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陳世芬、曾慧敏、王珮玲、陳惠萍著
開數:18
頁數:560
ISBN:9789861913377
重量:810
出版日期:2010/01/28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0xamaA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aNMXX7
📌師大書苑:https://reurl.cc/43blxR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EZbmxn
書籍介紹
本書涵蓋目前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及其重要的研究發現,是一本兼顧理論與實務的好書。每一章的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案例、本文、摘要以及練習,讀者很容易就能掌握書中的真義。更重要的是,本書的宗旨是在協助「教師生手」,開發其心智潛能,面對教學的挑戰,以達到「優質教學」,進而成為「專家教師」。
作者簡介
葉玉珠(第一、七、八章)
學歷: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教育心理學博士
經歷:國立政治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國立政治大學教師研習中心主任
《測驗學刊》執行編輯
《教育與心理研究》執行編輯
中國測驗學會副秘書長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學術交流基金會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私立東吳大學兼任講師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特聘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兼任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心智、大腦與學習研究中心研究員
《教育與心理研究》編輯委員
The Open Education Journal編輯委員
政大出版社編輯委員
個人網站:http://www3.nccu.edu.tw/~ycyeh
高源令(第二、五章)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美國印地安那州博爾大學(Ball State University)中等教育博士研究
經歷: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教育學程中心兼任副教授
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教育學程中心兼任副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程中心兼任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課程兼任副教授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兼任講師
私立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兼任講師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教師
台北市立萬華國民中學教師
修慧蘭(第三章)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歷: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講師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陳世芬(第四章)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歷:私立耕莘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兼任講師
私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兼任助理教授
私立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現職:國小教師
私立輔仁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曾慧敏(第六、十一章)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美國印地安那大學研究
經歷:考選部題庫管理處處長
考選部考選規劃司副司長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兼任講師
現職:考選部參事兼試題研究中心執行祕書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兼任副教授
王珮玲(第九章)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歷: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
教育部訓委會約聘人員
國中教師
現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專任教授
陳惠萍(第十章)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發展中心研究員
高雄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審
考選部科員
國小教師
現職: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專任副教授兼主任秘書
目錄
第一章 優質教學、專家教師與教育心理學
第一節 何謂教育心理學
第二節 優質教學
第三節 專家教師
第四節 教育心理學與教師專業成長
第五節 結語
第二章 發展理論
第一節 發展的意義和一般原則
第二節 認知發展
第三節 語言發展
第四節 人格發展
第五節 道德發展
第六節 情緒發展
第三章 行為取向的學習論與教學
第一節 行為論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行為論的學習原則
第三節 行為論在教學上的應用
第四節 社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
第五節 結語
第四章 社會取向的學習論與教學
第一節 社會文化對認知發展之重要性
第二節 人際互動與個體主動建構對認知發展之重要性
第三節 社會取向的學習原則
第四節 社會取向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
第五節 結語
第五章 訊息處理模式與教學
第一節 有效能的訊息處理
第二節 訊息處理
第三節 記憶策略
第四節 訊息處理模式在教學上的應用
第六章 認知取向的教學
第一節 認知學習──有意義的學習
第二節 認知類型與學習策略
第三節 概念學習與問題解決
第四節 認知學習之教學
第七章 動機與學習
第一節 動機的定義與內涵
第二節 動機理論的取向
第三節 操作制約與學習動機
第四節 需求與學習動機
第五節 信念與學習動機
第六節 期望、價值與學習動機
第七節 教師信念與學生的學習動機
第八節 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第九節 結語
第八章 智能與批判思考
第一節 智能與批判思考的重要性
第二節 智能理論
第三節 批判思考
第四節 智能與批判思考
第五節 如何提升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第九章 個別差異與教學
第一節 學習風格
第二節 兒童氣質差異與教學
第三節 性別差異與教學
第四節 社經地位差異與教學
第十章 師生關係與學生行為
第一節 教師領導方式與學生行為
第二節 教師期望與學生行為
第三節 師生溝通與學生行為
第四節 班級氣氛與學生行為
第十一章 教學評量
第一節 教學評量的基本觀念
第二節 教師自編成就測驗
第三節 標準化測驗
第四節 多元評量
第五節 測驗結果在教學上的應用
再版序
教育心理學最早可追溯至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及蘇格拉底的年代,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所提及的教師角色、師生關係、教學方法、情意對學習的影響等觀點,依然是今日教育心理學探討的主題;而蘇格拉底的詰問法,在目前強調發展學生高層次思考的潮流下,更是今日師資培育課程的熱門課題。
如今,不管是對師資的要求、對課程的安排和對教學方法的運用等,都與過去有大大的不同。隨著教育潮流的改變,教育心理學不管是在教學或研究上,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學生的多元化、教學專業的提升、教學科技的運用、教育神經科學的興起等方面,其研究內容都與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概念或議題有密切的關係。
本書自2003年7月出版至今,已有6年多的時間,感謝讀者們的支持與愛護。有感於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因此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針對教育心理學的相關議題以及最新發展,重新蒐集資料,希望帶給讀者更多新穎又有幫助的內容,懇請國內外先進不吝指正,感激不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