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erald A. Juhnke、Darcy Haag Granello & Paul F. Granello著;楊延光校閱;施彥卿、蕭芝殷譯
開數:18
頁數:392
ISBN:9789861916279
重量:650
出版日期:2014/12/03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En9dm1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3a2VyO
📌師大書苑:https://reurl.cc/ogaGpg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0jrNn6
📌墊腳石購物網:https://reurl.cc/LbkGZa
書籍介紹
國內第一本針對校園自殺、自我傷害及暴力介入的專書
學生在校園內發生自殺、自我傷害及暴力的頻率逐漸升高,需要有預防及應變的政策與流程來保護師生安全。本書可說是最早提出回應的第一本書──特別是對學校諮商師、心理師、社工師、老師和教育當局,提供了風險評估的資訊。此外,這些指引還包括如何因應在實務及臨床操作上的危險,並將對學校及社區的風險和影響減到最低。
在本書中,全美知名的兒童與青少年自殺、自我傷害和暴力領域的專家作者群指出:
● 兒童及青少年特有的自殺與自殺行為之關鍵訊息
● 與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相關的家長議題
● 與出現暴力或潛在暴力的學生及家長有效進行面對面的臨床介入指引
● 提供給國、高中學校諮商師重要的預防及篩選主題
● 回應校園暴力倖存者及其家長有關心理急救的議題
透過書中許多案例的臨床對話,以及學校諮商師可使用的檢核表,適時參照這些內容,可支援校方專業人員設計出最佳的預防、介入和危機後的介入策略。為了在校園內外合作建立一個無自殺及無暴力的環境,本書正是當今迫切需要的資源。
作者簡介
Gerald A. Juhnke
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諮商系教授及博士學位課程主任
Darcy Haag Granello
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諮商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Paul F. Granello
俄亥俄州立大學諮商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校閱者簡介
楊延光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國立成功大學學生事務處心理健康與諮商輔導組組長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副主委兼執行祕書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斗六分院精神部主任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精神科研究員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一般精神科代主任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精神學科講師、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社區精神科代主任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住院醫師、主治醫師
現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主任
譯者簡介
施彥卿
學歷: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教育部講師證書
社會工作師證書
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專科社會工作師證書
經歷:臺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理事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講師
衛生福利部社區關懷訪視及自殺通報個案管理計畫督導
臺南市政府家防中心高風險家庭服務方案外聘督導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自殺防治志工外聘督導
臺南市政府家防中心、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特約治療師
臺南地方法院家事庭家事調解委員
現職:成大醫院精神部社工師
家庭諮詢門診/腫瘤心理諮詢門診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講師
蕭芝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心理學研究所碩士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
