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琪明著
開數:18
頁數:324
ISBN:9789861914299
重量:550
出版日期2011/04/28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RbkMqe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35MV4j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43N9LL
書籍介紹
本書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是結合品德教育與校園營造,提出「品德校園」的概念,亦即由單獨設科的傳統,轉為關注校園道德氣氛的一種綜合型的多元實施模式,期望對於我國國民中小學道德教育,面臨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衝擊的轉型期提出可行路向。全書兼具理論與實務,並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篇是論述品德校園的理論基礎與轉化,包括對於當代品德教育的概況介紹與重新詮釋,並提出正義社群、關懷倫理、正向紀律三個重要理念,且擷取美國經驗為他山之石;第二篇是校園道德氣氛的實徵性探究,包括對於我國國小與國中校園道德氣氛的觀察,以及師生所知覺的校園道德氣氛訪談與調查等;第三篇是品德校園文化營造,包括品德校園理念之建構、品德校園文化營造的實驗歷程與結果,以及品德校園評鑑與展望等。全書共十章,計約十八萬字,期望本書對於我國當代道德教育研究,以及校園推動實務能有紮根的奠基功效。
作者簡介
李琪明
現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目錄
第一篇 理念基礎與轉化
第一章 我國道德教育概況與反思
第一節 我國道德教育概況剖析
第二節 我國道德教育之解構
第三節 我國道德教育之重建
第二章 校園文化之道德氣氛理論基礎
第一節 學校道德氣氛源起與意涵
第二節 正義、關懷與紀律之校園文化
第三節 多元統整的校園道德氣氛
第三章 他山之石—美國當代品德教育
第一節 美國品德教育沿革與發展
第二節 美國當代品德教育推動組織及其方案
第三節 美國當代品德教育經驗的反思與啟示
第二篇 實徵探析與反思
第四章 國小校園道德氣氛觀察
第一節 校園道德氣氛探究之源起與規劃
第二節 國小校園生活之道德氣氛特點
第三節 國小校園道德氣氛之統整與反思
第五章 國中校園道德氣氛觀察
第一節 校園道德氣氛探究之源起與規劃
第二節 國中校園生活之道德氣氛特點
第三節 國中校園道德氣氛之統整與反思
第六章 國中小學生之校園道德氣氛知覺調查
第一節 學生知覺道德氣氛調查之規劃
第二節 國中小學生道德氣氛知覺之調查結果
第三節 學生校園道德氣氛知覺之結果與反思
第七章 國中小教師之校園道德氣氛知覺探究
第一節 教師之校園道德氣氛知覺訪查規劃
第二節 教師道德氣氛知覺訪談剖析與反思
第三節 教師道德氣氛知覺調查結果與省思
第三篇 校園營造與展望
第八章 品德校園文化營造之理念建構
第一節 品德校園文化營造之背景與基礎
第二節 品德校園文化營造之意涵與歷程
第三節 品德校園文化營造之策略與評鑑
第九章 品德校園文化營造之實驗示例
第一節 品德校園實驗之規劃
第二節 品德校園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三節 品德校園之反思與展望
第十章 品德教育之評鑑與未來展望
第一節 品德教育評鑑之國內外趨勢
第二節 我國品德教育評鑑之嘗試建構
第三節 品德教育評鑑之展望
參考文獻
自序
道德/品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是筆者長期研究職志和積極推動的場域,迄今二十餘年來始終如一且甘之如飴。多年來一直期盼能針對我國當代道德教育在傳統與現代(甚而後現代)轉型之際,嘗試以學理為基礎將其脈絡與軌跡加以探究,並能統整為一有系統且兼具理論與實務的著作,以供各界分享與參考。對於我國國民中小學面對21世紀大環境變遷,以及因國內教育改革趨勢所導致之困境尤為關注。因而,藉由筆者近年主持國科會補助專案、教育部委託之道德教育實徵研究,以及二十餘篇發表於國內外相關論文(詳見附錄),作為本書之論述基礎與素材來源,成書歷程費時計約十年。
