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慈惠著
開數:18
頁數:392
ISBN:9789861910000
重量:665
出版日期:2007/02/06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EpAa01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k76Qeb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EpAa5a
書籍介紹
近年來,隨著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呼聲的崛起,「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備受國人注目與重視。「家長參與」儼然已成當紅炸子雞,不僅政府以政策推動、研究者投身其中探究一、二,而且現場老師、校長、園長、家長等都在談它。不過,這個名稱雖然非常普遍,也無人否定它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家長參與」究竟是指什麼?大家講的、想的都是同一回事嗎?「有些家長不在乎?有些家長又熱心過度?」這樣說法的背後可能蘊含那些更多值得關注與釐清的刻板認知與迷思?再者,「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有一定的模式及標準嗎?或者它可能存在什麼不同的面貌?
針對以上議題,目前國內學前教育階段仍十分缺乏學者有系統地去揭開相關議題「what」之下的「why和how」。本書兼顧「理論與實務」的好奇與需求,在重要理論知識的探究之外,透過兩所幼稚園親師的認知與經驗,以教育民族誌的觀點帶領讀者細細品味:「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如何被詮釋?以及在特定「合作關係」認知的圖像下,「家長參與」、「親師關係」等概念又如何被呈現?
在台灣家庭社會結構日趨多元之際,本書激盪讀者深入思考、理解可能存在的其他諸多親師合作面貌與故事。
作者簡介
劉慈惠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學士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校區幼兒教育碩士
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校區幼兒教育博士
經歷:高中地理教師
美國學前教育機構幼兒教師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教、講師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中心主任
現任: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目錄
第一章 理論架構
第一節 序論
第二節 學校與家庭對幼兒期望的連續性
第三節 幼兒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期望與認知
第四節 學校與家庭合作的不同信念與類型
第五節 家長參與角色的可能性
第六節 家長參與的障礙與瓶頸
第七節 適性vs.非適性的家長參與—我們從凹凸鏡看家長嗎?
第八節 國內相關實證研究概況
第二章 研究歷程
第一節 研究參與對象的找尋與確定—私立果子園和公立種子園
第二節 徵求兩園參與的過程—不同思維與回應模式
第三節 兩所幼稚園的概況
第四節 焦點班級參與對象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建檔與分析
第六節 他人對故事的檢核
第七節 故事鋪陳的簡介
第三章 幼兒被期待學些什麼
第一節 私立果子園篇—從家長如何為孩子選擇幼稚園談起
第二節 公立種子園篇—從家長如何為孩子選擇幼稚園談起
第三節 學齡前還有哪些學習是重要的?—兩園家長相似的期望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親師合作在果子園的展現
第一節 前言—相同議題,不同鋪陳與詮釋
第二節 家園分工式的親師合作—學校辦事,家長放手與放心
第三節 果子園之於教育夥伴的界定與期待
第四節 家長參與的方式—專注在學校力所不能及之處
第五節 家長參與的面向—出席就是最佳的支持和參與
第六節 親師溝通的主要管道
第七節 親師關係與互動
第八節 小結
第五章 親師合作在種子園的展現
第一節 家園同工式的親師合作—孩子的教育,親師攜手並進
第二節 親師合作的積極推手—家長會
第三節 全園性活動中的家長參與
第四節 試圖釐清問題與親師重新定位的親師檢討會
第五節 親師溝通的主要管道
第六節 親師關係與互動
第七節 班級中的家長參與
第八節 班級活動中家長參與的狀況與方式
第九節 小結
自序
以Bronfenbrenner的生態理論來說,家庭與學校是個體發展與學習過程中,至為重要的兩個小系統,而這兩個小系統之間的聯結與互動,形成一個重要的中間系統,其互動與合作的面向與品質,對個體帶來不可輕忽的影響。近年來,我國隨著社會的變遷與教育改革呼聲的崛起,學校與家庭合作關係受到西方社會推動家長參與之影響,也越來越受國人注目與重視,這樣的現象不只存在教育的實務界,也同時存在研究的學術界。雖然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不過在逐漸攀升的研究數量中,絕大多數的焦點集中在中、小學階段;針對學前教育階段的研究相對來說仍十分有限。再者,在這為數不多的研究中,多數研究者偏向以問卷調查方式來探討問題,這樣的研究所產生的知識,固然帶給我們對於現象what的了解,但是對於現象背後的why 和how,所能帶來的知識則仍十分有限。
本書之撰寫乃有鑑於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之探究,在台灣的學前教育階段仍甚待開發,因此透過國科會專題為期兩年的研究計畫,除了進行中外相關文獻的探討與綜覽之外,亦以目前較為缺乏、也較能滿足研究者對相關議題why和how之好奇的質性研究方式,試圖尋找兩個主要問題的答案:(1)學前幼兒家長期待幼兒學些什麼?為什麼他們有這樣的期望與認知?(2)在學前教育階段,家庭與學校的互動與合作存在什麼樣的面貌?不同幼稚園如何思考何謂「合作關係」?親師雙方的認知與期望又如何影響彼此合作關係的形塑?
