
 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終身會員與第一、二屆理事
 高雄市市政府「殯葬設施審議委員會」委員
 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生死教育委員會」委員(兼副召集人)
 世界宗教博物館生命領航員聯誼會諮詢委員
 著作:專著《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
 《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復文)
 編著《中學生命教育手冊》(台北:心理)
 審訂《生與死的教育》(台北:心理)
 合譯《生死一線牽—超越失落的關係重建》(台北:心理)
 《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台北:心理)
 合著《生命教育》(台北:心理)
 《實用生死學》(台中:華格納)
 主譯《生命教育—推動學校的靈性課程》(台北:學富)
 發表生死學、生命教育等相關研究與論述著作數十篇
 
 譯者簡介
 李昱平
 現職:高雄縣中山工商輔導處輔導教師兼資源組長
 學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進修中)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
 
 目錄
 PART 1 理念篇
 第 1 章 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平衡的、總括的與關聯性的
 具總括性的
 具關聯性的
 全人教師
 第 2 章 理解與學習
 內在的了解—直覺
 什麼是直覺?
 直覺與教育
 第 3 章 慈悲與真誠
 慈悲
 邁向慈悲
 真誠
 真誠、自我與真我
 專注
 承認限制
 PART 2 方法篇
 第 4 章 靜默沉思
 為什麼要冥想?
 冥想的類型
 理性取向
 情緒取向
 身體取向
 行動取向
 實踐
 教師可以從事的冥想
 計數呼吸
 呼吸冥想
 頓悟
 真言
 律動
 沉思
 視覺冥想
 我的經驗
 第 5 章 想像力
 想像力的功能
 自我發展
 靈性發展
 創造力
 身體健康
 想像的技巧
 第 6 章 運動
 運動與教育
 與自己相處
 PART 3 教學篇
 第 7 章 全人教學
 分析性與直覺性思考的關聯
 比喻
 引導式想像/想像力
 身心的關聯
 運動教育
 舞蹈與戲劇
 學科間的關聯
 價值、想像與課程整合
 藝術
 故事模式
 與社群的關聯
 與地球的關聯
 與自己的關聯
 文學創作
 寫日記
 故事
 第 8 章 總結
 問題與討論
 自我觀照
 專注課堂情境
 自我觀照的方案
 冥想與想像力
 放緩腳步
 運動
 將教學視為服務
 撰寫日記
 留白
 幽默與歡笑
 
 校閱者序
 滋養「生命」與「教育」的靈性,成為喜樂的老師
 
 各位親愛的讀者,歡迎進入讓您的工作與生命合而為一,成為一位「全人教師」的旅程。
 
 要正式進入這項喜悅的生命之旅前,請您用最喜歡或最放鬆的姿勢坐下或躺下……用澄靜開放的心情,如果能配合讓您心靈平靜的音樂也許更好……,先不要打開書頁。請心平氣和地默念或觀想下列這些字眼:「全神貫注(mindfulness)、活在當下、和諧關聯、專注、想像、創意、自信、自省、自律、分享、合作、關懷、寬恕、幸福、完整的、慈愛的、尊重的、終極的、真實的、真誠的、健康的、有意義的、助人助己的、成人成己的、身心靈平安的、內在的喜悅與成就感、如所從來的真我……」。
 
 然後保持著當下的心平氣和在每個時刻中,選擇翻開本書目錄,瀏覽整本書的架構,您會被這本書所吸引,知道這本書將為您精簡有力地揭開「全人教育」的「理念」、成為具有全人生命力的「方法」,以及如何將全人教育落實在「教學」中;如果想要先清楚了解何謂「全人教育」,您可以讀第一章,將會被全人教育的三個核心理念:「平衡的(和諧的)」、「總括性的(包容的)」與「關聯性的(連結的)」所吸引,讓您自然地置身在全人教育的脈絡中;您也許想要先體驗全人的感覺,那麼「方法篇」提供您從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選擇「靜默沉思、想像力與運動」等適合的法門,只要您覺得契合與感受到前一段字眼中的某一個或某些情境,那就是最適合您的方法了。相信它、修練它、納入它,在您的生活中,活出全神(心神)貫注的生命;您還是對全人教育納悶嗎?可以從最後一章(第八章)總結讀起,您可能的疑問會得到清晰的討論,並且更簡潔呈現修練全人生命的途徑。
 
