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意舒編著
開數:18
頁數:480
ISBN:9789861911175
重量:790
出版日期:2008/04/07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Ep5A00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NpKWKk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k7K6zn
書籍介紹
教育潮流的影響使行為觀察成為教師重要專業能力,觀察資料的蒐集有許多形式,例如質的觀察、深度訪談、行為檢核表、行為評量表等。然而,有關行為觀察資料之分析及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較無具體的詳盡資料來參考。
本書的特色乃以省思來分析解釋及應用觀察的資料,省思是觀察者本身在社會文化脈絡中探討個體發展之行為,在主觀思維與客觀事實間蒐尋意義,也就是以文化脈絡及個體發展為架構,來看到行為在互動中的持續之內涵,本書稱之為故事。專業訓練的過程必然提升省思能力,本書的最後一章提出研究的證據。
觀察需要練習才會達到專業的水準,也就是對行為下有意義的判斷,因此隨書附贈光碟,內容為觀察的影片共二十一段,提供讀者練習。
編著者簡介
黃意舒
愛的童年、穩實的成長,造就了不畏困難堅持理想的個性。1974年始,在市立師院幼教領域任教三十餘年,工作角色由兒童研究中心助教、至實習輔導室助教、幼專講師、幼教系副教授至教授,曾兼職兒童發展研究所所長及中心主任,任教的科目以課程設計、課程發展、課程理論、課程統整為主,實習、教材教法以及行為觀察也是專長的科目。2003年為提升教師在職場的專業能力,成立台灣教師專業發展學會。2006年2月由公職退休,期望為學會及自己尋找深耕的園地。
級 職:教授
現 任: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師資培育中心
曾 任:中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兒童發展研究所
(職務: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所長、系主任、中心主任;兒童發展中心助教、主任;兒童發展研究所所長)
學 歷:美國肯達基大學訪問學者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學士
學術表現:教育部及國科會補助肯達基大學訪問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訪問
國科會研究專案主持人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助
主持教育部委託教保人員專班
主持教育部委託幼稚園課程發展及幼兒基本能力工作坊
主持台北縣教育局委託幼稚園自然科學方案教學工作坊
主持台北縣教育局委託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工作坊
主持教育部委託生活數學工作坊
主持教育部大手牽小手課程深耕計畫
主持台灣教師專業發展學會之台北市幼稚園教師專業標準研究
主持台灣教師專業發展學會之幼稚園為本課程之教師專業能力檢定
主持台灣教師專業發展學會之國小課程發展模式及核心能力建構
主持國際學術研討會
考試院典試委員
台北市幼稚園評鑑委員
台北縣幼稚園評鑑委員
編輯兒童發展與教育刊物
台灣教師專業發展學會創辦人及第一屆理事長
另有專案研究及學術發表百餘篇
目錄
第一篇 行為觀察的文化脈絡
第一章 行為的文化心理學
摘要
第一節 行為的文化脈絡
第二節 行為的心理學
第三節 兒童行為的故事脈絡
第四節 兒童的心理哲學之故事脈絡(作者:何美瑤)
第五節 班級中的兒童文化故事脈絡(作者:許靜茹)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班級文化的行為觀察
摘要
第一節 班級團體動力
第二節 班級的文化互動
第三節 班級的人際互動
第四節 班級常規
第五節 班級文化的觀察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教育權與學習權之溝通行為的專業省思(研究者:黃意舒、柯谷蘭、鍾緒蕙、陳崑玉、劉美娥、江櫻嬌)
