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na Craft、Howard Gardner & Guy Claxton主編;呂金燮、吳毓瑩、吳麗君、林偉文、柯秋雪、徐式寬、袁汝儀、蔡敏玲合譯
開數:25
頁數:320
ISBN:9789861913742
重量:430
出版日期:2010/08/31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Ok9YeA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2opKy4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52YKZ7
書籍介紹
● 成功智能創建者Robert J. Sternberg回應領導力學習是教育的基礎
● 《資優兒童與人類潛能發展》作者 David Henry Feldman回應創造力與智慧如何得兼
● 歐洲正向心理學會議主席Hans Henrik Knoop回應有智慧的創造力與有創意的智慧之交響
本書為協作之著,十二位作者攜手探討近十年非常熱門的「創造力」主題,且前瞻地將「智慧」與「信賴」這兩種非常關鍵卻不容易研究的心靈狀態與行動實踐清楚提點出來,同時也伴隨諸位作者的困惑與質疑。第一章是開場總論,第二、三、四章為三位編者撰寫的標靶論文,其中一位是多元智能創建者H. Gardner;第五章到十三章則是其他作者的迴響與評論,包括成功心理學與創造力大師R. J. Sternberg,以及《資優兒童與人類潛能發展》作者D. H. Feldman。本書在議題的尖端性、協作的形式,以及跨文化的企圖上,皆值得讀者展閱與深思。
譯者簡介(依姓氏筆畫排序)
呂金燮(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翻譯Trotman簡介、第13章、第14章,審閱第1章、第8章。
吳毓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翻譯謝誌、關於編者、Howard Gardner中文版序、第1章、第2章,審閱第7章、第14章、關於討論者。
吳麗君(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翻譯 Feldman和Simonton簡介、第5章、第6章,審閱第9章、第12章。
林偉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翻譯Bannerman和Knoop簡介、第10章、第11章,審閱第3章、第4章。
柯秋雪(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翻譯第3章,審閱第11章。
徐式寬(國立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翻譯Dillon簡介、第4章、第9章,審閱第5章、第10章。
袁汝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
翻譯Sternberg簡介、第12章,審閱第6章。
蔡敏玲(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翻譯 Haste和Rowson簡介、第7章、第8章,審閱第2章、第13章。
目錄
第一章 在教育中涵養創造力、智慧與信賴——共同協作之論辯
第一部分 標靶論文——創造力、智慧與信賴
第二章 創造力與教育之間的張力——啟動智慧與信賴?
第三章 智慧——進階創造力?
第四章 創造力、智慧與信賴
第二部分 回應論文——創造力、智慧與信賴
第五章 創造性智慧——相似、對比、整合與應用
第六章 創造力與智慧——它們不相容嗎?
第七章 我們如何具有創造力的傾向?
第八章 善思——有創造力與有能力的心智
第九章 創造力、智慧與信賴——文化生產的利基
第十章 智慧的創造力與創造的智慧
第十一章 創造力與智慧
第十二章 我們兒童的教育基礎——領袖性
第十三章 解放智慧的教育者——在教育實踐中培育專業判斷
第三部分 融合創造力、智慧與信賴
第十四章 結語——善思:智慧的創造力教育
索引
譯者序
