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onna Walker Tileston著;簡馨瑩譯
開數:25
頁數:96
ISBN:9789861914466
重量:150
出版日期:2011/08/22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73dRab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Rbev59
📌師大書苑:https://reurl.cc/mvylVA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V5M8kn
書籍介紹
本書旨在引導教師統觀的了解人類的大腦是如何取得訊息,還有處理與解讀資訊。
透由本書精闢地解析,協助教師理解人類大腦是如何學習、記憶與創造。這些知識將有助於每一位教師於課前準備時,為學生規畫設計更有意義與效率的學習活動,並為學生提供具有內在省思的學習機會。
本書主要議題簡要說明如下:
* 認知系統:思考、心智、與身體
* 視覺、聽覺、與肢體動覺的學生是如何取得並處理資訊
* 工作記憶與短期記憶
* 語意記憶、情節記憶、以及程序性記憶到長期記憶的路徑
* 陳述性與程序性知識的指導
* 意義的建構
* 自主性
* 建立促進學習的模式
* 字彙的前測、後測、與摘要
*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Donna Walker Tileston
Donna Walker Tileston博士是一位擁有27年豐富經驗的教師,也是一家在全美國與加拿大為學校提供服務的策略性教學與學習(Strategic Teaching and Learning)諮詢公司的總裁。她著作等身,主要著作包括:《與眾不同的教學策略──面對障礙》(Strategies for Teaching Differently: On the Block or Not)(Corwin Press, 1998)、《突破障礙的革新策略》(Innovative Strategies of the Block Schedule)(Bureau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ER], 1999),以及從一出版就名列Corwin暢銷排行榜的《十個最佳的教學策略──大腦研究、學習型態與標準如何界定教學能力》(Ten Best Teaching Practices: How Brain Research, Learning Styles, and Standards Define Teaching Competencies)(Corwin Press, 2000)。
Tileston博士在北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獲得學士學位,在東德州州立大學(East Texas State University)獲得碩士學位,在德州A & M商業大學(Texas A & M University-Commerce)獲得教育博士學位。讀者可以在www.strategicteachinglearning.com網站,或者透過dwtileston@yahoo.com信箱以e-mail跟她取得聯繫。
譯者簡介
簡馨瑩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博士
現職: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目錄
字彙前測
第 1 章 全腦、全心與全身的學習
訊息的接收
訊息的處理
認知系統
第 2 章 我們如何取得資訊與處理資訊
視覺型的學習者
聽覺型的學習者
動覺型的學習者
知覺登錄
短期記憶
工作記憶
資訊處理
第 3 章 工作記憶
意義性
製造學習的合理性
第 4 章 長期記憶的途徑
記憶的途徑
語意記憶系統
從語意記憶中提取
情節記憶系統
從情節記憶中提取
程序記憶系統
從程序記憶中提取
第 5 章 陳述性與程序性知識的教導
陳述性知識
意義的建構
陳述性資料的記憶
程序性知識
建立心智模式
具體化
自動化
使用具有陳述性跟程序性知識的教材
第 6 章 建立促進學習的模式
字彙摘要
字彙後測
參考文獻
譯者序
國內最近對於大腦與學習的研究正方興未艾,除了大量引進有關的知識,研究者也期望將研究結果轉化至教師的教學,落實於學生的學習。有鑑於此,當同事倉凱(本叢書翻譯團隊召集人)傳來《所有教師都應該知道的事》系列套書的書單時,我毫不猶豫根據書名,選擇了《所有教師都應該知道的事──學習、記憶與大腦》這本書。原本以為會有深奧的大腦生理結構等專業用語或知識,沒想到翻開書本裡面竟沒有半張腦的剖面圖,也沒有現在流行的fMRI等顯影圖。作者從大腦處理資訊的觀點,建議教師們教學時,順應大腦處理資訊的原則,指導學生接收、搜尋與處理來自外在的各項訊息。作者以他豐富的教學經驗與閱歷過無數教師的教學,帶著我們思考如何為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生提供適性的教學,理解不同的記憶與不同性質知識(陳述性、程序性)的關係。這本書個人覺得書中有關教師的程序性教學知識,是值得作為修習師資培育職前課程的教科書或參考書,是新手踏入教學職場的珍貴資料。
本譯書是在教學討論與翻譯過程中慢慢地產出,特別感謝彥岑、沁育、雅雯、瑞瑩、佳蓉、詩婷、宜莉等同學的參與貢獻。譯稿承蒙吳清山教授指正,受益良多特此致謝。心理出版社林總編輯的奔波及工作伙伴的協助功不可沒,特別在此致謝。書中若有疏漏之處,期望各位先進不吝指正。
簡馨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