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光國著
開數:16
頁數:500
ISBN:9789861912622
重量:855
出版日期:2009/04/10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pZarRr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OEYGaA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MX34xX
書籍介紹
※ 本書榮獲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9年度補助出版 ※
本書以〈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作為基礎,分析儒家思想的內在結構,藉以說明:本土心理學的知識論目標,是要建立由一系列理論所構成的科學微世界,既能代表人類共有的心智,又能反映文化特有的心態。作者先對以往有關華人道德思維的研究做後設理論分析,然後從倫理學的觀點,判定儒家倫理的屬性,接著以「關係主義」的預設為前提,建構出一系列的微型理論,藉以說明儒家社會中的社會交換、臉面概念、成就動機、組織行為、衝突策略,並用以整合相關的實徵研究。作者希望藉由本書的努力,建立「儒家關係主義」的研究傳統。
作者簡介
黃光國
台北市人,出生於1945年11月6日。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致力於結合東、西方文化,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發展本土社會心理學。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一百餘篇,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次、優良研究獎十餘次、教育部國家講座兩次。曾任國科會特約研究員、亞洲心理學會會長、國科會卓越計畫主持人,目前為台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台大講座、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國家講座、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及總統府國策顧問。
目錄
第一章 本土心理學的知識論目標
第一節 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 文化心理學的第三波
第三節 對本土心理學的挑戰與回應
第四節 本書的主張
結 論
第二章 從建構實在論看非西方社會的現代化
第一節 心智的文化發展
第二節 建構實在論
第三節 現代化的意義
第四節 華人社會的現代化
結 論
第三章 西方哲學中的人觀與典範轉移
第一節 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
第二節 康德的「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
第三節 維根斯坦的獨我論
第四節 波柏的進化認識論
第五節 後實證主義的知識論
第六節 建立普世心理學的方法論策略
結 論
第四章 〈人情與面子〉理論的建構
第一節 社會交換論的回顧
第二節 交換理論的批判
第三節 正義理論的回顧
第四節 社會關係的深層結構
第五節 〈人情與面子〉的理論建構
結 論
第五章 儒家思想的內在結構
第一節 儒家的天命觀
第二節 儒家的心之模型
第三節 儒家的庶人倫理:「仁、義、禮」倫理體系
第四節 修身以道
第五節 君子與小人
第六節 儒家的「士之倫理」:濟世以道
第七節 致中和的世界觀模型
第八節 人觀、自我與個體
結 論
第六章 華人道德思維的研究典範:後設理論分析
第一節 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
第二節 Rest的四部分模式
第三節 Bloom的社會原則和社會人道
第四節 華人的政治社會思維
第五節 人類發展的存在面相
第六節 馬慶強的雙參數道德發展理論
第七節 科學哲學的反思
結 論
第七章 儒家社會中的道德思維與道德判斷
第一節 儒家的「庶人倫理」
第二節 儒家的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
第三節 分殊理性
第四節 儒家倫理的調整
第五節 儒家社會中的道德思維
第六節 儒家社會中的道德判斷
第七節 「情理」與「法理」
第八節 關係主義與個人主義:自我的界線
結 論
第八章 儒家關係主義與社會交換
第一節 儒家「庶人倫理」的可外推性
第二節 由「關係取向」到「儒家關係主義」
第三節 角色「關係」的認知結構
第四節 關係與資源分配
第五節 關係與社會交換
第六節 代間交換與孝道
第七節 關係脈絡與社會規範
第八節 中國與日本:兩種儒家社會的比較
結 論
第九章 儒家社會中的生活目標與成就動機
第一節 台灣心理學界對成就動機的先期研究
第二節 素樸實證主義研究取向的批判
第三節 儒家社會中成就動機的文化分析
第四節 西方社會中的成就動機理論
第五節 儒家社會中的成就動機理論
第六節 生活目標之達成:自尊與面子
第七節 縱向目標與橫向目標的比較
第八節 努力模式與能力模式
第九節 努力的道德意義
第十節 努力與獎懲
結 論
第十章 儒家社會中的道德與面子
第一節 華人的「臉面」之謎
第二節 儒家倫理與心理社會均衡
第三節 儒家社會中的道德與丟臉
第四節 面子需求與性格
第五節 大我的臉面
