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紀潔芳主編
開數:18
頁數:752
ISBN:9789860744170
重量:1090
出版日期:2021/7/8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is.gd/7Yoron
📌三民書局:https://is.gd/lbjijV
📌師大書苑:https://is.gd/2k4s3s
📌誠品網路書店:https://is.gd/04jKh5
📌墊腳石購物網:https://is.gd/AvMuE0
書籍介紹
生命教育在大專校院已經推動了三十年,到底生命教育是什麼?教些什麼?怎麼教?如何觸動學生的心靈深處?以上問題,將由來自31所大專校院、46位擔任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老師一一為您撰文解說。
若問「生命教育是什麼」,亦可反問「什麼不是生命教育」,我們會發現,生命教育上課的地點無所不在──無論是教室、校園、產房、加護病房,或是在解剖室面對大體老師、在監獄面對受刑人等,都可以實施生命教育。
從本書可發現,教授生命教育課程的老師都擁有共通的特質:一顆赤誠的心、以生命力教學、能聆聽及同理學生。舉凡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選擇、體驗活動的實施等,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希望學生能愉快學習,進而能思考與體察生命的意義究竟為何。
人生在世,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倘若能對生命的過程與意義有所了解,則不僅能幫助自己,也能幫助他人。如此,相信人生的每個週期,當能圓滿無憾。本書的文章,有的聚焦於理論層面,有的專注於實務經驗;風格或嚴謹肅穆,或生動翔實;讀者可細細品味,必能觸動心弦,並有所省思。
目 次
序
黃俊傑 論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關係
歐陽康 以自覺生命啟迪生命自覺
林思伶 教師做為僕人領導者
林騰蛟 生命教育三十年傳承愛與希望的未來
林聰明 生命教育將成為劃時代的顯學
紀潔芳 以飛揚的生命引領生命的飛揚
通識與生命教育
1. 金樹人 生命卷軸:價值與意義的示現
2. 周文祥 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通識教育
3. 丘慧瑩 大學生命教育課程之建構、推動歷程經驗分享:以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為例
4. 楊 菁 大學生命教育教學「動」起來
5. 李開敏 由繁入簡:從大學多元的生命教育回歸自我的專一實踐
生命教育與自我成長
6. 鈕則誠 生命與關懷: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
7. 陳錫琦 略說我的生命教育教學經驗
8. 雷愛民 以「死亡超越」為旨趣的生死學探索與生死教育嘗試
生命教育教學方法
9. 林綺雲 生死學教學計畫: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
10. 張淑美 生命教育的「教與學」心法
11. 何仁富 融入式與主題式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探索
12. 汪麗華 體驗式與活動式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探索
13. 陸曉婭 影像中的生死學:以電影《活著》為例
14. 劉 慧、王 珊 小學教育專業「生命教育」兼教方向的實踐探索:以首都師範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為例
15. 趙丹妮 生命敘事式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探索
16. 張景媛 國中小生命教育體驗活動的設計與提問技巧
17. 胡宜安 生死教育的文本困境及尋解:學生課堂書寫遺囑的思考
18. 郭碧味 生死學課程的開創與傳承
19. 王雲嶺 生死教育課程混合式教學:Yes or No?
20. 王朝興 生命教育十載光彩
21. 鄧明宇 向死返生:死亡體驗活動在生命教育的應用與啟示
22. 紀潔芳 衣帶漸寬終不悔:生死教育教什麼?怎麼教?
23. 陳運星 生命美學與文化創意:大學生死教育的教學實務
生命教育特色主題
24. 蔡明昌 大學生的處世之道:評量工具與現況
25. 陳書梅 書目療法運用於大學生命教育課程之教學探討
26. 曾玉芬 以生命力帶動生命力:生命教育教學經驗分享
27. 王嘉銓 不知死,焉知生:淺談解剖學與生命教育的結合
28. 陳劍鍠 佛教生死兩安關懷課程.種子教師培訓計畫:工作坊「此岸&彼岸」
29. 李昱平 堅毅生命課程在大學實施之重要性
30. 郭育誠、莫淑蘭 心靈彩繪之藝術療法的陪伴
31. 葉明理 動物生命教育在大學校園的實踐:二十年的衝突、共榮與蛻變之路
32. 鄭瑋宜 生命教育融入營養專業課程與班級輔導活動
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
33. 賴維淑 藏行顯光、幽谷伴行:敘事醫療於安寧緩和療護之教育實踐
34. 魏書娥、黃麗續 安寧療護課程教學歷程與迴響
35. 朱明霞、黎 想 生命如歌 攜手走過
36. 許禮安 你要抱著必死的決心來選修這門課:高雄醫學大學「生死學與生命關懷」教學經驗
37. 路桂軍 與時俱進善終文化:從理念的更新到實踐的嘗試
38. 李閏華 社會工作學系臨終關懷課程:灌溉準助人工作者的養分
殯葬文化
39. 譚維信 殯葬教育在生命教育之重要性
40. 邱達能 殯葬角度下的生命教育
41. 孫樹仁 關於生命文化教育興起與實踐的報告
特約稿
42. 關婉玲 大學生命教育的教與學:慧開法師專訪
43. 釋慧開 生命教育的教學相長:生命意義的自我探索與啟發之旅
44. 關婉玲 螢火微光、點亮世界: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建置歷程紀實
45. 紀潔芳、謝依樺、李泓穎 臺灣大專校院生命教育推動三十年之回顧與展望
黃 序
論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關係
1
《創新與傳承: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這部書,是紀潔芳與黃麗續邀請許多學者,就他們在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上的心得與體認撰寫專文,匯集而成的一部著作。承蒙兩位編者的好意,將全書書稿寄來給我先睹為快,並希望我寫一些文字作為本書序文。我非常感佩他們長期以來在生命教育教學上的努力,所以就不揣鄙陋,寫一些自己的想法,以就教於本書廣大的讀者。
