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hn P. Miller著;張淑美校閱;張淑美等譯
開數:25
頁數:292
ISBN:9789861912059
重量:400
出版日期:2009/01/05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zW0Ny7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l58eVj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6DW0lV
書籍介紹
本書清晰地闡釋「全人課程」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約翰?米勒博士(John Miller,另名Jack Miller)是國際著名的全人教育先驅,以其課程教學專長闡釋全人教育課程的理論基礎與各種開展的實務面向,深深觸及「生命與教育」的核心本質,字裡行間深切流露全人教育的慈悲與真誠關懷。
本中文譯本由國內生命教育相關專家學者各就專長領域翻譯研閱,大家基於相同的信念與熱忱,喜悅地譯介這本全人教育理念與實務應用的重要專書。本書具有學術與實務上的價值,不僅可作為大專校院全人教育、生命教育、課程與教學、靈性(心靈)教育等相關科目的教材用書,也適合教師們一起研閱或自修,找回自身生命與教育工作的「關聯」,為教育工作注入源源不絕的能量。
總校閱簡介
張淑美
學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哲學博士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Fresno校區博士後研究
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經歷:中學教師、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
教育部高中暫行課程綱要生命教育類科「生死關懷」科研擬
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諮詢委員會」第四、五、六屆委員
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終身會員與第一、二屆理事
高雄市市政府「殯葬設施審議委員會」委員
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生死教育委員會」委員
世界宗教博物館生命領航員聯誼會諮詢委員
著作:專著《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
《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復文)
編著《中學生命教育手冊》(台北:心理)
審訂《生與死的教育》(台北:心理)
合譯《生死一線牽—超越失落的關係重建》(台北:心理)
合譯《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台北:心理)
合著《生命教育》(台北:心理)
《實用生死學》(台中:華格那)
主譯《生命教育—推動學校的靈性課程》(台北:學富)
發表生死學、生命教育等相關研究與論述著作數十篇
譯者簡介
張淑美(總校閱、原著序、第一章)(見總校閱簡介)
楊秀宮(第二章)
學歷: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
經歷:東海大學共同科暨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
現職: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
劉冠麟(第二章、第五章)
學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班
經歷: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研究助理、兼任講師
現職: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英文組講師
張利中(謝誌、第三章、第六章、第十一章)
學歷:美國喬治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
經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醫學人文組副教授
現職: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王慧蘭(第四章、第十二章)
學歷:英國威爾斯卡地夫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國中小教師
現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錫琦(第七章)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
經歷:華梵大學副教授
現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丘愛鈴(第八章)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經歷:國中英語教師、教育部專員
世新大學助理教授