本書寫作目的有三:一是期以創新轉化理念做為當代道德教育發展之參考模式,亦即旨在提供我國轉型時期,國民中小學校園實施道德教育之多元創新整合參考模式,期以因應當前社會對於道德之重視與需求,並能適應教育改革後巨大變革與問題,且與相關政策相融合,以建立「學校為本」並結合家庭與社會力,彰顯綜合型的整體校園道德課程與氣氛營造;二是期以理念與實踐連結促成校園道德教育之轉型,亦即本書關注焦點與素材來源均為國民中小學校園生活與文化,其理論基礎並非深奧艱澀,而是可行性甚高的道德實踐。因此,筆者期望本書成為我國國民中小學擷精取華與自我反思之平台,並對於國民中小學校長與教師有所啟發,進而建構具有學校本身特色之當代品德校園;三是期以實徵研究成果奠定道德教育研究領域之深化契機,亦即希冀本書提供我國道德教育研究社群一本具有多元、系統且紮實基礎之書籍。藉由本書理念之揭櫫,以及兼具質量實徵研究之結果,期盼在這些基礎上有更多研究人才投入且永續發展,本書亦可運用於師資培育或通識教育相關課程教學之中。此外,本書可與其他中文使用地區或國家有所交流。
本書對於道德教育乃秉持三個基本理念:第一是強調道德教育需蘊含民主精神,民主為當今主流思潮,其不僅為政治制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道德教育亦應融入當代民主精神加以體現,是以諸多當代核心價值(如正義與關懷等倫理核心價值)須受重視,由下而上之程序精神亦應予以強化;易言之,當今道德教育不再侷限於修身面向,而應拓展至公共與專業領域規範層面,以培養自由、自主與自治、自律的精神,故道德教育廣義而言,亦是一種法治教育、人權教育、生命教育與公民資質教育,而不是一種順民管理、意識型態灌輸,更不是宗教傳教。
第二是強調道德教育需具備科學精神,當前道德教育既不是復古亦非反古,而是針對傳統文化之創造與科學轉化,擷取與統整我國與外國道德教育精華,並賦予時代新意且重構價值體系,使之兼具理想性與可行性。近年國內外道德教育相關課程方案紛紛推出,但其是否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是否經實驗證明其有效性?是否真正含有教育的目的於其中?又是否具普遍適用性,足以用在每一種文化脈絡與對象?這些都需以科學的精神進行深入長期的探究。
第三是道德教育需定位為專業並掌握品質,此一理念乃源於若干社會大眾甚而包括教育人員,往往易將道德教育簡化為生活常規和集體管理,並以訓誡或教條方式行之;或是有些人以其自身經驗或是未經慎慮即擷取他人做法,導致誤用或濫用的情況。因而,正本清源之策就是肯定道德教育之專業性質,建立其道德哲學、道德社會學及道德心理學等多元堅實理論基礎,另亦針對道德教育本身之目標、內容、方法、評鑑等,構築其周全與深入之理念與實踐面向。此外,如何喚起與增強學校校長之道德領導,提升教師道德教育專業知能與認同,並強化親職教育中道德教育知能等,均為不可忽視之課題。
本書將品德教育視為道德教育的現代脈絡性用法,亦即品德教育與道德教育同義。因而,本書的核心精神乃結合品德教育與校園營造,提出「品德校園」之概念,其彰顯我國數十年來道德教育由單獨設科的傳統,轉為關注校園道德氣氛的一種綜合型多元實施模式的可能性探索。全書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篇是論述品德校園之理念基礎與轉化,包括剖析與反思我國道德教育概況,並奠基正義社群、關懷倫理、正向紀律等理念與思潮,進而擷取美國當代品德教育推動經驗為他山之石,以開創轉化之契機;第二篇是有關校園道德氣氛之實徵性探究,乃源自教育改革歷程中對於我國國中小校園道德氣氛之觀察,以及教師與學生所知覺校園道德氣氛之訪談與調查等;第三篇是校園營造與展望,包括在理念上品德校園文化營造之揭櫫,及其實驗歷程與結果,進而提出促進品質提升之品德校園評鑑之開創與展望。全書共十章,計約18萬字,深盼本書對於我國道德教育研究,以及校園推動實務發揮引玉之效。
最後,本書得以完成,筆者要感謝在進行研究與撰寫本書歷程中的各方支援、協助與鼓勵。首先要感謝國科會與教育部之補助與委託專案;其次各個研究中接受筆者諮詢請益之諸多專家學者、參與的國中小師長和大小朋友,以及研究期間協助的研究助理與諸多學生們,都是完成此書的最佳夥伴與見證者。再者,本書為求品質提升乃毅然接受審查制度的挑戰,因而十分感謝多位匿名審查者的高見與提醒,以及心理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出版。當然,自執行相關專案迄今成書前後約十年,外子的鼓勵始終是我最大的動力來源,只是本書伴隨著小兒成長,他的評語竟是「枯燥的學術與微薄的影響力」,我無法向他辯解學海的豐富視野與教育的無限可能,只有請讀者與我共同品嚐此一心靈饗宴。
李琪明
2011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