本書兩位編者告訴我:2020年臺灣有160所大專校院,其中有128所學校開授生命教育相關課程共計1,563門課,有711位老師講授生命教育課程。這部書的編者邀請在生命教育不同領域有教學經驗的老師,撰寫教學經驗專文,探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體驗活動的運用、作業的規劃等經驗,將每位老師的經驗或困難,與關心生命教育的老師互相分享。他們還告訴我:臺灣大專校院所開授的生命教育課程,約有半數是作為通識課程而開授。他們所指出的這項事實,引導我們思考:「生命教育與通識教育有何關係?」這個問題。因此,在這篇序文中,我想就不再重複討論本書所收錄專文的許多重要論點,我想首先探討「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關係」這個理論性問題,接著討論在華人社會中,生命教育向東方文化智慧回歸的願景及其價值理念。
2
關於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關係,我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思考:第一,從教育的形式與本質的關係來看。在形式上,通識教育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理、工、醫、農、生命科學等各大學術領域的課程,涵蓋的教育領域範圍較廣,所以是「總」;生命教育主要涵蓋生命的意義、方法與實踐等課程,範圍較窄,可稱為「別」。但是,在理論以及教學實務上,生命教育是通識教育的基礎與起點,因為生命教育致力於在生產自動化與「人工智慧」(AI)將成為人類文明主流的21世紀,培育學生具有「機器不可取代的能力」,所以較通識教育更為根本而重要,我在近作中曾討論這一項論點(請參考拙作〈「生命教育」如何可能?〉,《通識教育學刊》第24期,2019年12月,頁9-30),所以在此就不再重複。
第二,從教育的過程與目標來看。首先,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始於「自我」的探索與挺立,孔子就說過,「修己以敬」是「修己以安人」以及「修己以安百姓」的起始點(《論語‧憲問‧45》)。「敬」這個字在朱子(晦庵,1130-1200)思想中,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朱子解釋《論語‧雍也‧1》時說:「自處以敬,則中有主而自治嚴」,「敬」的精神狀態正是生命教育致力於培育的一種生命情懷。生命教育教學實踐的形式雖然多元多樣、不一而足,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之內與不同面向上,致力於「自我」的覺醒,以臻於「敬」的精神境界,這一點應是毫無疑義的。從教育的過程來看,生命教育確實是教育的起點與基礎,只有經由生命教育,才比較容易達到通識教育的目標。
再從通識教育的目標來看,通識教育雖然教學的學術領域各不相同,涵蓋人文社會、理工、醫、生命科學、農學等各學門的知識,但都是為了促使學習者作為「人」之覺醒,以建立人與「自我」、人與「他者」、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的關係。《六祖壇經‧般若第二》說:「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這句話可以被引用來闡釋通識教育的目標是為了「人」,而不是為了「物」,所以擔任做為生命教育的通識教育課程老師,對於學生就必須懷抱著同體大悲之心、觀功念恩之心、善巧柔和之心,才能對學生生命的轉化與提升有所幫助。如果以上說法可以成立,那麼我們就可以說,生命教育正是通識教育的目標。所以,不論是從教育的過程或目標來看,生命教育與通識教育都不可分割,而且生命教育比通識教育更重要。2020年,某頂尖大學在一週之內竟有三個學生自殺,這項慘痛的事實,逼使我們必須正視生命教育在當前大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從以上這兩個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理解臺灣大專校院開授的生命教育課程,大約半數是作為通識教育而開授的原因了。生命教育與通識教育兩者密切互動、相互支援,我們可以說:欠缺生命教育的通識教育是缺乏方向感的教育;缺乏通識視野的生命教育,終不免流於務內而遺外,所見不免拘於一隅。
3
在我非常有限的接觸範圍裡,我大約了解現階段臺灣大專校院所開授的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其主要重點有二:第一,教學內容在「生」而不在「死」,這種傾向固然是與孔子(551-479 BCE)所說「不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11》)的教誨遙相呼應,若合符節。但「生」與「死」原是生命不可切割的兩面,《論語‧先進‧11》中的季路問事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南宋朱子在註解這一章的時候說:
問事鬼神,蓋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問也。然圓點)非誠敬足以事人,則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則必不能反終而知所以死。蓋幽明始終,圓點)初無二理,但學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頁172)
朱子這一段解釋,很能闡發孔子的生死觀,「幽明始終,初無二理」,如果我們的生命教育能兼觀「生」、「死」,也許就較能得其全貌而無偏頗。
20世紀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 1884-1942)早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死亡是人生的一切事件中最具破壞性的事件,人類對死亡的否定、靈魂永生論的提出等,「都是由於一種否認個人毀滅的深刻需要而產生的」(馬林諾夫斯基著,費孝通等譯:《文化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臺一版,中譯原版在1944年出版,頁59)。藏傳佛教宗喀巴大師(1357-1419)提到,人最需要思考的有三件事:「思決定死,思維死無定期。思維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宗喀巴大師造,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卷2,收入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臺北市:華宇出版社,1985年,第10冊,頁518)。「死亡」這項事件,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性,實在不可忽視,值得我們從事生命教育教學工作的老師們加以重視。當代西方學術界正視人之「死亡」問題,發展出所謂「死亡學」(Thanatology)這個新興學術領域。十幾年前,日本東京大學也推動為期十年的「生死學」研究計畫(請參看http://www.l.u-tokyo.ac.jp/shiseigaku)。2016年,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也召開國際研討會,將研討會上所發表的論文編成專書出版(周大興編:《東亞哲學的生死觀》,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
