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仁和、黃永明著
開數:25
頁數:288
ISBN:9789861912950
重量:405
出版日期:2009/09/02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95pOaa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kLE7Wd
📌師大書苑:https://reurl.cc/WX1koe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bnEkbv
書籍介紹
我們如何獲得自尊與快樂?遇到事情時,如何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如何克制衝動、延遲自我滿足、保持恆心與毅力?如何激勵自己、愈挫愈勇,吃苦當作吃補?如何調適自己、正面思考、創造未來?如何讓自己永遠對未來懷抱希望?如何讓自己每天一早醒來,總覺生活有勁?
情緒伴隨著我們的一生,而管理情緒是解決諸多生活問題的答案,本書提供了完整的省思和可行的良方,可以嚴肅的放入課堂中當作研討的教本,亦可在略帶憂鬱的陰雨天、慵懶的晴天午後或任何時間,伴隨茶香、樂聲輕鬆展讀,書中字裡行間,隨處即可拾掇的情緒智能,宛如幸福確實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簡介
林仁和
學歷
● 瑞士日內瓦大學BEI學院畢業(1976)
● 美國甘乃迪大學(JFKU)心理學研究所畢業(1982)
● 美國加州CIIS科技整合研究所博士(1985)
經歷
● 美國聯邦舊金山難民服務中心社工員(1978~1982)
● 美國甘乃迪大學亞太學院助理研究員(1982~1985)
●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教育訓練講座(1985~1987專任,1987~2005兼任)
● 美國聯邦成人復健方案(ARC)東區總部諮商執行長(1987~1990)
●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任副教授兼國際貿易學系及幸福家庭推廣中心主任(1990~2006)
● 瑞士日內瓦大學BEI學院客座教授(2006~2007)
著作
● 《與情緒共舞》,2000,洪葉出版社
● 《人際溝通》,2002,洪葉出版社
● 《愛情的危機處理》,1998,聯經出版社
● 《生存手冊》,2001,晨星出版社
● 《成為生活的贏家》,2001,晨星出版社
● 《大膽作夢又何妨》,2001,晨星出版社
● 《社會心理學》,2002,揚智出版社
黃永明
學歷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 普通行政特考及格
經歷
● 高中、大學教官
● 東海大學男生指導室主任
●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教
● 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 台中縣山線社區大學講師
目錄
第一部分 情緒的問題
第一章 情緒是什麼
第一節 情緒的定義
第二節 認識情緒智能
第三節 開發情緒的潛力
第二章 不同的情緒
第一節 情緒的發生
第二節 情緒的分類
第三節 多種面向的情緒世界
第三章 情緒的現象
第一節 易發生的負面情緒
第二節 可以改善情緒
第三節 正面情緒的養成
第二部分 情緒的管理
第四章 情緒的誘發
第一節 情緒的整體框架
第二節 情緒與動機的關聯性
第三節 情緒喚起的一般條件
第四節 引發內在情感的刺激與條件
第五章 生理與情緒
第一節 情緒與生理反應
第二節 情緒的測量
第三節 人的表情
第六章 情緒的功能
第一節 了解自己與別人
第二節 改善人際關係
第三節 促進社會和諧
第七章 認知與情緒
第一節 從了解自己調整情緒反應
第二節 改變注意力
第三節 改善情緒問題
第八章 文化與情緒
第一節 情緒的社會化
第二節 現代媒體的影響
第三節 科技與情緒134
第三部分 在情緒中生活
第九章 加強個人的情緒操練
第一節 區別信任與相信
第二節 建立情感獲得信任
第三節 存入感情的款項
第十章 改善情緒的溝通能力
第一節 情緒與溝通
第二節 溝通的激勵效用
第三節 溝通的原則與禁忌
第四節 如何做有效的溝通
第十一章 善用情緒的傾聽技巧
第一節 溝通從傾聽開始
第二節 必要用心傾聽
第三節 情緒的緩和
第四節 加強傾聽的技巧