摘要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軼事行為分析
第四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第二篇 觀察方法解析:專業的行為觀察
第四章 一般觀察與專業觀察
摘要
第一節 一般的觀察
第二節 專業的觀察
第三節 教育專業的觀察基本能力
討論問題
第五章 教育專業的行為觀察
摘要
第一節 教育專業之行為觀察任務
第二節 教育之行為觀察常犯的錯誤
第三節 行為觀察的教育意義
第四節 行為觀察的歷史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教育研究之行為觀察法
摘要
第一節 行為觀察的教育研究觀點
第二節 教育工作者的行為觀察
第三節 行為觀察的策略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第三篇 實作篇:行為觀察與教師省思
第七章 觀察的計畫
摘要
第一節 為什麼做計畫
第二節 觀察對象
第三節 觀察主題
第四節 觀察情境
第五節 觀察取樣
第六節 觀察者的角色
第七節 觀察記錄方法
第八節 記錄分析方法
討論問題
第八章 質的行為觀察與省思
摘要
第一節 質的觀察特色
第二節 探索階段
第三節 深究階段
第四節 解釋階段
第五節 質的行為觀察之信度及效度
第六節 質的行為觀察之應用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第九章 量的行為觀察
摘要
第一節 量的觀察特色
第二節 觀察主題及內容
第三節 觀察記錄
第四節 量的觀察表之製作過程
第五節 量的行為觀察之信度及效度
第六節 量的行為觀察之應用
討論問題
第十章 幼兒行為觀察課的省思實驗研究(研究者:黃意舒)
摘要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觀察與省思的學術意涵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實驗組行動過程
第五節 實驗結果
討論問題
參考文獻
編著者序
教育的理想產生許多教育諺語,諸如「鷹架孩子的學習」、「啟發多元智能」、「補救基本能力」、「帶好每一個孩子」、「發生的課程」、「啟發式教學」等等,然而,若無教師對孩子的敏銳瞭解實在很難實現。教師必須判斷每一個孩子的興趣點及想法,做到瞭解孩子,才能鷹架孩子的發展及學習。由此看來,師資培育課程所傳授的專業知能似乎趕不及教育的理想,尤其是現代孩子的生活環境愈來愈脫離自然倫常的軌道,環境提供的學習機會大多是有目的運作及科技方便,因此在教育職場上孩子的行為愈來愈複雜及多樣,愈來愈有其個別的原因,也因為這樣,教師必須在孩子的行為現象面瞭解孩子行為的意義,也需要在和孩子互動中反省自己對孩子的影響。
行為觀察及教學省思已經是教育專業上非常需要的技能。雖說把學習權還給孩子,然而教師必須發揮教育權,在教育權與學習權之間是否和諧,則是要看教師是否有能力瞭解孩子。要教師不體罰,也許大多教師可以做到,然而教師如果沒有瞭解孩子的技巧,或沒有對自己行動之反省能力,他/她的教育判斷及行動決定就會落入僵化,只是不體罰,卻使教師對自己「教不好」的一個藉口,只能放任孩子,而無法做到因材施教,或只能表現自己的權威或主觀,而無深入現象意義。
因為教育潮流的影響,使行為觀察在教育的地位愈來愈重要。不僅教師在工作中需要進行觀察,觀察也由許多形式呈現,例如:聯絡單、自評表、評量單、學習檔案、學習評量、軼事記錄等等。觀察也儼然成為教育研究中蒐集研究資料的重要方法,例如質的觀察、深度訪談、行為檢核表、行為評量表等。然而,有關行為觀察資料之分析及解釋過程,較無具體的詳盡資料來參考。
本書的前作《兒童行為觀察法》1996年發行至今已有十二個年頭。本人最初本著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曾經花費了大約八年的光陰,從一個意念開始,到層層的思緒,抽繭剝絲的陳述,心裡一直維持著一個念頭:教育工作者如何進行觀察才會使觀察的結果是正向積極的,真正能協助教育工作者掌握「教育的本質」,踏踏實實的做到百年樹人的工作。