在寫作這篇序文的時候,本書兩位編者告訴我:過去生命教育教學實務重「生」不重「死」的狀況,近年來已大幅改善,這是很令人欣喜的事情。兩位編者說:近年來,生命教育現場教師常常解說各大宗教的死亡觀,也帶領學生預立遺囑、舉行生前告別式、參觀殯葬所或生命紀念園區,或引導學生簽下預立醫療緩和意願書,也會帶領學生學習重病臨終關懷。由此可見,近年來臺灣的生命教育,已經理論和實務並重,並且「生」、「死」並觀,庶幾不墮一邊,這是非常令人感到欣喜的發展。
4
第二,過去有一些在第一線從事生命教育課程教學的老師告訴我:在臺灣,有關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多半是來自近代西方的「生死學」學理,而較少源自於東方文化中幾千年所蘊蓄的智慧。這樣的印象應該距離當時實際教學狀況不遠,但這些狀況近年有明顯的改善,本書所收蔡明昌老師的專文,就以中華文化與佛教教義為基礎,試擬「大學生來生信念量表」、「大學生死亡焦慮量表」、「大學生果報信念量表」、「大學生對生命重大事件成敗歸因量表」、「大學生犬儒態度量表」等,這個方向是很有發展潛力的。我說以上這類量表在生命教育上有潛力,主要原因是如果我們的青年世代在青春歲月就能深思生命的有限性、死亡的必然性,以及來生的不確定性等重大問題,那麼,他們對於所生存世界的苦難,就能有所體認,而升起「離苦得樂」之心(或稱「出離心」),當他們對於其他人也面對一樣的生命困境,就比較容易升起同體大悲之心,這就是所謂「菩提心」。從以上生命的事實出發,就比較容易思考世界與生命都是由無量無邊的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之互動所決定的,這就是所謂「空正見」。這樣一步一步分析,可以使生命教育的學習更加深入。但是,如果完全依靠「量表」,有時不免會陷入「數量性思維的陷阱」,所以,義理思想的解析,仍必須居於首位。因此,我想接著討論生命教育向東方文化回歸的願景。
過去生命教育的學理基礎與教學規劃,得益於來自歐美的生命教育典範者較多,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多年來也發展出許多方便可行的教學模組,以便於移植運用。但是,由於社會背景與文化元素的親近性,在華人社會的大專校院推動生命教育教學,如果能夠在現在已經非常好的成績的基礎之上,再加強作為東方文化主流思想的儒釋道的生命智慧,可能就更能使我們的學生受益。
在東方文化主流思想中,儒釋道思想傳統對於生死問題的思考,都有深刻的思想資源,而具有開發課程之豐沛潛力,但為節省篇幅,我想僅就儒佛的生命智慧略申管見。
首先,儒家的生命智慧較具有「現代相關性」的,大約有以下三點:第一,儒家將生理生命的結束,視為文化生命的開始,孔子說「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8》)、孟子(372-289 BCE)說「捨生而取義」(《孟子‧告子上‧10》)、荀子(298-238BCE)說「從生成死」(《荀子‧正名》),都強調「生」與「死」是一個生命的連續體。儒家認為,人在生之日應努力使自己經由「修身」而完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業,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所以,儒家認為人雖然生理生命有時而終,但因為他們的生命已經融入社會文化的巨流之中,所以他們對死亡的來臨並不恐懼,因為他們知道生理生命結束之日,正是他們文化生命開啟之時。明末王陽明(1472-1529)臨終只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下冊,卷35,頁1324)八個字,正是基於這種生命智慧。第二,儒家強調在人的有限生命歷程之中,應該致力於「自我的轉化」,並以「自我的轉化」作為起點與基礎,努力於「世界的轉化」這個終極目標,以創造生命的無限意義。北宋初年范仲淹(989-1052)〈岳陽樓記〉結語說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氣勢磅礡的宣示;明末東林書院「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楹聯,都告訴我們:在儒家生命觀中,從「修己」到「治事」是一個同心圓的展開過程。儒家關心「生成」(becoming)的問題,遠過於「存有」(being)的問題。許多儒者並在「生成」(「成聖成賢」)的過程中,賦予「存有」(「生命」)以意義,所以在儒家經典中的功能性概念(如「修」、「養」、「轉」、「化」、「治」等),比實體性概念(如「身」、「氣」、「形」等)更為重要,更受東亞各國儒者之重視。第三,儒家在社會文化傳統(古代稱為「禮」)的價值脈絡之中,思考「生」與「死」的問題。孔子說服事父母必須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5》),荀子說:「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荀子‧禮論》),儒家以極嚴肅態度面對「生」、「死」問題,認為「生」、「死」問題應置社會文化的價值傳承及其脈絡之中思考、安排。儒家傳統中生死觀的這三項論點,對處於「傳統」與「現代」斷裂的21世紀之華人青年,可能仍具有啟示,值得成為現代大學生命教育課程的部分內容。
接著,我想再簡單說明佛教的生命智慧。佛教經、律、論的數量浩如煙海,但佛教生命觀基本上環繞在「四諦」與「十二因緣」這二個核心概念而展開。所謂「四諦」,是指「苦」、「集」、「滅」、「道」,佛教首先直指人為生命的生存,生而具有永無止境的欲求,所以生命的本質狀態就是「苦」,之所以「苦」是因為諸多因緣的「集」聚。人要達到「滅」的境界,滅除生命的「苦」,就必須求「道」。《大般若經》曾說:「苦是逼迫相,集是生起相,滅是寂靜相,道是出離相。自性本空,遠離二法,是聖者諦」(卷472),主張對「性空」的認識是使生命離苦得樂的途徑。所謂「十二因緣」觀,各種闡釋極多,相傳生於釋迦摩尼滅度後約500年的龍樹菩薩(150?-250?)之解釋較為清晰。《大智度論》說:
過去世一切煩惱,是名「無明」。從無明生業,能作世界果,故名為「行」。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故,名為「識」。是「識」共生無色四陰,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情、塵、識合,是名為「觸」。從觸生「受」。受中心著,是名「渴愛」。渴愛因緣求,是名「取」。從取後世因緣業,是名「有」。從有還受後世五眾,是名「生」。從生五眾熟壞,是名「老死」。(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5,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第25冊,頁100)
佛教的「十二因緣」觀,建立在「無限生命」觀之上,認為人死之後「神識」不滅,生命恆處於輪迴之中,所以修行乃成為必要,只有通過修行,才能使生命生生增長、離苦得樂。
我對儒佛生命觀作最簡要的解讀,掛一漏萬之處在所難免,但以野人獻曝之誠,愚者一得如果能獲得本書作者與讀者的採擇,作為規劃生命教育課程的參考,就不失為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5
我建議在大學推動生命教育,可以考慮回歸東方思想文化泉源的儒佛思想,並以儒佛生命智慧作為基礎,規劃生命教育課程,此尚有另一層考慮,這就是二戰以降「有形的宗教」之退潮這項新發展趨勢。
著名的社會學家盧克曼(Thomas Luckmann, 1927-2016)曾研究戰後德國社會的宗教信仰趨勢,指出在德國社會中傳統以教會制度為基礎的「有形宗教」,如新教或舊教,已逐漸成為一種邊緣現象。二戰以後興起的,是以個人虔信(individual religiosity)為基礎的「無形宗教」(invisible religion)。這種心中虔信的個人可能不會經常去教堂,但是他們每天都會閱讀《聖經》,並藉由《聖經》而與上帝對話,這種人愈來愈多(盧克曼著,覃方明譯:《無形的宗教: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問題》,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盧克曼的研究發現,不僅見於德國社會,其實也見之於許多地區或國家,這是戰後世界的重要現象。
在這種「有形的宗教」退潮的現代(更精確地說,應是「後現代」)社會氛圍之中,儒家與佛教的人文精神,就顯得特別彌足珍貴。儒家人文精神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之上,杜維明先生曾經說:「這種人文主義內蘊著一種與天的『盟約』,因為我們的道德責任不在於把我們自己作為一個孤立的個體來實現自己,也不在於把我們的社群完善成某種自足的實存,而是通過自我實現和社群完善去實現『與天地參』的人類的最高理想」(杜維明著,段德智譯:《中庸:論儒學的宗教性》,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13年,頁120-121)。儒家雖不是西方文化定義下的「宗教」,但是儒家以「誠」為核心價值所開啟的豐沛人文精神傳統,仍是21世紀生命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資源。《中庸》這部儒家經典,對於「誠」這個價值概念,發揮得淋漓盡致。「誠」這項儒家核心價值,對於德川時代(1603-1868)的日本社會與思想影響深遠。從16世紀至19世紀,日本儒家思想史就是走在從「敬」向「誠」移動的發展軌跡之上(參看相良亨:《近世の儒教思想:「敬」と「誠」について—》,東京:塙書房,1966年)。儒家在人倫日用之中體認並開啟生命的永恆而超越的意義,對21世紀的人而言特別值得深思。我在探討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近作中,曾就這一項看法再三致意(參看拙作Chun-chieh Huang, 浅umanism in East Asia,?收入Oxford Handbook of Humanism,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其次,再就佛教生命智慧來看。佛教雖然是源遠流長的宗教信仰傳統,但是佛教絕不鼓吹盲信,釋迦牟尼說:「苾芻或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吉祥大力續王》,引文見宗喀巴大師造,法尊法師譯:《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卷1,收入《大藏經補編》,第10冊,頁2)。《大般若經》說:「所有事業,皆自審思,非但信他而便起作,乃至如來、應、正等覺所有言教,尚不輕爾信受奉行,〔……〕」(〔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48,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7冊,引文見頁262)。從以上這些經文來看,我們可以說佛教追求的是「理性」與「信仰」之平衡。上個世紀著名的宗教學者史密斯(Huston Smith, 1919-2016)曾說,佛教不是迷信的宗教,而是最具革命性的宗教(參看Huston Smith, The World旧 Religion: 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91, pp. 82-153),也許就是著眼於這一點。以這樣的態度面對信仰問題而開啟的生命智慧,正是21世紀大學生命教育的資源。
總而言之,2001年9月11日紐約的恐怖攻擊事件,為21世紀這一個苦難的時代揭開了序幕,提醒人類人與「自我」的和解、「自我」與「他者」的和解、「自我」與「超自然」的和解之重要性;2019年開始,「新冠病毒」(COVID-19)肆虐全球,更為人類的永續生存,蒙上了巨大的陰影,更提醒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之重要性。上個世紀1970年代曾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John Galbraith, 1908-2006),曾著有一本題為《不確定的年代》的書(John Galbraith, The Age of Uncertainty,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77。此書有中譯本:約翰‧加爾布雷斯著,杜念中譯:《不確定的年代》,臺北市:時報出版公司,1994年)。但是,我們的21世紀才更是一個「不確定的年代」。在疫情嚴峻、危疑震撼的苦難歲月中,大學的生命教育取得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我很高興看到紀老師與黃老師不辭辛勞,合編這一本書,我深信這本書的出版必將為生命教育,開啟一個新的視野,其大有裨益於我們苦難的時代,是可以確定的。朱子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21世紀人類的苦難與世界的潦水迴旋,需要以優質的生命教育流注清流,才能邁向「潦水盡而寒潭清」的新境界。