第十二章 發揮情緒的激勵作用
第一節 激勵造就個人
第二節 激勵從關心別人做起
第三節 從激勵開發潛力
第十三章 美好的人生
第一節 情緒與日常生活
第二節 痛苦與快樂是可以選擇的
第三節 讓好的情緒陪伴你一生
林序
21世紀人們追求的生活目標,從富裕與穩定生活轉向健康與快樂生活,這種轉變帶來了觀念和實踐上的新挑戰與課題,有待大家學習和持續的努力。經驗告訴我們,當人類在努力追求富裕和穩定生活的過程中,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也就是疏忽了生活品質與生活環境的維護,包括:對人性的尊重與兩性的平等;對公共社區與土地的熱愛;對人際關係與家庭親情的重視等,因此造成了邁向健康與快樂生活的障礙。
健康與快樂生活牽涉到兩個層次: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A. H. Maslow)的需求階梯理論,當人們在滿足包括食、衣、住、行的基本物質生活之後,會追求穩定與安全的生活,這是屬於物質生活的範疇。隨後人們會繼續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也就是有尊嚴與被尊重的生活。最後,有部分的人們會持續努力追求最高需求層次的自我實現生活。在這項漫長的滿足需求追逐過程中,特別是在後段精神層次裡,人們的情緒控制是否得當,則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換句話說,情緒管理是健康與快樂生活的必要條件。
情緒管理這個重要概念,雖然早在1980年代已經傳入台灣,可惜當時被歸類於心理諮商與輔導的專業領域,而沒有被社會大眾所重視。直到1990年代,心理學家高爾曼(Daniel Goleman)的情緒商數(EQ)概念以及其代表著作《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被翻譯成中文而引進台灣的各個領域,特別是企業與人力資源管理,而備受重視。2000年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專班主任歐信宏教授,有鑑於情緒管理的重要性,要求筆者開闢「情緒管理」的課程。為了課程的需要,本人撰寫了《與情緒共舞》當教科書,同時也為大眾讀者提供一本相關的參考書。自2002年起,同時在通識中心開設這門課程。
為了滿足情緒管理課程的授課需要,在2007年與另一位教授此課程的黃永明老師,共同策劃撰寫《情緒管理》專用教科書。同時也考慮到有興趣於此議題的社會大眾提供參考讀物,於是在本書的設計上理論與實務並重,在理論部分則盡量把專業術語與概念通俗化,讓讀者容易了解,於是在一般常用術語部分省略了原文備註。另外,也考慮到志於此議題的研究者需要,在此提供本書理論部分的兩本主要參考書籍,做為進一步研究的參考:
1.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by Alan E. Kazdin(Editor)。內容包括第一冊(Aborti-Bystan);第二冊(Calkin-Determ);第三冊(Develo-Gooden);第四冊(Govern-Learne);第五冊(Learni-Opposi);第六冊(Optimi-Rapapo);第七冊(Rape-System);第八冊(Table-Zubi),以及索引(Index)。
2.《心理學大辭典》(The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由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主編,共上下兩冊。內容除了正文外,包括:詞目分類索引;詞目縮寫索引;詞目外文索引;外國人名譯名對照表,以及被SCI和SSCI收錄的心理學及鄰近學科期刊。
本書能夠完稿,首先要向張先生(Peter)致謝,由於他的熱心協助,因此得以完稿。此外,特別感謝心理出版社總編輯林敬堯先生的大力支持,讓本書如期出版。當然,更要感謝許多前人(無名氏)所餘留的智慧結晶,包括他們的觀念與理論被引進本書。在本書的實務部分,也引用了許多同學們在課堂上所提供的個案,在此也一併致謝。
林仁和
黃序
「你快樂嗎?」
「在生活中,你把最多的精力放在面對生活、問題上,還是永不止息的內心掙扎衝突中?」
這是幾年來在大學教授「情緒管理」課程,第一堂課起始,在面對陌生同學時,首先提出的問題,每每在討論的回饋中,總可強烈的感受許多同學願意嘗試改變自己、積極面對生活的熱切心理,而同學亦每每傳達出──「快告訴我怎麼做?」的渴望。
