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世彗著
重量:1110
ISBN:9786267447994
出版日期:2025/9/16
書籍介紹
評量在特殊教育上扮演著關鍵性且重要的角色,本書旨在撰述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的相關課題。全書分為「基本理念」、「鑑定與安置實務」、「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和「整合評量」四大篇,分別闡述:(1)評量的基本概念;(2)正式評量應具備的基本認知;(3)各類特殊教育學生的鑑定基準與安置實務;(4)非正式評量;(5)認知能力、智力、語言、知覺動作、情緒與行為、性向、人格、成就、適應行為,以及發展性等領域的評量概念與工具介紹;(6)評量結果的整合與應用。此外,本書另闢有舊制和新制的「溫故知新專欄」,有助於特殊教育類科教師資格檢定之複習。
作者簡介
張世彗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主修特殊教育)
現職: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經歷:臺北市立國小教師、組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
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研究進修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所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主任暨語言治療學程主任
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主任
臺北市暨桃園市政府教育局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臺北市立高中職、國民中小學校務/資優教育評鑑委員
教育部國民暨學前教育署高中職鑑定委員及統合視導委員
宜蘭縣立國小、國立學校附設國民中小學(部)特殊教育評鑑委員
大專院校北二區特殊教育學生初審鑑定委員
主要叢書著作:
《特殊教育導論》(2025年9月,第四版)
《言語語言障礙評估──臨床篩檢與檢查》(2025年1月,多人合著,初版)
《圖解行為改變技術》(2024年6月,第二版)
《行為改變技術》(2024年5月,第九版)
《特教教甄.捨我其誰》(2023年2月,初版)
《資優教育與課程設計模式》(2022年8月,初版)
《學習障礙》(2019年9月,第三版)
《創造力:理論、教育與技法》(2018年3月,第三版)
《課程本位評量理論與實務》(2012年12月,初版)
目 次
基本理念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評量的涵義及其重要性
第二節 評量的作決定形式
第三節 評量的層次
第四節 專業團隊或小組評量取向
第五節 身心障礙學生之評量調整
第六節 素養導向教學及評量與特殊教育學生
第七節 評量方法的形式
第八節 評量的法律與倫理課題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
■ 溫故知新專欄:新制(110~114年度)
第二章 正式評量應具備的基本認知
第一節 信度
第二節 效度
第三節 常模
第四節 其他有關測驗的認知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
■ 溫故知新專欄:新制(110~114年度)
鑑定與安置實務篇
第三章 特殊教育學生評量議題與鑑定安置實務
第一節 鑑輔會的組織與任務
第二節 智能障礙評量議題與鑑定安置實務
第三節 視覺障礙評量議題與鑑定安置實務
第四節 聽覺障礙評量議題與鑑定安置實務
第五節 語言障礙評量議題與鑑定安置實務
第六節 肢體障礙鑑定安置實務
第七節 腦性麻痺鑑定安置實務
第八節 身體病弱鑑定安置實務
第九節 情緒行為障礙評量議題與鑑定安置實務
第十節 學習障礙評量議題與鑑定安置實務
第十一節 自閉症評量議題與鑑定安置實務
第十二節 發展遲緩評量議題與鑑定安置實務
第十三節 多重障礙評量議題與鑑定安置實務
第十四節 其他障礙鑑定安置實務
第十五節 資賦優異鑑定安置實務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
■ 溫故知新專欄:新制(110~114年度)
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篇
第四章 非正式評量
第一節 非正式評量的種類
第二節 非正式評分程序的形式
第三節 計畫、編製和執行評分程序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
■ 溫故知新專欄:新制(110~114年度)
第五章 認知能力評量
第一節 認知的涵義
第二節 不同取向的認知能力發展觀
第三節 認知能力的內涵
第四節 認知評量的涵義與技術
第五節 認知能力評量的工具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
■ 溫故知新專欄:新制(110~114年度)
第六章 智力評量
第一節 智力的本質與涵義
第二節 主要的智力學說及其內涵
第三節 影響智力評量的因素
第四節 智力評量的方法
第五節 智力評量在特殊教育上的應用
第六節 智力評量所引發的問題
第七節 智力評量的工具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
■ 溫故知新專欄:新制(110~114年度)
第七章 語言評量
第一節 語言的涵義與特性
第二節 評量語言的理由