黃俊傑
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歐洲研究院院士
2021年5月19日
歐陽序
以自覺生命啟迪生命自覺
由紀潔芳教授主編,一批長期在大學從事生命教育的優秀教師們撰寫的《創新與傳承: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一書即將付梓出版。紀老師熱情邀請我為之做序,推辭不過,也為祝賀,談談初步學習後的心得體會。
二十餘年來,各大專校院一大批熱心於生命教育的老師們,積極參與、傾心投入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生命教育交流,結成「生死之交」。我有幸參與到這個過程中,深受感染和教育,也激發出很多有意義的思考。紀潔芳教授和何仁富教授等是生命教育界良性健康互動的重要推手,做出了突出貢獻。
隨著生命教育學術研究和交流的深入,紀教授等將生命教育的交流視域由學術理論探討拓展到課程規劃和教學實務,在教學理念、課程規劃、教材選編、教學進程、教學方法等開展深度交流,主編這樣一部以課程規劃和教學實務為主要內容的重要著作,既是生命教育自身發展的緊迫需要,也是生命教育界同仁的眾望所歸。
生命教育得到重視與廣泛推展,確實是社會發展、教育發展、人的發展的根本需要促成的。生命自覺,既可以說是人的基本自覺,也可以說是人的高度自覺。而在生命教育的推進過程中,大學生命教育承擔著特別的任務與使命。一方面,大學是人成長為成熟主體的關鍵時期,大學教育應當包含生命教育,大學應當面向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且需要有科學合理高效的生命教學實踐;另一方面,大學作為社會教育體系的最高層次,還應當為中小學的生命教育和社會其他領域的生命教育提供指導,開展理論研究、學術交流、師資培訓等工作。這都凸顯了將大學生命教育理念的學術探討拓展和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的極為重要地位與作用。
本書作為第一部試圖從整體上呈現大學生命教育教學面貌的文集,內容非常豐富:既有對生命教育理論構建與對策的探討,也有對生命教育教學實踐與方法的探討;既有關於生命教育的論說,也有關於生死教育的討論,還有關於安寧療護、臨終關懷、殯葬文化等主要生命議題的討論;既有定性的研究分析,也有量表的開發運用;既有全新專題課程的研發,也有在不同學科課程中開展融入式生命教育的討論;既有多年從事生命教育、生死教育的老前輩經驗分享和理論建構,也有年輕一代對生命教育的熱情投入。由此也可見,大學生命教育的獨特魅力和華人世界生命教育的蓬勃生機。
翻閱各位作者的大作,體會同仁們的生命教育實踐經驗和理論思考,對生命教育和生命教學有幾點切身感受。
生命教育是涵括全生命週期的教育。從各位大專校院老師開設的生命教育課程名稱和內容就可以體會到,生命教育真的是涵括了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週期的「全人教育」。「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生命之為生命,在於有生死,但又不只是由生死決定,而是由生到死的全過程才成其為「生命」。儘管大學階段的生命教育對象主要還是「年輕的生命」,但是這些年輕的生命已經是其前生命歷程和生命經驗的匯聚,並將作為相對成熟的生命直面在畢業後「全週期」的生命,因此大學階段的生命教育課程才呈現出這樣的「全週期性」,從出生到成長、從衰老到死亡、從臨終到殯葬,生命教育讓生命的全週期都得到關照。這是生命教育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生命教育是融攝全專業學科的教育。如果說生命教育在內涵上是涵括全生命週期的,那麼在生命教育的教學方法上,則充分體現了全專業學科的融攝性。在大學的生命教育課程中,除了各種類型、名稱的「生命教育課程」,還有更多融入到不同專業學科的「課程生命教育」,所涉及學科非常廣泛,既有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也有自然科學的課程,還有醫學及藝術類的課程。儘管不同專業課程在開展融入式生命教育時會有所側重,但生命教育的理念在這種教學實踐中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推廣和普及。其中我們還看到,有些大專校院已經開始將生命教育納入整個專業的人才培養計畫中,開展系統的生命教育課程;有些大專校院則開設了多門有特色的系列生命教育課程。這些都是極為可喜的事。
生命教育是滋養全社會人群的教育。亦如大學是一個社會學習和研究的中心,就生命教育而言,大學的生命教育研究、教學和傳播也承擔著整個社會生命教育及普羅大眾生命品質提高的重任。在本書中,我們不僅看到老師們潛心於大學生命教育的學術研究和教學實踐,還深層次地介入中小學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教材編撰、師資培訓。同時,也看到老師們積極承擔社會生命教育責任,在老人安養中心、醫院、監獄等推展生命教育的經驗總結。人的生命不只是簡單的自然生命歷程,根本上還是教育的結果,而且這種教育是終身的。因此,看到生命教育逐漸成為社會不同人群關注的熱門話題,這是我們大學生命教育老師們的使命,也是一份光榮。
正是由於生命教育在個體人以致全體人的生命歷程中都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種更加健全與合理的生命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就更顯重要,能夠具有以「自覺生命」激發和啟迪「生命自覺」的鮮明特色,能夠在不同生命體之間激發出某種特殊的同頻與共振,並提升人們的生命自覺。在這裡,既需要生命教育教師憑藉著自己已經達到的自覺生命而發揮的主導性作用,也需要生命教育體系的各種要素發揮出系統性和活化作用,以便最大限度激發教育對象的生命活力和生命自覺,例如:透過對生命教育課程的全面規劃與悉心設計,體現出對於生命價值意義的多向度領悟;透過對教學資料的精準選擇和生動展示,彰顯生命案例的鮮活啟迪意義;透過對教學場景的精心設計和感性生動,展示生命與環境的良性互動;透過對教學過程的動態展開和有序推進,凸顯生命自覺的感悟節點;透過教學方式的生動感性與豐富多彩,激發生命自覺的活力與魅力等等!正是透過他們,高度特性化的個體生命才能夠與高度社會化的人類生命交互激盪,彰顯意義,提升自覺,從而融入到人類生命體系,並展示出自身的特殊價值和意義!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真誠希望也相信,本書的出版能夠將老師們具有個性化特色的生命教育教學經驗轉化為生命教育界的共同財富,相互學習、彼此借鑒、推進創新,將生命教育教學提升到更高水準和更高境界,更能造福社會!
