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意舒著
開數:18
頁數:352
ISBN:9789861915135
重量:600
出版日期2012/08/27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MbKRqX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akK1QY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oeE0Nv
書籍介紹
觀察是教育職場工作者的重要專業能力,目的不外乎針對文教環境及兒童心理的瞭解,以期在教育職場上做理想的判斷,可以依此設計教育的過程及效果。如果觀察僅做事實記錄而未做出合理判斷,尚稱不上完整觀察。
在專業觀察中資料的蒐集有許多形式,例如軼事描述的記錄、深度訪談記錄、行為檢核表、行為評量表等。然而,這些方法或工具若只是停留在事實資料的蒐集,而未圖統整出文教環境的意義或兒童心理的佐證,就會落入流水帳,只是汲汲於工作而卻失去調理與意義。有關行為觀察資料之分析、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書提供具體詳盡的範例作為參考。
觀察者在社會文化脈絡中探討兒童發展之行為,在觀察者之主觀思維與客觀事實間搜尋意義,也就是以文化脈絡及兒童發展為架構,以看到兒童行為在文化環境互動中的持續之內涵,本書稱之為故事,是可以講述、溝通以及瞭解個案的依據。
觀察需要練習才會達到專業的水準,也就是對行為下有意義的判斷,因此隨書附贈光碟,內容為觀察的影片共二十一段,提供讀者練習。
作者簡介
黃意舒
學歷:
˙美國肯達基大學訪問學者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學士
經歷:
˙正修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
˙台灣教師專業發展學會理事長
˙稻江科技管理學院幼兒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
˙弘光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中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
˙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其他主要著作
˙黃意舒等(2012)。教育職場的專業倫理。台北:華騰。
˙黃意舒(2007)。幼兒自然科學。台北:華騰。
˙黃意舒(2006)。教師的專業思考。台北:華騰。
˙黃意舒(2004)。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台北:心理。
˙黃意舒(2003)。幼稚園課程與幼兒基本學習能力。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
˙黃意舒(2003)。教師的思考──觀察與省思。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
˙黃意舒(2003)。幼兒科學學習的基本能力。動物園生物多樣性──幼教教學手冊(頁16-18)。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黃意舒(2002)。幼兒教育課程發展──教師的省思及深思。台北:五南。
˙黃意舒(2000)。幼兒教育師資課程實驗研究──「技術理性」對「省思與深思」的影響。台北:五南。
目錄
第一篇 行為觀察的文化脈絡
Chapter 1 行為的文化心理學
摘要
第一節 行為的文化脈絡
第二節 行為的心理學
第三節 兒童行為的故事脈絡
討論問題
Chapter 2 班級文化的行為觀察
摘要
第一節 班級團體動力
第二節 班級的文化互動
第三節 班級的人際互動
第四節 班級常規
第五節 班級文化的觀察
討論問題
第二篇 觀察方法解析:專業的行為觀察
Chapter 3 一般觀察與專業觀察
摘要
第一節 一般的觀察
第二節 專業的觀察
第三節 教育專業的觀察基本能力
討論問題
Chapter 4 教育專業的行為觀察
摘要
第一節 教育專業之行為觀察任務
第二節 教育之行為觀察常犯的錯誤
第三節 行為觀察的教育意義
第四節 行為觀察的歷史
討論問題
Chapter 5 教育研究之行為觀察法
摘要
第一節 行為觀察的教育研究觀點
第二節 教育工作者的行為觀察
第三節 行為觀察的策略
討論問題
第三篇 實作篇:行為觀察之計畫與踐行
Chapter 6 觀察的計畫
摘要
第一節 為什麼做計畫
第二節 觀察對象
第三節 觀察主題
第四節 觀察情境
第五節 觀察取樣
第六節 觀察者的角色
第七節 觀察記錄方法
第八節 記錄分析方法
討論問題
Chapter 7 質的行為觀察
摘要
第一節 質的觀察特色
第二節 探索階段
第三節 深究階段
第四節 解釋階段
第五節 質的行為觀察之信度及效度
第六節 質的行為觀察之應用
討論問題
Chapter 8 量的行為觀察
摘要
第一節 量的觀察特色
第二節 觀察主題及內容
第三節 觀察記錄
第四節 量的觀察表之製作過程
第五節 量的行為觀察之信度及效度
第六節 量的行為觀察之應用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 光碟內容目錄