話說我們這一群,號稱「若水工作室」,前年(2008)寫作了《華人教養之道——若水》。寫書作研究之餘,怎會想到翻譯《創造力、智慧與信賴》這本書呢?說實話,乃是衝著Howard Gardner來的。我們在2006年夏天與Gardner一家三口交談相處了約莫三天,但在之前,從2005年開始,我們閱讀討論Gardner所寫的以及其他與心智、文化相關的書,一直延續到現今。因此,當偉文把Gardner這本新書帶來時,大伙兒便想,既然要一讀,何不聯手翻譯?讓更多有興趣的人一起來思索這書中我們最愛的詞——信賴(trusteeship)。因此我們一行九人又登場了,鴻中此次未參與翻譯,是我們的歷史諮詢兼文意釐清的隨隊顧問。原書是協作的型態,我們的聯手翻譯,可以讓讀者意會到一本協作之書,章章筆風不同,各自成姿的趣味。
怎麼說協作呢?這本書的形式很有趣,作者多達十二位。第一章乃是開場的總論,之後第二、三、四章為三位編者的三篇標靶論文,第五章到十三章則是其他作者的迴響與評論。或有人覺得,這很簡單嘛,不就是個研討會的形式——有發表者與評論人;再擴大一點講,類似專題座談(symposium),三、五篇相關文章之發表,加上討論人進一步的評論。是的,大致上結構是這樣,然而這本書又經營得更細緻,總論以及三篇標靶論文彼此主題相繫,又各有重點:第一章總論之後,三篇標靶論文依序上場;第二章討論創造力與教育之間的張力如何可由智慧與信賴調和之;第三章著重智慧的心靈如何滋養創造;第四章關注信賴如何作為創造之終極倫理。專題座談所在多有,然而能進一步將之結構成繽紛交織的寫作對話,便不容易了。況且這本協作之論述,除了探究最近十年非常熱門的「創造力」主題外,且前瞻地將「智慧」與「信賴」這兩種非常關鍵卻不容易研究的心靈狀態與行動實踐清楚提點出來,同時也伴隨困惑與質疑。其形式與內容,值得我們若水工作室除了閱讀討論之外,更要動手翻譯,也值得讀者細細咀嚼。成書過程中,感謝蔡振州先生對於本書英文索引的翻譯整理與協調工作進度,以及心理出版社同仁尤其編輯陳文玲小姐從封面到封底之間的頁頁叮嚀。
劉紹銘先生在香港蘋果副刊(2009年6月14日)上提到,梁實秋翻譯《咆哮山莊》時,把「Pure, bracing ventilation」翻成「純潔興奮的空氣」。劉紹銘這麼說:「『雅』可遇不可求。『信』倒不難,抱著『來是 come去是 go』的法則可無大錯。……雅舍主人如果不『搞』翻譯,空氣只會『清新』,不會『興奮』。」他的暗諷警醒著我們,翻譯時候求雅困難,求信至少是基本功夫。把這故事放在這兒,其實是在給自己找下台階,關於翻譯,我們有梁實秋先生在前,但不知道我們翻譯出來的文字,是否還藏著一些自己以及審閱伙伴沒發現到的狀況——頗為汗顏。
自2009年春天始,我們就分工翻譯,一直到2010年暑假,怎地手上還有修改在進行?自己的翻譯與審閱伙伴的意見,總有不同之處,例如我在第一章第一句話,就碰到情況,原文是「this volume has three points of departure: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the concept of wisdom, and the notion of trusteeship.」我翻譯成「本書有三個出發點:創造力概念、智慧概念、以及信賴見解。」而金燮覺得概念一詞重複了,建議改成較為簡潔的「創造力、智慧、以及信賴概念」,這也無妨。而又如tensions 是張力還是緊張關係(何張力之有呢,應該是一種關係狀態,而不是力的強度吧)?dilemma是兩難還是為難(怎會只有「兩」難呢,說不定三、四難,那就是為難囉)?很多詞在在都需要斟酌。正巧此時我們也在閱讀Highmore(2002)著的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楊麗中教授來和我們分享班雅明的垃圾美學,她開宗明義便提出翻譯的問題,從班雅明的原文德文、到英文翻譯、到中文翻譯,所有的理解都與翻譯過程相關聯,麗中提醒我們閱讀班雅明在〈譯者天職〉文章中對於翻譯的看法。我透過胡功澤(2009)的作品查看英文譯文,再將班雅明對於原文與譯文之關係,翻譯如下:
語意對於原文與譯文之關係的重要,可以用下面的比喻來說明。如同切線只在一點上輕輕切過圓,但不是這切點,而是這碰觸,由此展開了切線的律則,直線延伸向無限;翻譯也是如此,輕輕碰觸原文,而且只在這無限小的語意之點上,由此根據忠實的律則追尋屬於它自己的路程。
切線與圓以及切線的軌道,交織成出點、線、面與無限延伸的圖像,感受著切線延伸的美,如今我們將翻譯出來的這本書交到讀者手中,共享語意的旅程。其中或有疏忽錯誤之處,請與我們聯絡。藉著人類偉大的「創造」發明,我們的聯絡方式就在摸不到的雲端網路中,希望讀者賦予我們「信賴」,所有文本上的語意問題以及脈絡中的現實議題,我們當能以「智慧」來面對處理。
吳毓瑩
2010初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