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乃春著;黃美序、楊萬運、亮軒推薦
開數:25
頁數:344
ISBN:9789861910635
重量:470
出版日期:2007/09/17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l5xo8A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q1l59q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YjAXll
書籍介紹
本書包含現代戲劇發展論、現代戲劇作家作品論以及現代戲劇演出論三篇。
「現代戲劇發展論」介紹了寫實主義派、自然主義派、象徵主義派、表現主義派、怪誕劇、超現實主義派、存在主義派、史詩劇場、荒謬劇場等戲劇的發展,並分別舉一些作品予以印證。
「現代戲劇作家作品論」論述了七位現代中西戲劇家及其作品,包含:尤金.歐尼爾、梅特林克、皮藍德羅、斯特林堡)、契訶夫、黃美序、徐訏等戲劇家,這些中西戲劇家的作品各呈現了不同的思想與觀念,創作表現方面更各有擅長,尤其他們寫作技巧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影響了現代戲劇之發展。
「現代戲劇演出論」討論了當代劇場演出之風格,也探討了布萊希特戲劇的演出,並論及我國舞臺劇演出之史略。
作者簡介
顧乃春
1930年1月生,江蘇阜寧人,畢業於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Brooklyn Colleg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戲劇研究所,曾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原藝專)教授兼影劇科主任、廣播電視科主任、戲劇科主任、總務主任、訓導主任、夜間部主任,美國哥倫比亞學院(Columbia College)及林登沃德大學(Lindenwood University)客座教授等職,復曾擔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表演藝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戲劇院評議委員、中華戲劇學會理、監事,金馬獎評審委員,金鐘獎評審委員等職。
顧氏曾發表戲劇類專文數十篇,榮獲中國文藝協會戲劇評論獎,他並積極推動國際文化交流,曾率「中華國劇團」、「紅虹粵劇」、「新和興歌仔戲劇團」、「冬山戲劇團」、「真善美國劇團」、「藝專交響樂團」、「實驗國樂團」等團隊到美國林肯中心、甘迺迪中心及各大城市演出。復率團赴歐洲的英、法、德、荷、比、義、西、奧、瑞等地演出,均極為成功。
目前退而不休,仍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兼課,繼續作育英才。
目錄
第壹篇 現代戲劇發展論
一、前言
二、寫實主義派的戲劇
三、自然主義派的戲劇
四、象徵主義派的戲劇
五、表現主義派的戲劇
六、怪誕劇
七、超現實主義派的戲劇
八、存在主義派的戲劇
九、史詩劇場
十、荒謬劇場
十一、結語
第貳篇 現代戲劇作家作品論
一、尤金.歐尼爾及其作品
二、梅特林克及其作品
三、皮藍德婁及其作品《六個劇中人物尋找劇作家》
四、斯特林堡《夢幻劇》之分析與探討
五、契訶夫《海鷗》劇作的幾個特殊面貌
六、從製作演出角度看黃美序教授劇作的幾個特色──
以《楊世人的喜劇》、《空籠故事》 為例
七、徐訏戲劇創作的幾個面向
八、現代戲劇家筆下一些人物觀察
第參篇 現代戲劇演出論
一、當代劇場演出風格的幾個走向
二、布萊希特戲劇演出之探討
三、民國以來的舞台劇演出史略
作者序
筆者在國立藝專(現已升格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教學有年,講授「現代戲劇」、「名劇研究」、「中西戲劇史」等課程,很自然的在這方面寫了一些論說文章,這些文章大都環繞在現代戲劇的範圍之內,今不揣淺陋,選擇了十餘篇將之編輯成冊。本書共分三大部分:
第壹篇:重點放在現代戲劇發展論述。
第貳篇:重點放在現代戲劇作家作品論述。
第參篇:重點放在現代戲劇演出之論述。
第壹篇中〈現代戲劇發展論〉師承姚一葦教授之說法,論述了現代戲劇中「寫實主義派的戲劇」(Realistic Play)、「自然主義派的戲劇」(Naturalistic Play)、「象徵主義派的戲劇」(Symbolism Play)、「表現主義派的戲劇」(Expressionistic Play)、「怪誕劇」(Grotesque Play)、「超現實主義派的戲劇」(Surrealistic Play)、「存在主義派的戲劇」(Existentialistic Play)、「史詩劇場」(Epic Theatre)、「荒謬劇場」(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等戲劇的發展,並分別舉一些作品予以印證。
該篇論述內容,現今觀之,西方諸家也未脫其範圍,如史蒂安(J. L. Styan)所著《現代戲劇理論與實務》(Modern Drama in Theory and Practice, 1981初版、1988再版),就曾探討了這些戲劇類型之成長與發展,本文將現代戲劇歸類為九種,史蒂安則將現代戲劇歸類為七種,即「寫實主義」(Realism)、「自然主義」(Naturalism)、「象徵主義」(Symbol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荒謬戲劇」(The Absurd)、「史詩劇場」(Epic Theatre)。兩者對照之下,史蒂安將「怪誕劇」與「存在主義」派的戲劇,都歸類在「荒謬戲劇」範圍內,當然有其考量,「荒謬戲劇」的源頭不外來自「怪誕劇」與「存在主義」派的戲劇,但兩者還是有些差異,分為九種較為適合。