班級團體氣氛觀察
1. 綜合討論老師的問題分析
2. 分組活動的互動形態1
3. 分組活動的互動形態2
4. 活動中有哪些互動行為
5. 同儕小組討論行為
6. 師生小組討論氣氛
7. 師生互動中學生的行為
質的觀察
1. 她有什麼能力
2. 她獨自一人的感覺
3. 玩出什麼社會行為
4. 午餐進食行為
5. 遊戲互動~自由遊戲中的同儕互動
6. 遊戲互動~掌權行為
7. 遊戲互動~遊戲規則
量的觀察
1. 誰有興趣唱歌
2. 誰是專心的
3. 未參與行為
4. 合作行為
5. 有哪些學習行為~學什麼怎麼學
6. 自由遊戲中的從眾
7. 有幾種社會互動
序
教育的理想產生許多教育諺語,諸如「鷹架孩子的學習」、「啟發多元智能」、「補救基本能力」、「帶好每一個孩子」、「發生的課程」、「啟發式教學」等等,然而,若缺乏教師對孩子的敏銳瞭解,這些都很難實現。教育工作者必須判斷孩子的興趣及想法,才能鷹架孩子的發展及學習。
尊重孩子自然本能是教育潮流,這使行為觀察在教育的地位愈來愈重要。教育工作需要進行觀察,觀察由許多形式呈現,例如:聯絡單、自評表、評量單、學習檔案、學習評量、軼事記錄等等。觀察也儼然成為教育研究蒐集資料的重要方法,例如質的觀察、深度訪談、行為檢核表、行為評量表等。
十多年間,教育改革使教學現場有了很大的變遷。教師擁有自主權之外,家長也擁有教育權,兒童擁有學習權,然而教育職場的多樣化及個別化更為明顯。「權」的發揮使教育現象像萬花筒,摩擦協商也層出不窮,然而當摩擦發生的時候,每一角色會習慣以自己擁有的權來看待,卻忽視最重要的人物—兒童,最重要的過程—學習。問題出在每一個角色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來尋找自以為是的支持去判斷一些所謂的「道理」,其實終究是在維護自己擁有的「權」,卻未正視關鍵重點。
每一種角色都以自己的立場來觀察,觀察可以滿足自以為是的「判斷」。觀察中,主觀是無法避免的,然而,自以為是的主觀在社會文化脈絡中是否有其價值?是否導向教育效果?是否有學習效果之事實支持?在解釋判斷時是否引用恰當詞彙?這些問題就是行為觀察的關鍵。
觀察時,主觀是有必要的,就是因為有了主觀才能將一些訊息的意義解釋出來。如果沒有主觀來賦予意義,許多現象是零散破碎的。然而,主觀中的情緒作用、個人偏見很可能會歪曲事實,而主觀中的理性批判及創造思考,才可以賦予符合邏輯的推理假設,所解釋出來的結果非但有其道理,也較能吻合事實真相。
本書第一篇是行為觀察的文化脈絡。教育是在文化環境脈絡中的互動過程,引導學生在文化脈絡中自我表現發展能力,因此教師在解釋兒童的行為時,也不能脫離文化脈絡的意涵。兒童行為的意義也在社會文化互動現象中被詮釋出來,形成故事脈絡,或情節脈絡,由脈絡中體會意義。
本書第二篇是觀察方法的解析。專業的行為觀察要達到真實合理,是以研究及探究的精神來蒐集行為訊息,加以假設分析解釋以理解。以研究及探究來看行為觀察,需要做許多由事實現象推理及假設驗證的工作,尤其需要推理到個人的心理意念或團體互動的深層意涵。然而行為觀察的結果只能提供現象的理解或個案的說明,若要像科學探究往普遍知識進展,還需延續不斷由不同個案作推理假設及驗證。
本書的第三篇是實作篇,由計畫、記錄、分析而解釋的過程。本篇分為質性的觀察及量化的觀察,兩者是截然不同的研究範典。質性觀察是以觀察者的知覺、判斷為工具,以文字或語言來陳述、分析解釋行為觀察的歷程;量化觀察則是將觀察者理性的想法轉化為以符號記錄的表格,記錄現實行為的現象,以統計方法來作比較分析及解釋行為的異同、關係或因果等。
人天生就會將知覺接收的訊息賦予意義,觀察者由知覺接收的訊息中來賦予意義。觀察訊息有不同的形式,諸如現場實景、影片、照片、錄音等,也有些訊息已經資訊化,如文字描述、圖像說明等,然而觀察者卻可以主觀的選擇接收訊息或解釋資訊,再賦予意義,這就是觀察。但是專業的觀察力需要練習才能得到,觀察力在於專業領域的含義之判斷合理,例如:觀察動機的自省、追求可靠資訊、主觀與客觀的相互為用、恰當詞彙摘要意義、觀察表的製作與使用、解釋時會正反兩面具陳等。
觀察者的先入為主之觀念或知識,往往影響觀察訊息的接收與判斷。以本書每一章後的照片來說,都是來自作者熟悉的現象,因此對作者而言,判斷自在心中;對陌生的觀察者而言,也能接收照片的訊息而得到判斷,卻往往很容易看出中間夾雜許多個人先入為主的想法,先入為主的想法愈多,觀察結果也就愈離譜,容易犯了觀察的偏見或武斷之失;但是,若完全忠於訊息,恐怕會落入資訊不足而難以判斷。如何在有限資訊之下,大膽判斷(假設)卻不離譜,也是本書強調的觀察力。
更進一步說,觀察者本身具備的教育知識,是專業觀察必備的,懂教育才知教育真正需注意的是哪些訊息,才能判斷到教育的意義。例如,在附贈影片光碟之第一部分:班級團體氣氛觀察,就需有第二章之班級文化行為觀察先備基礎知識,才能觀察到班級的團體互動的文化;針對影片中班級氣氛提出主觀想法和客觀現象描述,經由練習,達到主客觀互相支持驗證的效果;光碟第二部分的基礎知識則需以第六、七章質的觀察知識為主,針對主題個案做詳實記錄,如果沒看清楚或漏掉,可以多看幾次,由記錄中體會行為的連續意義,再作摘要重點分析,最後整理出正反兩面的解釋;光碟第三部分的基礎知識需以第六、八章量的觀察知識為主,第一次觀看,列出所看到的行為指標架構,製作成觀察表,再做第二次觀看,以訂定之符號系統來記錄,最後統計出每一個指標行為出現的次數,解釋行為的傾向或比較差異。
黃意舒 謹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