基於理論是探索實務的重要架構和根基,而實務能延伸、呼應、支持或挑戰理論的應用性,本書內容共分為六章,包含理論與實務的探討。第一章的理論架構主要以八個小節,針對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重要面向的文獻,進行理論的探討。第二章描述我在兩所幼稚園,進行一年參與觀察的研究歷程。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為研究結果的呈現。其中第三章是為第四章和第五章鋪路,因為在第三章,我主要呈現了家長對於幼兒學習所抱持的信念與期望及其原因。乍看之下,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家長對幼兒學習期望」的議題與家庭和學校的合作,似乎沒有明顯而直接的關係。但是在研究歷程中我深深的發覺:家長信念的特質,在實質上深深影響與形塑了親師彼此之間對於合宜互動和合作的認知與詮釋,這進而萌生了不同特質之家庭與學校合作的面貌。因此,欲深入了解第四章私立果子園和第五章公立種子園親師合作面貌的what、how和why,第三章的引路是十分重要,否則讀者對於現象的理解會容易流於表相。讀者將發現,雖然同為「親師合作」之議題,但因兩園親師互動的情境脈絡不同,故事的發展各有其獨特性。因此,在兩園的寫作鋪陳上同中亦有差異的存在,其中包含為了讓讀者對兩園親師合作形塑的脈絡,能有較為身歷其境的了解,在幾經思索與嘗試後,在兩園親師活動呈現的部分,我選擇了以報導中分析的寫作方式。第六章則針對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與省思。
簡言之,在本書個人的實徵研究中,並未以特定的涵義去為「合作關係」下定義;反之,乃試圖透過兩所幼稚園親師的認知與經驗,從教育民族誌的觀點去發掘可能存在什麼意義及現象?以及在特定的「合作關係」認知的圖像下,在親師互動歷程中常被論及的「家長參與」概念又如何呈現?由於研究的目的乃在於「了解現象」;針對所見所聞的現象和現象之間可能存在的不同,並不做「優劣、合宜與不合宜」的評論。本書中兩個園所親師合作的故事,只是目前台灣多元社會中諸多可能存在的面貌之一,期盼透過此一研究的呈現,增添國內在學前階段相關議題的一些實徵知識。當時下家庭結構日趨多元,親師特質與需求亦然之際,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的發展如何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則有待後續研究來尋找可能的答案。期盼此書能拋磚引玉;有更多人加入對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諸多面貌探索的行列,使更多的故事得以被述說、了解。
本書的內容主要源自個人1999年與2000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的成果,寫作前後歷經三年多的時間。本書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兩個園所的親、師讓我有機會走入他們的生活世界,由於他們真摯的接納和參與,使我有機會來寫這個故事。感謝國科會所提供的兩年研究經費,使得此項研究得以順利進行。感謝能幹的研究助理美瑛,協助龐大田野資料的蒐集與建檔。本書第一章部分內容和第三章已發表,陸續將之進一步修改、更新與延伸,以及加入後續逐步完成的第二章、第四章至六章,將之統整後集結成書。個人才疏學淺,在研究的路上仍在學習與摸索,書中必有疏漏與待改進之處,尚祈讀者不吝指正。
謝謝疼愛我的爸媽、公婆、先生保羅,以及兩位貼心十足的兒子惟恩和沐恩,他們的支持、鼓勵和禱告,給予了我一路走來最佳的後盾與動力。許多無法一一提名的家人好友、同事,在此一併致謝。最後將最深的感謝獻給賜下智慧和力量的天父,因著衪的同在,使我人生中許多原本的不可能,得以成為可能。
劉慈惠 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