歐陽康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哲學學院二級教授
2021年4月28日
林 序
教師做為僕人領導者
疫情期間,翻閱著出版社寄來的本書每一篇作者之分享,有感動,也有思考,還有一種整理。閱讀這些篇章,我可以感受到每位作者個人對於教育工作的熱情與對年輕人成長的關切。從形式與主題範圍來看,本書帶著濃濃的叢書味道,形式上有敘述經驗的,有類似準質性研究的論文形式,也有教案分享。至於內容,從一所大學的通識教育如何以生命教育為核心,到一位教師如何規劃一學期生命教育課程的大綱與執行方式的介紹,或單一門課以特定學生(如師資生)為主軸的教學經驗分享等;進一步說,本書的範圍從生死教育、生活美學、安寧照護、悲傷輔導、文化、宗教、動物照護到品格倫理等等議題都有,形式多元、內容豐富。讀者可因個人的教學環境與脈絡的不同,或根據教學對象的差異,或個人在校園的角色任務之不同需求,找到可以參考的篇章。因篇章繁多,留給讀者一一探索,免得破梗。
做為讀者,在細細閱讀每位作者的經驗之同時,思緒掉進1998年一路走來的軌跡。對我來說,參與臺灣生命教育政策的發起、推動與個人實踐,無疑是宇宙給我個人生命發展的教育歷程。因為生命教育的推動工作,擴展了我個人生命面向的視野,也深刻了我對生命層次的體會,尤其是在靈性發展的面向上。從個人有意識的在教學與輔導學生之歷程中融滲生命教育的目標,我充分體驗與學生們一起實作、修練的重要與進展,體會「教師做為僕人領導者」的真諦與喜悅。一位「僕人領導教師」,帶著利他的信念,在學生的差異和成長需求上,看到生命教育/教學的彈性、創意與路徑。多年來,到現在依然,我總是主張,校園生命教育的落實與成效,關鍵在於提供學生可以連結和親近的生活楷模和生命典範,而這些楷模與典範就是每位校園裡的僕人領導者──教師。僕人領導教師總是以其言行與風範,透過一種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強大振動,在教學、活動與生活互動間,默默地改造年輕人的生命。
容我先感謝紀老師於舊曆年期間以電話邀我參與本書的撰寫,然而,在一一檢視個人的教學經驗後,我很難提出一門課做為代表;容我誠實面對自己這些年的生命與工作體驗後,深覺自己的信念中,每一門課都與學生生命有關,而我也習慣每一個議題都要師生連結回個人生命或群體脈絡,這樣的想法自然就衍生出不同的教學形式和議題融入,在還未能理出課程與生命教育的系統脈絡前,實不敢有太多書寫;感謝前輩們體諒,甚而不棄,還再次邀請我為此書寫幾個字,我也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了。再次表達對前輩先進的敬佩與感謝。
最後,套用Robert Moor在《路:形跡的探索》(駱香潔譯,2018)一書中的概念:「山徑是人走出來的,歷史悠久的山徑必是有用的山徑」(頁29);本書的範圍多重、形式多元,讀者閱讀時,不妨想像,就像進了一座小山,山裡有不同的路徑,而生命教育的每位行者在每個岔口,各自選擇不同的小徑。我相信,這些小徑,有些平坦,便利行走;有些小徑,沿途風光美好,卻不見得好走,但總是前人走過的路,有跡可尋。最後,那些被重複走過的小徑,自會成為一條有用的山徑與存在。
教育工作者做為僕人領導者,我們總是自我期許帶著勇氣、感恩與祝福,繼續在生命教育的路徑上前行。感謝每位作者,祝福每位讀者。
林思伶
Covid-19期間於臺北
2021年5月23日
林 序
生命教育三十年傳承愛與希望的未來
我國實施生命教育,係前省教育廳始自1997年推動的「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計畫」。然而,更早在1990年左右,國內已有部分大學開設生命教育相關專題課程。大學端很早即意識到生命教育課題的重要性,當時已由一群對生命教育有熱誠、有使命的專家學者默默耕耘、犧牲奉獻,一點一滴開疆拓土,為生命教育的發展扎根奠基,可謂是生命教育推動的先鋒部隊。及至2001年,教育部宣布該年為「生命教育年」,並初頒「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90年至93年)」,規劃從小學至大學十六年一貫的生命教育實施,正式奠定我國生命教育推動的重要里程碑。
教育部為因應社會變遷及校園學生實際狀況,每三年持續滾修生命教育中程計畫重點工作,2018年至2022年之生命教育中程計畫「以生命教育的回顧、深耕與前瞻」為規劃之指導方針,從政策發展與推動、課程教學與師資培育、研究發展與國際接軌等三大面向,規劃教育行政機關及各級學校應辦理之工作項目。其中,在回顧的部分,以盤點20多年來的生命教育資源為目標,包括人力、課程教案、教材與校園文化等,期建立完整資料庫並留下歷史紀錄。值此同時,欣見彰化師大紀潔芳教授退而不休,以其30年來(高中20年,大學30年)在大學開授生命教育的教學經驗及在國內外推廣生命教育的熱忱,匯聚了大學資深教授與年輕學者,共同分享推動生命教育的實踐經驗,不僅體現了生命教育傳承與創新的有機性,也為大學生命教育30年留下最佳註腳。
本書共有31所大學、46位任課教師參與,計45篇文章,內容相當豐富,分七個主題,包含:通識與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與自我成長、生命教育教學方法、生命教育特色主題、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殯葬文化、特約稿,各主題透過研究分析、量表開發、融入式課程的教學方式與讀者分享,對未來的生命教育課程規劃,有很大貢獻。
中小學生命教育要大力推動,大學生命教育之教學成效是關鍵因素。大學生命教育課程不僅能增進學生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亦能培養其正向的生命態度、激發生命的熱情,畢業後進入社會,必能珍愛自己、尊重他人及關愛大自然。部分畢業生會進入學校教書,若能帶著正向的生命特質,陪著孩子一起成長,以生命影響生命,一代傳一代,愛與希望必能永綿延。生命教育在大學受到高度的重視,在課程自主的原則下,各大學多在通識課程或各系所必選修課程中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目前也已成立多所生命教育相關系所與碩博士專班、教師第二專長培育、生命教育增能培育,除開設課程外,也辦理生命教育推廣活動,包括:學術研討會、國際學術交流、社團活動與服務學習等,以期提升未來教師的生命教育素養及知能。
深耕生命教育是教育部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在落實從小學到大學一貫的生命教育推動上,教育部亦整合了各項行政資源。在大專校院,由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下設教育部生命教育中心、教育部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積極協助大學生命教育的推廣、學術研發與師資培育,透過行政資源整合與分工,深化生命教育推動效能。而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生命教育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下分設三個中心協助推展,包括位於羅東高中的國教署生命教育學科中心以及國教署生命教育專業發展中心,分別推動高級中等學校、國中小課程研發與教師培訓;另於羅東高商的國教署生命教育資源中心,負責推動非正式課程。