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李玉嬋(第九章)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合格諮商心理師
現職: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江綺雯(第十章)
學歷:美國愛荷華州德瑞克大學高等教育管理行政博士
經歷:文藻外語學院西班牙文系主任、副教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生命教育碩士專班兼任副教授
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
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社會局局長
現職:正修科技大學諮議教授暨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天主教梵諦岡教廷爵士
目錄
第 1 篇 全人課程的理論脈絡
CHAPTER 1 全人課程:為什麼與是什麼?(張淑美 譯)
CHAPTER 2 哲學脈絡:永恆哲學思維(楊秀宮、劉冠麟 譯)
CHAPTER 3 心理學的脈絡:超個人心理學(張利中 譯)
CHAPTER 4 社會脈絡:生態/互賴的觀點(王慧蘭 譯)
第 2 篇 全人課程實務
CHAPTER 5 全人課程:歷史背景(劉冠麟 譯)
CHAPTER 6 直觀的關聯(張利中 譯)
CHAPTER 7 身體與心智的關聯(陳錫琦 譯)
CHAPTER 8 科目的關聯性(丘愛鈴 譯)
CHAPTER 9 社群的關聯(李玉嬋 譯)
CHAPTER 10 與地球的關聯(江綺雯 譯)
CHAPTER 11 與真我的關聯(張利中 譯)
CHAPTER 12 全人教師與整全的變革(王慧蘭 譯)
總校閱序
找回生命與教育的關聯與締結
本書是筆者策劃翻譯有關全人教育、靈性教育的第四本專書1,很湊巧的,四本書的作者分別由兩位米勒(Miller)博士所著,也分別是美國與加拿大推動全人教育的先驅。美國的榮恩.米勒博士(Ron Miller)是以歷史與制度文化的角度檢視美國全人教育的發展脈絡,揭示出教育應回歸有機的、整全的、全人的(holistic)、靈性的……等自然的本質,重新找回生命與教育的靈魂。本書作者約翰.米勒博士(John Miller,另名Jack Miller)則以其課程教學專長切入全人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尤其本書著重在闡釋全人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各種開展的實務面向,深深觸及「生命與教育」的核心本質,我們可以從字裡行間深切感受到全人教育學者的慈悲與真誠關懷,從而找回自身生命與教育工作的「關聯」,為教育工作注入源源不絕的能量。
全人教育約興起於1980年代中葉,愷切評析工業革命之後全球性的科技掛帥、物質與消費主義至上所導致的價值觀混淆與扭曲,造成各式各樣的「支離破碎」現象,即連教育文化志業也淪為國家利益與經濟發展目標之下的運作機制,而不是一個「為了可以學得智慧與悲憫,以及學習如何活得喜樂的地方」(原著序,x)。全人教育認為教育應是「整全的、全人的」教育,我們應該找回與自己內在真我的關聯、與他人及社群的緊密締結,乃至與地球宇宙的息息相連!而這些關聯與締結都可以也應該從課程與教學中來體現,從教師自身、學校環境與組織氣氛的修練與營造來共修與布置。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正如本書第一章所開宗明義指出的:是與有機的、動態的、整全的、和諧的與相互關聯的自然運作法則有關;而且也可說是靈性的教育,誠如作者所界定:「靈性是一種對生命敬畏和崇拜的感覺,源自於我們和某些美好與神祕的事物之相互聯繫」(頁5),教育應該引領個體靈性本質的充分開展、營造喜樂的人生。全人教育的理念與實務面向著實和國內生命教育高度關聯,可以相互為用。
本書清晰地闡釋「全人課程」的理論與實務,在第一篇「全人課程的理論脈絡」中:第一章「全人課程:為什麼與是什麼?」,深刻地點出「整全」的意義、全人課程的理念與內涵,尤其是作者所提出的全人教育的三個核心面向:「平衡的」、「總括性的」與「關聯性的」,揭示與貫串全書的中心意旨與架構,建議讀者應先從第一章仔細研閱,以進入全人教育的堂奧。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別剖析全人教育的各種理論基礎與脈絡:「哲學脈絡:永恆哲學思維」、「心理學的脈絡:超個人心理學」以及「社會脈絡:生態/互賴的觀點」,可以了解全人教育其實有其頗長遠的哲史淵源,也有新近的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脈絡。第二篇的實務面向包括五至十二章。第五章「全人課程:歷史背景」:回顧全人教育理念在學校課程實踐中的發展歷史。第六章「直觀的關聯」:闡釋重新發覺與修練師生的直覺或直觀能力,才能找回「關聯與締結」,直覺能力的復甦也是後續第七到十一章各種面向關聯的要素,例如在課堂中可透過視覺心像與比喻來訓練學生的直觀能力,本章也討論直觀和批判思考與多元智能的關係。