第六節 關係他人的面子情緒
第七節 角色義務與成就類型
第八節 「大我」與面子維護
第九節 兩種研究取徑的比較
結 論 文化化約主義的限制
第十一章 華人社會中的「關係」與組織行為
第一節 拉關係與感情的規避
第二節 組織間關係運作的爭議
第三節 華人社會中企業的類型
第四節 華人社會中的信任策略
第五節 組織間的關係運作
第六節 組織內的關係運作
結 論
第十二章 華人社會中的衝突化解模式
第一節 西方心理學中的衝突化解模式
第二節 面子磋商理論
第三節 華人社會中的面子語言
第四節 本土衝突化解模式的建構
第五節 華人社會中的衝突化解理論
第六節 縱向內團體的衝突化解策略
第七節 橫向內團體的衝突化解策略
第八節 內團體的合作目標
第九節 橫向外團體的衝突化解策略
第十節 儒家關係主義的研究傳統
自 序
我自1980年代初期建構〈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之後(Hwang, 1987),即在楊國樞教授的號召之下,積極參與「社會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當時便已經察覺到:近代西方學術的發展,主要是建立在其哲學的基礎之上。國內社會科學研究長期處於低度發展的狀態,主要原因在於研究者對於西方科學哲學的發展缺乏相應的理解。
為了說明儒家文化傳統與東亞經濟奇蹟之間的關係,我又以〈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為基礎,用結構主義的方法,分析儒家思想的內在結構(黃光國,1988)。由於我的研究取向和台灣心理學界重視實徵研究的傳統大異其趣,1992年,楊國樞教授要規劃出版《本土心理學研究》期刊,邀我寫一篇「靶子論文」,和學術界的同仁一起討論本土心理學的發展方向。當時我正年輕氣盛,立刻毫不猶豫地一口答應下來,很快地寫了一篇論文,題為〈互動論與社會交換:社會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問題〉,由楊教授邀請社會科學界的幾位資深同仁,針對我的主張提出批判。他們所提出的批判和質問,使我十分難以招架。尤其是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講授科學哲學多年的蘇國勛教授,他單刀直入地指出:「『科學研究綱領』主要是適用於近代自然科學,而不是用於社會科學,尤其不是用於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它「是科學史家Lakatos作為科學史家以事後回顧的方式,對科學史上出現的和發生影響的各種學說和理論做出評價時所用的(不是科學工作者自身所用的),因此,『社會科學中國化』不應以『科學研究綱領』為謀。」完全否定了我的主張。
蘇教授的說法基本上是正確的。作為科學發展前鋒的西方核心國家,科學哲學確實是思想史家或哲學家針對「科學史上出現的和發生影響的各種學說和理論」做出反思和評價所得的結果,並不是「科學工作者自身所用的」。然而,對於像台灣或中國這樣非西方社會的邊陲國家,如果不瞭解西方科學哲學的精神,充其量只能套用西方國家發展出來的研究模式,蒐集一些零零碎碎的實徵研究資料,怎麼可能發展出「本土心理學」或「本土社會科學」?
然而,哲學並非我的專業,在那個時代,我對科學哲學的理解,其實並不深入,也不透徹。蘇教授是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講授科學哲學的權威學者,我要反駁他的論點,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我的主張,做出具體的研究成果,「拿證據來」。當時我的研究成績乏善可陳,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困窘之餘,只好寫一篇〈審慎的回應與暫時的沉默〉,虛晃一招,落荒而逃。
學然後知不足。從此之後,「做出具體研究成果以說明自己的主張」,便成為我持之以恆的學術志業。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我一方面持續研讀科學哲學的經典著作,另一方面在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講授科學哲學。1995年我出版了《知識與行動》一書(黃光國,1995),用社會心理學的觀點,重新詮釋「道、儒、法、兵」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傳統。在這本書中,我很清楚地指出:西方文化中最
重視的是追求「知識的哲學」,傳統中華文化所關注的卻是「行動的智慧」,兩者關注的焦點有其本質上的不同。由於現代學術幾乎都是建立在西方科學哲學的基礎之上,我們要讓本土心理學有真正的發展,一定要對西方科學哲學的演變有相當的理解,能夠以之作為基礎,從事本土心理學研究。
在台灣大學講授科學哲學的經驗使我深深體會到:經典譯註的重要性。如果我們沒有把一些科學哲學的經典名著譯成中文,它們就沒有進入中文世界,一般人便很難用它們作為論辯的材料。要使「科學」在華人的文化中生根,不僅要有人像唐代高僧翻譯佛經那樣,將西方科學哲學的經典名著逐一譯成中文;而且要有人能夠撰寫專著,析論各家科學哲學之間的關聯,讓科學研究工作者,能夠相對容易地理解各種科學哲學之間的辯證性發展。因此我不揣淺陋,以將近十年的工夫,撰成《社會科學的理路》(黃光國,2001)一書,析論20世紀內科學哲學發展出來的五種主要典範之間的關聯,包括:實證主義、後實證主義、結構主義、詮釋學和批判理論。早先我在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是以「名著選讀」的方式講授這一門課,修課學生也寥寥可數。這本書出版之後,我用它作為教材,改用演講方式上課,修課人數也快速增加到每學期百人以上。