第貳篇中則論述了七位現代中西戲劇家及作品,西方的戲劇家有尤金.歐尼爾(Eugene O徛eill)、梅特林克(Mauric Maeterlinck)、皮藍德婁(Luigi Pirandello)、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契訶夫(Anton P. Chekhov)等;我國的則有黃美序教授及徐訏先生等。這些中西戲劇家作品各呈現了不同的思想與觀念,創作表現方面更各有擅長,尤其他們寫作技巧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影響了現代戲劇之發展。該篇中另有〈現代戲劇家筆下一些人物觀察〉一文,用以探討現代劇作家筆下一些人物之特質。
關於〈尤金.歐尼爾及其作品〉一文,係筆者發表最早之一篇論述文章。當時筆者曾閱讀到李曼瑰教授的《歐尼爾與現代劇壇思潮》、《悼歐尼爾》,恩師鄧綏甯教授的《西洋戲劇思想》中的「歐尼爾」一章及姚一葦教授的《如何了解歐尼爾》等弘論,促使筆者寫作本文的動機,未想到論文發表後得到鄧綏甯教授及李曼瑰教授的欣賞,還推薦筆者到當時的政工幹部學校影劇系任教,後來竟連續在那裡執教了27年之久,回想起來沒有前輩們的文章啟發,恐也難成本文了。
關於〈梅特林克及其作品〉、〈皮藍德婁及其作品《六個劇中人物尋找劇作家》〉二文均很短,係為補充〈現代戲劇發展論〉相關內容不足之處。梅特林克為象徵主義派戲劇代表人物,以象徵技巧創作已成為深化作品內涵不可忽視的方法,「象徵」現今學者多使用「符號學」(Semiotics)名詞來替代,但其源頭則來自「象徵」及「隱喻」的運用,而象徵主義派的戲劇也是在這些基礎上形成的。《六個劇中人物尋找劇作家》先是受姚一葦教授〈論怪誕〉(載於《美的範疇論》)之影響,後閱讀了一些西方關於皮藍德婁的評介文章,特別是《諾頓文選》(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皮氏思想極具衝擊性與現代感,成為後來的「荒謬劇場」源頭之一。
〈斯特林堡《夢幻劇》之分析與探討〉一文原係留美期間以英文寫作,時國內已有林國源教授英譯本,其內容及技巧引起筆者頗多好奇,在國外參考資料較多,乃完成該文。直到最近才將之譯成中文,一併輯入本書。斯特林堡曾被尤金.歐尼爾譽為「現代中現代」作家,如同梅特林克、皮藍德婁一樣,我們或可從斯特林堡的作品中找到現代戲劇的另一個源頭。
〈契訶夫《海鷗》劇作的幾個特殊面貌〉一文,係筆者為了配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舉辦之「契訶夫學術研討會」而作,契訶夫的作品另有特色,呈現最真實的人生面貌,減低戲劇性的運用,「苦澀」與「歡樂」兼具,也成為現代戲劇表現的另一個源頭。
〈從製作演出角度看黃美序教授劇作的幾個特色──以《楊世人的喜劇》、《空籠故事》為例〉,該文係應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舉辦的「黃美序教授學術研討會」而作。筆者與黃教授結識多年,這兩個劇本均曾由筆者製作演出過,他的作品不僅內容具有廣度與深度,特別是創作技巧有其特殊的一面,現代性很濃。
〈徐訏戲劇創作的幾個面向〉,該文曾在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舉辦的「徐訏先生學術研討會」中發表。徐先生以小說聞名,但戲劇創作也有其特殊面貌,尤其他的「擬未來派戲劇」更是開風氣之先。該次研討會後,他們也演出了徐訏的作品《鵲橋》(由黃美序教授改篇名為《鵲橋do mi sol》)極為成功。
〈現代戲劇家筆下一些人物觀察〉,該文曾在「美中西區華人學術研討會」中發表。文中列舉了12位現代最具代表性的戲劇家作品中的人物予以分析探討,說明了他們筆下人物的屬性,這些人物行為正代表了當代人文精神的一面。
第參篇討論了當代劇場演出之風格,也探討了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戲劇的演出,復論及我國舞臺劇演出之史略。
其中〈當代劇場演出風格的幾個走向〉曾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當代劇場藝術研討會」中發表,補充了筆者現代戲劇討論不足之處,如「殘酷劇場」、「環境劇場」之加入,說明現代戲劇的多元性。
關於〈布萊希特戲劇演出之探討〉原為英文寫作,其內容係以布氏戲劇在紐約演出為探討之重點。1980年間筆者幾乎每天要到「紐約表演藝術圖書館」(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找資料,那些日子既艱苦又興奮,但也或多或少解開了當時心中對史詩劇場的一些疑惑,史詩劇場表現些什麼及如何表現都得到了一些概念。
關於〈民國以來的舞台劇演出史略〉係為國史館編印《中華民國史文化志》而寫,筆者同時也寫了〈民國以來的地方戲劇演出史略〉。關於舞台劇演出部分仍以「話劇」演出為論述重點,因篇幅有限,寫作時刪減不少珍貴資料,誠有言猶未盡之憾。
本書一部分文稿為筆者早期所寫,其書寫形式與晚期所發表者不盡相同,為求統一,引文出處均改為頁底注釋,中文參考書目出版日期均改為西元,以方便不同地區讀者,如有缺失,祈方家不吝指教。本書部分文稿已有所修正及增減,與原發表時內容未盡相同,如有不周之處,也請一併予以指教。
本書特請黃美序教授、楊萬運教授、馬國光(亮軒)教授等撥冗作序,特予致謝。
顧乃春
2005年8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