十多年間,教育改革使職場變化有了很大的變遷。教師擁有自主權,家長擁有教育權,兒童擁有學習權,然而教育職場的多元化、個別化更為明顯。「權」的發揮使教育現象像萬花筒,摩擦是非也層出不窮,然而當問題產生的時候,每一種角色都會以自己擁有的權來替自己辯護,卻往往忽視了最重要的人物:兒童;最重要的過程:學習。問題出在每一個角色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來尋找自以為是的支持去判斷一些所謂的「道理」,其實終究是在維護自己擁有的「權」。
每一個角色都熱衷於觀察,因為觀察可以滿足他自己自以為是的「判斷」。觀察中,主觀是無法避免的,然而,自以為是的主觀在社會文化脈絡中是否有其意義?是否有導向教育效果?是否有行為事實支持?在解釋判斷時是否引用恰當詞彙?這些問題就是行為觀察與省思的重點。
主觀並不一定是錯誤的,就是因為有了主觀才能將一些訊息的意義解釋出來。如果沒有主觀,將使許多事情的發生是零散無意義的,然而,感情用事、個人私慾的主觀很可能會歪曲了事實,而理性的創造思考及批判,符合邏輯的推理假設,所解釋出來的結果非但有其說服力,可能也較能吻合事實真相,經過一再求證,就會形成深入的理解。而本書所強調的行為觀察法,就是一套檢查「主觀判斷」的方法。經過檢查的解釋,雖然也可能犯錯,但是至少在這過程中,觀察者的思慮是理性的,因此也會引導他理性的處理教育的工作。
本書與前書非常不同,前書重視班級中兒童行為的分析及解釋,本書則強調文化脈絡中的行為意義的分析及解釋。本書內容分三部分,第一篇是行為觀察的文化脈絡,教育是文化互動的過程,必須引導學生發展出文化脈絡中自我實現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解釋兒童的行為時,也不能脫離文化脈絡的意涵。兒童行為的意義在社會文化互動中被詮釋出來,形成故事脈絡,或情節脈絡,由脈絡中體會意義。
本書第二篇是觀察方法的解析。專業的行為觀察要達到真實合理,是以科學探究的精神來蒐集行為訊息,加以分析解釋以理解。科學探究來看行為觀察,需要做許多由事實現象作推理及假設驗證的工作,尤其是推理到個人的心理意念或團體互動的深層意涵,然而行為觀察的結果只能提供「特例的理解」,並不像科學探究提供的「普遍的知識」。
本書的第三篇是實作篇,由計畫、記錄、分析而解釋的過程,中間包含教師的省思工作。本篇分為質性的觀察及量化的觀察,兩者是截然不同的研究範典。質性觀察是以觀察者為工具,以文字或語言來陳述、分析解釋行為觀察的歷程;量化觀察則是將觀察者主觀的想法轉化為以符號記錄的工具,以記錄現實行為的現象,以統計方法來作比較分析,以解釋行為的異同、關係或因果等。
為提供行為觀察的練習,本書附贈行為影片光碟,做為練習的材料。觀察是需要練習才能學到基本能力,例如:主觀與客觀的相互為用、觀察表的製作與使用、詳實的記錄、恰當詞彙摘要意義、解釋時會正反兩面具陳等,都需要在觀察時確實練習到。在本書附贈的行為觀察影片的光碟中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班級團體氣氛觀察,可以練習觀察班級的團體互動情形,對這個班級氣氛提出主觀想法和客觀現象描述,練習達到主客觀互相支持驗證的效果;第二部分為質的觀察,針對該段的主題來詳實記錄所看到的行為,如果沒看清楚或漏掉,可以多看幾次,做到詳實的記錄,記錄中可以體會行為的連續意義,再作摘要重點分析,最後整理出正反兩面的解釋;第三部分為量的觀察,第一次觀看,列出所看到的行為,製作成觀察表,再做第二次觀看,以觀察表的符號系統來記錄,最後統計出每一個行為出現的次數,或其間的因果或相關。
對編著者而言,寫作也是一個觀察報告的歷程,觀察「一般人如何觀察」,領會「教育工作的神聖使命」,學習「如何將自己的心得報告陳述出來」。教學相長,受益良多。感謝心理出版社的支持、鼓勵與催促,使編著者不敢忘懷這件有意義的工作;感謝歷年來上過本人「行為觀察」課程的現職教師之切磋琢磨,更感謝在課程中認真做作業的教師們提供很好的範例,使本書增色不少。為使本書引用實際研究成果來證實行為觀察的文化脈絡,也說明解決教育權與學習權之間的摩擦,經研究者同意,將何美瑤老師的「兒童的心理哲學之故事脈絡」及許靜茹老師的「班級中的兒童文化故事脈絡」放進書中,也將本人與柯谷蘭、鍾緒蕙老師及陳崑玉、劉美娥、江櫻嬌校長共同合作的「教育權與學習權之溝通行為的專業省思」放在第三章,用來加強行為觀察在社會脈絡及溝通脈絡中浮顯的意義。第十章則以本人的研究作結尾,證實行為觀察的作業確實可以增進圓融統整、多面思考、重視過程及幼兒主導等省思能力。
黃意舒 謹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