 這是一本教導如何活出全人的獨特生命、活出尊嚴喜悅,與自己、他人、環境、宇宙等關係「緊密關聯、締結」的生命教育手冊。適合每一位希望協助自己與他人活出「生命」靈魂的人;對生命教育、全人教育有興趣的人,更不能錯過這本精簡而溫馨的好書。不管是自我修練的學生、社會人士、家長,以及學校或社會中的「老師」,本書更是讓我們的「教育」生命展現靈魂與能量的秘笈,找回原來存在於深層真我(Self)中的法門。尤其身陷政治、名利糾葛中的公眾人物、企業家,更適合讀這本書,因為全人生命的修練,沒有宗教與道德教條的約束,是輕鬆自由地邁向真實的權力、平安喜樂的幸福之道。
 
 最後,仍要再次邀請您一起來修練如何讓自己與他人(學生與親友)的生命變得更安適自在。如本書最後引用英國作家柴斯特頓(Chesterton)的話:「天使之所以能飛,是因為他們能讓自己很輕盈」,也祝福我們自己與學生的生命充滿豐盈的愛、安詳、意義與喜樂。
 
 張淑美 序於2008年8月
 
 譯序
 在「主客」與「心物」二分、「個人」與「社會」對立、強調人力戰勝自然的環境中,人們漸漸只關心「肉體」與「經驗」的層面,這個結果造成人們對物質世界的了解相當多,但是對於其他部分的感受卻是愈來愈冷漠,甚至沒有反應的現象。同樣的,教育環境也受到上述的影響,「學校」彷彿成了一個進行精密訓練的單位,「學生」成為被訓練的對象,而「教師」則是訓練的執行者。彷彿學生只要進入這一個單位,都可能會變成一模一樣、技術純良的「專家」,然後成為就業市場中待價而沽的「商品」。這與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羅傑斯(Carl Rogers, 1902-1987)等知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在二十世紀初極力主張的全人教育、甚或是與中西傳統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全人教育指的是能夠提供完整的一套兼具深度(專業)及廣度(通才)的學習,進而使「自我」充分展現成為「個人」,培育博雅素養,實踐「知識探索」與「人文關懷」的一種教育模式,全人教育也是一種強調連結關係(connections)的教育,而這連結關係的主體就是教師。本書作者米勒(John P. Miller)認為如果教師感受到的各項事物是不完整或受挫的,便很難讓全人學習產生。本書的重點,即在於提供教師如何透過特定的方法來更深層地面對或覺察自己的教學,或與學生的互動,進而如何讓教室情境更為順暢,藉以提高自己與教學間的連結能達到內外和諧的狀態。在此狀態中,我們已不再以某個僵化的模式來看待事情及其發展結果,因此,如果事情不如我們預期當中的順利發展,我們也不會對自己或學生感到沮喪。
 
 本書的第一部分描寫了全人教師需具備的特質,這些特質包含了解與學習、熱情以及真實面對自我與他人。第二部分則把焦點放在個人優勢的發展上,以及教師可如何運用不同的方法,例如靜默、心像法及運動等來協助個人成長;另外有些方式如冥想、想像及身體活動等,則能讓教師沉靜下來並集中自我,當教師們能集中自我並深化個人的內在生命時,就能擁有更多的內在力量來協助學生在身體、情緒與心靈方面有所成長。最後,也會在書中利用六個章節來討論特定的班級經營策略。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特別要感謝恩師張淑美教授的推薦,並且在繁忙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中仍抽空指導及審閱,也感謝心理出版社的林敬堯總編輯,和編輯林汝穎小姐細心校正。此外,內心對辦公室同仁江英綺老師的支持和協助亦有無限的感激,那一段一起思考、討論以找出原書真意,甚至是彼此分享書中心得的時光,是很美好的回憶。
 
 李昱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