第七章「身體與心智的關聯」:清晰點出現代教育多麼隔離了「身體與心智」,我們忽略了身體感官的「覺察」(awareness),忙碌地一心多用,其實是失去了「專注」,但似乎愈忙愈空虛!本章教導我們重新連結身心,讓我們找回身心的安適或幸福感(well-being),您會被作者提出的「活在當下的覺察」(moment-to-moment awareness),或者是「心念專注」(念住)〔或譯為「全神(心神)貫注」〕所吸引,透過律動或舞蹈、戲劇,我們可以找回身心的連結;作者在本章與其他章節中多處介紹「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推崇史丹納(Steiner)提倡身心靈整合的全人理念,尤其在兒童期最應重視的就是身體的律動教育,靈敏的感官律動啟發,是將來情緒與心智開發的基礎。第八章「科目的關聯性」,強調「課程和學習者生命的關聯」,介紹「統整課程的理念與實際」、「全語言」、「科目與科目之間的關聯性」、「全人思考」,「科目和自我與社群的關聯」,以及全人發展的「轉化」(transaction)學習等課程理念與設計。
第九章「社群的關聯」:正是當今科技掛帥社會下亟需重建的關聯,從建立自我與班級的關係、營造深刻締結的學校社群之理念與作法、學生如何與所居住的社區環境關聯,透過合作、關懷與服務學習等,找回自我和社群的緊密連繫。第十章「與地球的關聯」:是作者近年推廣全人教育苦口婆心悲憫提醒的面向,相信關心環境污染、全球暖化等問題的讀者會對地球因人為過度開發而承受的負荷與傷害深有所感,我們必須極力喚醒吾人對地球、大自然宇宙的虔敬與愛惜,透過環境教育與環境文學等課程介入,可以讓學生找回和地球母親(mother earth)的關聯。第十一章「與真我的關聯」:要找回自我(self)與真我(the Self)的關聯,作者介紹了史丹納的兒童發展理論、觀照冥想(contemplation)與靜坐沉思(meditation)的理念與修為法門。最後一章「全人教師與整全的變革」,作者認為全人課程落實的關鍵為全人的老師與學校,教師應具備並修練「誠真性」(authenticity)(或「內外一致性」)與關懷,分別提出哲學、心理學所論述的一致性,以及道德與全人層面的真誠一致性,還有諾丁斯(Noddings)所提倡的關懷理念;而全人的學校更應該關注全人的原則與變革,充分營造與實踐前述各章中所提倡的各種面向的關聯與締結。
本中譯版能夠順利出版,也有本書自己的「關聯與締結脈絡」,我們譯者群也堪稱是一個「整全」的社群結合。分別借重楊秀宮教授的深厚哲學背景;劉冠麟講師的英文造詣與豐富的翻譯教育專書的經驗;張利中教授兼具心理學、生命教育、宗教哲學與倫理學的背景;王慧蘭教授具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與課程教學的背景;陳錫琦所長的生命教育、健康促進的專長以及長年扎實的禪修實修經驗;丘愛鈴教授具課程教學與生命教育的背景;李玉嬋所長的生死諮商與輔導的專長;江綺雯教授的關懷與推動生命教育相關政策的豐富經驗,堪稱「平衡地」分就各自與生命教育的「關聯」來負責最適合其專長內容之翻譯,適切地「轉化」(總括性)為讀者容易理解的中文文字。在邀約諸位前輩、好友伙伴加入翻譯奉獻工作時,大家二話不說地答應,然後均依諾準時交稿與完校一校稿,並且耐心地等待、關心與包容我烏龜式地整合全書文稿之後續總校閱。這種信任與緊密締結的情誼,令人感動,也滋養了我的「全人生命」,所有的辛勞與壓力都轉化提升為推動國內全人教育、生命教育的喜悅與感動。
要特別感謝特邀的第十章「與地球的關聯」之譯者—曾經擔任立法委員、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局長以及國大代表的江綺雯教授,她在六年立委任內推動二十六項民生法案之立法2以及社會局局長任內推動海葬的潔葬環保觀念,對國內生命教育相關公共政策之制定,功不可沒,可說是從公領域的角度為國家社會的生存環境、人文教育制度建立生命的有機關聯。她目前擔任正修科技大學的禮聘諮議教授,也兼任本校(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生命教育碩士專班之「公共政策與生命教育研究」的授課教授。筆者有幸因推動生命教育而與江教授結為志同道合的好友,感謝她百忙中爽快地答應並且很快地完成初稿,然後喜悅地與我分享翻譯過程中的發現與省思,一起關懷與討論國內如何更積極推動環保與地球教育。每位譯者也都是和江教授一樣非常積極熱心,我們都很慎重地就翻譯的文字和原文仔細研閱討論,希望精準流暢地轉化出流利的中文。
我們每一位譯者都是懷著學習的心情,也嘗試用本書原作者約翰.米勒博士所倡導的全人教師的慈悲與真誠的態度來翻譯研讀各自負責的篇章,甚至於相互校閱與提供修改意見。雖然翻譯工作真的是只有疲勞卻沒什麼功勞(學術上的聲譽,credit),對我們個人的學術成就實質貢獻有限,但是我們都基於相同的信念與熱忱,喜悅地譯介這本全人教育理念與實際的重要專書。國內尚不多見如此兼具課程理論與實務的全人教育、生命教育的專著,因此本書具有學術與實務上的價值。不僅可作為大專校院全人教育、生命教育、課程與教學、靈性教育等課程的教材用書,也適合在職教師們一起研閱或自修,找回對教育的熱忱、喚起希望教育工作與內在生命深深關聯與締結的原初渴望。
此外,要感謝心理出版社不計成本取得中文翻譯版權,翻譯過程充分耐心等待,感謝林敬堯總編輯對全人教育、生命教育專書出版的支持。本中文翻譯版編輯林汝穎女士更是非常仔細、力求精確,甚至於連我們沒有校對出來的錯別字與標點符號等細節都一一標示出來與我(我們)討論,展現高度的專業與敬業精神。本書如有不周之處,應該都是我身為總校閱者的才疏學淺與時間心力之限,尚請方家前輩與讀者能不吝賜正。最後,竭誠邀請讀者加入本書的「締結與關聯」的脈絡,一起來推動生命教育與全人教育,祝福國內的各級學校也能充滿靈性與生機,整全地、有機地成為「可以學得智慧與悲憫,以及學習如何活得喜樂的地方」!
張淑美
2008年11月 謹識於高雄師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