從幼兒園到大學都積極在推展生命教育,如今生命教育已枝繁葉茂、蔚然成林。本書寶貴的大學生命教育課程實踐經驗的分享,於大學推動生命教育30年之際,深深值得我們重視及珍惜,更可提供各級學校未來創新課程的發想與省思。
林騰蛟
教育部常務次長
2021年5月13日
林 序
生命教育將成為劃時代的顯學
生命教育是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宇宙的連結關係,是關乎人的教育。1997年,前省教育廳推動「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計畫」,是臺灣官方正式推動「生命教育」的濫觴。20多年來,生命教育在臺灣遍地開花、成果豐碩,例如:生命教育成為高中以下學校的正式必修或融入式課程、出版適合各級學校的生命教育教材與教科書、多樣的生命教育教學教案與經驗分享等,不勝枚舉。面對AI時代的來臨,學科知識的獲取將變得更為普及,生命力的無限感知勢必大幅崛起,串起物聯時代的生命力,生命教育已漸漸成為劃時代的顯學。
2017年,南華大學將學校中的生命教育主力教師(包括釋慧開教授、紀潔芳教授、何長珠教授等人)之大作,集結成《生命教育教材:基礎篇》(11篇)及《生命教育教材:進階篇》(12篇)兩本生命教育教材,委由五南出版社出版,兩本書主要論述生命教育的基本概念與實務案例,內容涉及生命真相、生死諮商、臨終關懷、悲傷輔導以及不同宗教觀的生命教育等多項議題,非常豐富。而今,歡喜樂見紀潔芳與林綺雲兩位曾任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的教授,齊力發起《創新與傳承: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一書的出版,攜手集結多位來自高等學術機構的生命教育重要推手,其中不少(曾)任職於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的教師,包括鈕則誠老師、釋慧開老師、魏書娥老師、黃麗續老師、曾玉芬老師等,以及諸多曾來南華大學交流分享的專家們,與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諸位致力生命教育的學者,共計45篇大作/50位撰筆;其在生命教育深耕多年的課程與教學經驗,彙編成冊,儼然為20多年來共同推展生命教育課程與教學經驗的集大成,也是臺灣生命教育向前推展堅定的磐石。
生命教育是南華大學的品牌,更是臺灣最美麗的風景。南華大學深耕生命教育,自創校以來迄今已20餘載,期間在2013年本人就任南華大學校長後,將「生命教育」列入校務發展的四大主軸之一(另三項為「環境永續」、「智慧創新」、「三好校園」);秉持「以生命力帶動生命力」理念,採取「特色化、差異化、整合化」策略,建立以生命教育為引導的「身心靈平衡」教育體系,以及含括「組織制度、課程教學、教師增能、學生成長、推廣產學、評量改善」六面向的推動機制,全校近半數教師投入生命教育行列,每年開設逾百門生命教育課程,從學校到社區、影響社會、邁向國際,南華大學正積極打造成為全國以「生命教育」為品牌的卓越大學。爰此,2015~2021年連續獲選設立國家級「教育部生命教育中心」、2015~2020年連續榮獲教育部「生命教育特色學校」,帶動多項辦學績效飛躍成長,例如:2018~2020連續三年全校註冊率蟬聯全國私立大學第一、2020年獲「世界佛教大學」排名第九(華人第一)、2020~2021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全球排名四百多名(全國並列第11名)等,學校整體與師生教與學的成效,以及在各級學校、社區及國際推廣的影響力,皆深獲教育部、國內各界及國際高度肯定;南華大學也因生命教育創出高教品牌,生命教育在南華大學將更加豐富與多元。
生命教育是臺灣最獨樹一格的教育品牌,感謝有幸與諸位作者和眾多同道共同推動生命教育,讓生命教育在臺灣各地開花結果、各有風采;相信藉由本書的出版,對臺灣及世界各國生命教育的再推進甚有助益,在此特予推薦。
林聰明
南華大學校長
2021年5月19日
紀 序
以飛揚的生命引領生命的飛揚
1999年7月因緣際會,在臺北和心儀已久的趙可式老師見面,我們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暢談了一個下午,談出了彰化師大五年十次的學術研討會,也談出了臺灣生命教育發展的一片天。
2000年1月27~28日,是一個發光發熱的日子,在趙老師啟動了引擎下,彰化師大主辦了「大學院校生死教育課程教學研討會」,各大學教生死教育課程的老師幾乎都參加了,與會人士將近二百多人,包括:學者專家、碩博士研究生、高中教師、醫護人員及社會人士等,大家惺惺相惜、志同道合,並結下了生死盟約,以推廣生死教育為己任,並以生死之交暱稱。在往後的日子裡,常互通有無,分享教學資源,交流教學心得。在其他行業中,通常是同行相忌,但在生死教育領域,我們是同行相親,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
多年來,大家有個心願,希望同心協力完成一本書,為歷史留下見證,也為後人留下寶貴經驗。但歲月匆匆,忙教學、忙推廣教育,心願總是懸著,一晃二十多年,恰逢新冠疫情不能趴趴走的期間,閉門著述、奮筆疾書,終於蔚為成冊,為臺灣的生命教育發展留下了我們的心意。
靜下心來翻閱,這本書還頗有看頭:樹人老師「生命卷軸」的啟示、慧開法師「生命教育教學相長」的生命故事,另外還有則誠、樹仁、綺雲、淑美、文祥、錫琦、運星、景媛、仁富、麗華、曉婭、劉慧、王珊、宜安、紋羽、劍鍠、禮安、閏華、維信、開敏等老師,都是教授生命教育的老將,教學經驗豐富,文筆流暢,閱讀之餘,深獲我心,諸多啟發,例如:仁富老師「西湖生死學」的課程,將傳統融入現代,典雅中有新意,融合了歷史、地理、人文、藝術、生死學,韻味無窮。
英雄出少年,年輕一輩的教師充滿活力、創新、熱情,文章也很精彩:朝興老師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成效,令人振奮;拜讀慧瑩及楊菁老師的文章,才知道彰化師大的生命教育為什麼總是頂呱呱;嘉銓老師將生命教育融入解剖學的尊重與莊嚴;育誠及淑蘭老師的心靈彩繪藝術療法非常賞心悅目;瑋宜老師將生命教育融入營養學、服務學習及班級輔導,文字簡約、說理清楚、實例貼切,正是我們需要的;明昌老師對「來生信念」及「果報信念」量表的研發,提升大學生處世之道的修養;愛民老師為人熱誠、胸懷大志,以大力推動死亡學理論探究及實務教學為己任;書梅老師將書目療法運用於生命教育的新穎;玉芬老師對監獄生命教育推廣及境外生生命教育的教學經驗非常寶貴;昱平老師設計的堅毅生命課程是年輕人必須的修養;碧味老師帶領學生參訪醫學院解剖課程的大體老師及對生命鬥士的關懷;雲嶺老師對生死教育混合式教學的成效;丹妮老師的生命敘事式生命教育之引領;明宇老師對死亡體驗活動的教學震撼;明霞及黎想老師在安寧療護及死亡體驗教學上的鍥而不捨;明理老師對校園動物照護的生命教育;達能老師的殯葬實務及防治自殺教學經驗等,都令人印象深刻。以上這些文章都非常有特色,助益我們對生命教育有多元的認知,為生命注入強心劑,也深深感覺到生命教育的無所不在!