第三節 語言的結構性成分
第四節 誘發語言能力的方法
第五節 書寫語言的評量
第六節 語言評量的程序
第七節 語言評量的其他考量因素
第八節 語言評量的工具
■ 溫故知新專欄:新制(110~114年度)
第八章 知覺動作評量
第一節 知覺動作的涵義
第二節 評量知覺動作的理由
第三節 知覺動作的心理歷程
第四節 知覺動作評量的原則
第五節 知覺動作評量的要素或範圍
第六節 知覺動作評量的工具
第九章 情緒與行為評量
第一節 情緒與行為的涵義及特性
第二節 評量情緒與行為的理由
第三節 情緒與行為的影響
第四節 負面情緒內涵與行為異常類型
第五節 情緒與行為評量的方法
第六節 情緒與行為評量的工具
■ 溫故知新專欄:新制(110~114年度)
第十章 性向評量
第一節 性向的涵義
第二節 性向測驗的類型
第三節 性向測驗的特性
第四節 性向評量的工具
第十一章 人格評量
第一節 人格的涵義
第二節 人格評量的方法
第三節 人格評量的問題
第四節 人格評量的工具
■ 溫故知新專欄:舊制
第十二章 成就評量
第一節 成就與成就測驗的涵義
第二節 成就測驗的用途
第三節 成就測驗的類型
第四節 標準化成就測驗
第五節 教師自編成就測驗
第六節 成就評量的工具
■ 溫故知新專欄:新制(110~114年度)
第十三章 適應行為評量
第一節 適應行為的涵義
第二節 評量適應行為的理由
第三節 適應行為的評量方式
第四節 訊息提供者在適應行為評量的角色
第五節 適應行為評量資料的運用
第六節 適應行為評量的一些爭議或問題
第七節 適應行為評量的工具
第十四章 發展性評量
第一節 發展的涵義
第二節 發展性評量的描述
第三節 發展性量表的應用問題
第四節 發展性評量的原則
第五節 發展性評量的類型
第六節 重度障礙兒童的獨特評量範圍及工具特色
第七節 發展性評量的工具
整合評量篇
第十五章 評量結果的整合與應用
第一節 評量目標與資料
第二節 發展教學介入計畫
第三節 形成教學介入計畫
附錄
第十版序
根據我國現行《特殊教育法》第6條的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以下簡稱鑑輔會)……辦理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鑑定、就學安置(以下簡稱安置)、輔導及支持服務等事宜……。」又設有特殊教育學系或特殊教育學程的公私立大學院校,皆是將「特殊教育學生評量」(assessment of exceptional students)一門列為必修科目。顯然,特殊教育學生評量在特殊教育上扮演著關鍵且重要的角色。
美國的《障礙者教育促進法案》(P.L. 108-446公法)也描述「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意指特殊設計的教學,以迎合特殊教育學生的獨特需求。我國現行《特殊教育法》第10條第2款亦明示:「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措施之提供及設施之設置,應符合融合之目標,並納入適性化、個別化、通用設計、合理調整、社區化、無障礙及可及性之精神」;又同法第31條第1款明訂「高級中等以 下學校應以團隊合作方式對身心障礙學生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由此可見,特殊教育實施的指引原則為「個別化教學」(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而這項原則的使用乃是依循「評量─教學─評量」的步驟,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因此,特殊教育教師唯有對這項充滿回饋性的步驟,做出積極回應,方能逐步滿足特殊教育學生的獨特需求。從上可知,評量與教學在特殊教育中的關係宛若車之雙輪,密不可分。
基本上,全書包含「基本理念」、「鑑定與安置實務」、「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與「整合評量」四大篇,共分成十五章敘述。其中,「基本理念」一篇包括:第一章簡述評量的涵義及其重要性、評量的作決定形式和層次、專業團隊或小組評量取向,以及評量的法律和倫理課題;第二章則簡要說明正式評量應具備的基本認知,包括信度、效度、常模及其他有關測驗的認知。「鑑定與安置實務」一篇包含第三章介紹鑑輔會的組織與任務、特殊教育學生特性/評量議題,以及各類特殊教育學生的鑑定基準與安置實務。
「評量種類、領域及工具」一篇包括:第四章在探討非正式評量,包含各種形式的非正式評量(真實評量、標準參照評量、任務分析、動態評量、課程本位評量、實作評量、檔案評量、生態評量、非正式量表、反應或學習日誌、大聲思考技術、檢核表、工作樣本分析、訪談、問卷、觀察、錯誤類型分析、自我和同儕評鑑、連續性紀錄及功能性評量等)、非正式評分程序的形式,以及計畫、編製和執行評分程序;第五至十四章則分別探討認知能力、智力、語言、知覺動作、情緒與行為、性向、人格、成就、適應行為,及發展性評量等領域之評量概念與現行國內適用的評量工具(本書所介紹的測驗工具絕大部分是以2000年以後出版、再版或修訂版為主)。至於「整合評量」一篇則包含:第十五章述及評量結果的整合與應用。
心理出版社有志於出版完整的特殊教育叢書(包括特殊教育、資優教育與潛能發展、障礙教育、溝通障礙教育系列等),筆者忝為特殊教育領域的一員,乃不揣學疏才淺,勉力撰寫本書。不足與謬誤之處,恐難以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正。
張世彗 謹識
2025年9月
於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暨碩士班
Email: hwi@utaipei.edu.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