林仁和老師以2000年的專著《與情緒共舞》一書,回應了學子們鮮活可行的方案,更鍥而不捨,於2009年以《情緒管理》新作,結合理論、實務與運用,仍本著褪脫學術、艱澀的易懂筆調,為同學及一般社會大眾提出掌握情緒、追求均衡人際與生活的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困境未必可擊倒人,但情緒的處理不當,卻常使人陷入絕境。近年來,聳動的社會重大新聞,如:夫妻爭吵,丈夫憤而將稚齡孩童擲入滾燙熱鍋;年輕優秀的醫學院學生,禁不住課業壓力,率爾輕生;一群青少年只因兩眼對看,懷疑對方瞧不起自己,竟群毆科學園區工程師致死;失業父親承受不了經濟壓力,將孩子餵食安眠藥,而後舉家燒炭自殺……等等,我們駭於不幸事件常可避免,卻惋惜於當事人在當下未察覺本身情緒的危機,而錯失了調整情緒的機會,而致事件不可收拾,嚴重傷害個人、親人及社會民眾。
在高中及大學服務二十餘年,常面對許多師長們眼中偏差行為的青少年,有時常心疼他們不是不懂事,也不是不了解一般社會常態的價值標準;不是不知道父母親賺錢養家的辛苦,更不是不知道自己要用功讀書,習得一技之長,為未來著想;但就是掌控不了自己,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困在做錯事,飽受良知責難,一再重複於追悔、犯錯的輪迴中。學校教育常著重知識、專業技術的傳授,卻疏於生活情意的培養,不是只有學校偏差行為的青少年有生活情緒的難題,諸多暗藏於成績優異及其他兒童與青少年的困擾,真的就會比較少嗎?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2008年15至24歲者死亡原因,自殺死亡排名第三,每10萬人即有6.1位青少年自殺。另外,董氏基金會連續3年以大學生為對象,進行大規模的調查。根據2007年的調查結果,憂鬱情緒嚴重、需專業協助的大學生比例達25.7%,與過去兩年(2005、2006年)調查結果發表的數字24.1%、24.3%相比,大學生的憂鬱程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在這份調查中,顯示大學生覺得心情不好、壓力很大、很悶時,經常或總是尋求的求助方式前三名依序為:「自己紓解或處理」、「找同學朋友」、「找男女朋友」。在每4位大學生就有1位需要專業協助,而需要協助的大學生卻多數選擇「自行處理」;檢視小學至大學教育中,有多少課程可讓孩子了解「自己紓解或處理」的正確認知和技巧?
針對上述這些問題,林仁和老師在2000年即為培訓政府中高級公務人員的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專班,開授「情緒管理」課程,並繼而在東海大學通識中心為大學部同學開課,多年來均受到同學的熱烈迴響,至少在社工系、諮商與輔導系、心理系專業課程外,為一般同學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此亦是許多同學修畢此課程時,均回饋聲稱自己很幸運,且認為林老師的課程將深遠影響其未來。
在東海大學社工系擔任教官多年,退休後留系擔任助教,就近受教於林老師,他就像長青樹,時時充滿活力,幾乎不停歇的在教學、研究和著作上。2006年,他屆齡退休前的某天,突然將筆者找進研究室,直接就問:「你是不是在社區大學和其他大學兼課?」「你是不是曾在生命線、幸福家庭中心服務?」(實際上僅擔任志工)「家扶中心、醫院安寧病房也有?對不對?」一連串的問題,來不及回答,他已做了結論:「通識中心有門『情緒管理』的課程,你必須要去上。」和林老師相處久了,早已習慣他的直接、不拐彎,但自己初露為難神情,他卻出現少有的「專斷」,在近1小時的說明中,反覆強調「情緒管理」課程對同學生命的意義,他期待這不僅是學術的專業課程,而是讓同學可尋得自發力量、可與人同行的生活課程,期待這課程不會因他退休而停開,他熱切的神情,直至今天,依然鮮明深植在筆者心中,亦是筆者在課堂中,和同學討論「情緒管理」相關概念和技巧時,不敢懈怠和放棄成長的最主要動力。
「情緒管理」的重要及於社會所有人,林老師於2000年編著《與情緒共舞》一書時,就將許多學術專有名詞及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使得該書不僅可做為課堂的教科書,亦可讓一般民眾輕鬆閱讀,於其中獲益。他在2006年退休前自許,將蒐集相關資料、整理研究,並另寫相關的著作,短短3年不到的時間,即呈現予讀者,且正式以「情緒管理」為名,顯示林老師對此課題的重視與期許。
黃永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