安寧療護是生命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單元,維淑老師為人實在,深具實力且慈悲無限,她的〈藏行顯光,幽谷伴行〉一文,讀之再三,令人感動落淚,可式老師的學生真不是蓋的;書娥及麗續老師將安寧療護的教學歷程如實呈現,是實證研究貼切的範例,並助益學生對生命末期態度的理解及調適;桂軍老師對癌末病人的臨終關懷實務經驗豐富,視病如親,他的每一個個案都動人心弦,是非常好的教材。以上四位老師安寧療護的文章,引領醫護莘莘學子慈心向上,病人有福了!
臺灣臨終關懷的服務品質,在亞洲堪稱第一。有位企業家,英年早逝,因感念志工的服務熱忱,發願捐贈大體,卻感歎到:「我年輕時參加兩次大專聯考,因名落孫山無法進大學讀書,想不到死後轉為大體老師,在大學教書。」生命教育的啟迪是多麼奧妙,大體老師的設置讓捐贈者的心境從嚴酷的寒冬提升到和煦的暖春,真耐人尋味!
為了普及生命教育的推廣,教育部在2002年設置了「生命教育學習網」,並由年輕但資深的關婉玲博士負責教材的策劃、設計、製作及審查。該網站提供了豐富及實用的教學資源,非常受到教師、家長及學生的肯定。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有九萬多人喪生,意味著有九萬多個家庭破碎,有數十萬個家庭身心受到創傷。6月,我應宋慶齡基金會及北京中科院心理所之邀請前往災區學校了解如何進行生命重建的工作。之後三年,我前往北川及綿陽等地有十趟之多,協助災區學校有系統的進行生命教育。在工作中,知道災區的教師、家長、志願者及社會工作者等運用「生命教育學習網」上的許多教學資源幫助災區學童走出悲傷。另外,本人曾應僑委會的邀請為全球華人教師講授生命教育課程,獲悉全球華人包括歐美地區、中南美洲、澳洲及東南亞的許多華人教師也非常習慣使用該網站的資料輔助教學。目前,該網站的名稱已改為「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以因應九年國教延長為十二年國教之需。未來,教育部的生命教育重點工作之一為盤點生命教育三十年來之重要教學資源,以為AI世代發展生命教育之參考。故,「生命教育學習網」早期教學資源的保存及維護非常重要,可發揮承先啟後之功效,在此感謝關博士以特約稿形式報導。另外,本書主要探討大學老師生命教育的教學經驗,故特刊載本人、謝依樺及李泓穎老師的〈臺灣大專校院生命教育推動三十年之回顧與展望〉一文,供大家參考。
綜觀教授生命教育的老師都有共通的特質:就是有一顆赤誠的心,以生命力教學,能聆聽及同理學生。舉凡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選擇,以及體驗活動的實施,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希望學生能愉快地學習及學到帶得走的能力。曾經有學生說:「在上課中深深被老師的誠懇及表裡如一而感動」;另有學生也回憶到:「畢業多年,走在人生道路上,每當碰到十字路口左右徬徨時,不覺會想起老師,當時被觸動的感覺很自然地浮現上來,安撫我、鼓舞我,幫助我做較佳的人生抉擇……」,想想,這不就是我們生命教育的教學目標嗎!
在此非常感念黃俊傑教授、歐陽康教授、林思伶教授、林騰蛟次長及林聰明校長等對我們的相知、相惜、相挺,在百忙中抽空為本書寫序。當我接到這五篇序稿時,特別撥空靜心拜讀不下十數次,涵泳其味、深思其旨,原來這是用生命力寫的序,文章看似心平氣和,卻有雷霆萬鈞的穿透力及震撼力,並有語重心長的殷殷期盼,深覺內心受到洗滌、靈魂獲得滋潤,不由得省思:自己在教學中有無誤人子弟?有無把握生命教育的真意?有無到位入味?有無啟發學生生命的飛揚?有無為社會的天時地利人和盡一份心力?在此,對兩位通識教育大師黃教授和歐陽教授、天主教大學林董事長、教育部林次長、佛教大學林校長等,感恩再感恩。
或許有人疑惑,怎麼沒見到幾個熟悉的名字?可式老師隱居調養;明富老師、效智老師及佩怡主任等都太忙了……,這是我們力求圓滿中的美中不足,但「盡心隨緣」,不正是生命教育中需學習的功課嗎?!
本書的完成要感念一批批的年輕學子,在他們青春年華、人生最珍貴的求學期,走進教室,聽我們的課,讓我們有機緣盡一份心力。也要感念各位任課老師言而有信、義不容辭、依時依約寄來鴻文。另外,仁富、麗華賢伉儷及綺雲,全程幫忙看稿及諸多鼓勵,有知音同行真好。亦師亦友的麗續不厭其煩,將行政事宜一肩扛起,將突發事件即時處理得當,有妳真好!也感謝心理出版社及林總編輯的用心!最最感動的是好友妙蓮寺印行法師護持我閉關五天,在清靜祥和中,拜讀一篇篇發自心靈的文稿,融匯涵容,並有兩位小助理幫忙處理電腦事務,很有效率,有你們真好!
此時的心境非常怡然安祥,能為大家服務是緣分,不但好文章可先睹為快,在來往的互動中,深受「大家」風範磁場的普照,在和諧溫馨中接到可式老師的電話,帶著滿滿的祝福將本書付梓,將心動轉為行動,相信本書的出版,會為這動盪不安疫情肆虐的社會,增添一分安定及清涼,也相信在生命教育發展中將有所撼動,讓生命更有意義!
潔芳 誌於慕蓮齋
2021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