撰寫《知識與行動》和《社會科學的理路》這兩本書的經驗,成為我日後在思考心理學本土化各項問題的「背景視域」。自1990年代中期,我開始參與「亞洲社會心理學會」的各項活動,又進一步認識到:社會科學本土化不僅只是華人社會科學社群的問題,而且是所有非西方國家社會科學社群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從2000年起,我擔任教育部「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總召集人,在該項計畫每年兩次的考評會上,都有考評委員指出:這種大型的研究計畫,不能以作實徵研究為滿足,一定要將這些實徵研究的發現整合在一起。
從科學哲學的角度來看,唯有建構理論,才有可能將各項不同實徵研究的發現整合在一起。因此,在執行卓越計畫的八年期間,我不斷殫精竭慮,思考跟心理學本土化有關的各項問題,一方面從事研究,另一方面撰寫論文,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該項計畫於2008年初結束之後,我又有幸得到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華人社會中的人觀與我觀研究計畫」的補助,終於能夠以將近一年的
時間,整合相關的研究成果,撰成此書。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才真正瞭解到Gadamer在其「辯證詮釋學」中所說的「視域的融合」(fusion of horizon);也才體會到早期希臘哲學家所說的「知性的喜悅」(intellectual happiness)。一個學者必須以自己的生命經歷,作為背景視域,針對自己的知識目標,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自己及他人進行辯證。有朝一日,他對各項問題的解答突然能夠豁然貫通,融會在一起,成為彼此通貫的整體,這種「為知識而獲得的知識」,才能讓他感受到最大的愉悅!
本書最後一章的「結論」部分指出:作者希望以本書中所呈現的一系列理論,建立「儒家關係主義」的研究傳統。從Lakatos(1998)所主張的「科學研究綱領」來看,一個科學的研究傳統確立之後,其他研究者也可以用同樣「關係主義」的預設(Lakatos稱之為「硬核」),再建構出其他相關的理論。因此,這本書的出版,一方面是對我堅持的研究路線有所交代,另一方面是在昭告「儒家關係主義」研究傳統的誕生。
在金融海嘯襲捲全球的今天,這本書的出版可謂正逢其時。從這本書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流心理學界有關「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之論述的根本問題,「個人主義」代表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文化理想;「集體主義」是他們對非西方世界之「他者」的概括,基本上是個錯誤的概念,應該代之以「關係主義」;而「關係主義」又可以涵蓋「個人主義」。從二次大戰結束至今,世界資本主義體制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預設之上的。從科學哲學的角度來看,金融海嘯的發生,象徵著世界資本主義體制的預設發生了嚴重的問題,也代表了整個體制的崩潰。在未來的時代,人類必然要以「關係主義」作為基礎,重建多極的世界經濟體制(multi-polar world economic system)。這本書的出版,同時也在昭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這本書之所以能夠問世,我要特別感謝楊國樞和楊中芳兩位教授,他們對於推動華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的熱情和奉獻,號召了許多同仁繼續投入此一運動。他們形形色色的研究成果,成為我反思心理學本土化問題的最佳材料。沒有問題便不會有答案,他們對我的學術主張所提出的質疑和挑戰,構成我撰寫這本書源源不斷的問題意識。我一直把人生看做是一個修道場,這許許多多因緣的湊合,讓我能夠不斷地「修道煉丹」,並且在今天寫出這本書。對於他們所提供的種種助力,我要特別表示衷心的謝意。
本書能夠完成,先後得到教育部和國科會「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NSC 95-2475-H-002-001-PAE)及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華人社會中的人觀與我觀」研究計畫(96R0516-04)的補助,謹此致謝。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我以「工作坊」的方式,在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長期開設一門專題討論的課,來自各地的研究生和研究同仁來來去去,在這個工作坊中作知性的激盪與交流,他們的研究成果對這本書的完成有極大的貢獻。
多年來,我的助理們長期地替我蒐集資料、整理文稿、修繕打字,對於他們的辛勤和努力,我要致上最大的謝忱。本書完成之後,李美枝和朱瑞玲兩位教授不憚其煩地閱讀全書,指出書中的許多錯誤,讓本書能夠更為完善,在此一併致謝。
黃光國
2009年4月5日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