經歷:亞東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青少年健康中心管理師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精神學科博士後研究員
現職:國家衛生研究院長照與醫療整合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目錄
第一部分 自殺與自我傷害行為
第一章 兒童與青少年的自殺
第二章 校園模式的自殺防治方案
第三章 校園自殺傾向學生─評估與介入
第四章 非自殺性自傷學生的介入
第五章 自殺發生後─校園模式的後續介入工作
第二部分 暴力的評估、應變與後續介入
第六章 與暴力、潛在暴力學生及其家人進行面對面臨床會談
第七章 用關懷系統方式介入有暴力行為或具暴力傾向的學生
第八章 使用心理急救回應校園暴力倖存者與其家長
第九章 適用於焦點解決的倖存者與父母減壓敘說模式
第三部分 法律議題與準備
第十章 倫理與法律議題
第十一章 結束─準備狀態及未來可望進行的介入
附錄
附錄一 倫理決策模式
附錄二 國內自殺與暴力防治相關資源網站
參考文獻
校閱者序
自殺歷年來一直占據在國內民眾十大死因排名榜單之內,直到近二、三年來經過全國各界合力努力,名次終於下降而離開了十大死因之列。就以臺南市為例,在自殺死亡率最高峰曾越過 20 (每十萬人口),即一年將近 400 人死於自殺。但在各方努力之下,2013 年已下降至 15(每十萬人),意即這些努力讓臺南市民約每週少 2 人死於自殺(一年死亡人數減少將近一百人),因此全市人口平均餘命也跟著增加約0.2 歲。這是很重要也很值得的工作。在這過程中,臺南市政府整合全市政府機構的力量定期檢討,以及全市各公私立機關團體的配合是功不可沒的。
兒童及青少年在臺灣的自殺死亡率雖略低於平均值,但對於應在快樂中成長且兒童是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印象下,他們的早逝總令人震驚與心碎。這些人絕大部分都尚在就學階段,這也是本書《校園自殺、自傷與暴力:評估、預防和介入策略》翻譯的目的之一,希望能協助國內更多在自殺防治第一線工作人員提升專業技能。
除了自殺議題之外,非自殺性的自傷或自殺企圖更是實務工作的大挑戰,據臺南市政府的統計,自傷或自殺企圖與自殺死亡的比率約 30:1。自傷有許多與自殺本質不一樣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論,處理原則及衝擊各有不同的面向,本書亦有特別章節—第四章將介紹。
我在成大醫院工作近三十年,會遇到病患不治而過世的經驗,然而未曾因此而到過醫院的太平間,直到擔任成功大學學生事務處心理健康與諮商輔導組主管三年半工作期間,才知曉太平間的位置並數度目睹家屬看到其親人(學生)瞬間成為一具冰冷屍體,由冷凍櫃中移出時之情緒崩潰慘狀。因此自殺後相關人員的後續介入更是重要,在本書的第五、七、八、九章均談及各類後續介入的方式。
暴力相關議題亦是常見,除了常見的霸凌議題外,現今學生伴侶關係之間的爭吵,有時甚至會暴力相向,也時有所聞。這些暴力事件若不細心及詳加處理,日後可能衍生成家暴、情緒障礙或更重大的傷害案件,然學生們常不願意向師長透露這些不願人知之事,尤其是被施暴者,因此相關的暴力議題其實不亞於自殺的議題。然而此部分坊間專書中,與自殺相比,談論更少,本書亦有數個專章討論此議題。
臺灣目前雖然對上述這些議題已較過去關心,資源也陸續投入,然在校園中需多少此類工作人員呢?目前說法並不一定,有些學者認為(學生及工作人員比)以 5000:1 到 1000:1 的概念設置才合格。建構校園心理健康是條漫長的路,然而眼前我們的困境並不只在於專業工作人數的多寡,而更重要的是在於人員的素質。臺灣目前雖採證照制,但取得專業證照後仍需一定時間的養成教育及督導制度,臺灣當前大學/研究所教育體系中,還是以學位文憑及論文掛帥,許多相關科系的老師實務經驗較少,且各大專院校對師資的升等並不將實務經驗的累積當成最重要的參考指標,因此畢業生若未走學術路線,其實務的養成訓練只能自求多福各憑本事了。我在成功大學心輔組工作的經驗與在成大醫院精神部工作經驗相比,真的有很大的落差。在校園的專業人員包括:心理師、社工師、護理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畢業後之養成過程可用渾然天成的概念來形容(督導訓練系統不完整),然而專業助人的訓練絕不是念了碩士學位,期間含一年的實習就可以了。有鑑於此,希望此書能成為仍在辛苦工作而尚未有良好督導系統的夥伴提供一些參考及學習之材料。
本書原作是英文著作,在譯成中文過程中常陷入信、達、雅及文化差異的矛盾抉擇,其間小組成員必須於百忙的臨床及研究工作中,抽出時間討論並一章章慢慢完成。兩位譯者都是與我共事達二十年以上的一時之選施彥卿社會工作師,碩士,這二十多年來一直在成大醫院精神部擔任社工師及督導之工作,除了常規的精神科臨床工作外,亦曾是臺南市自殺通報個案社區關懷照顧計畫的負責人。蕭芝殷,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曾留學英國也擔任成大醫院精神部的研究工作,目前仍在進行相關的精神醫學之研究工作。
但願此書能有助於讀者們於工作上之參考。
楊延光
成功大學醫學院精神學科教授兼主任
譯序一
入秋,甫入校園,一下子被大學新鮮人的豐富生活給淹沒,所有經驗總令人躍躍欲試,社工家族既熱情又溫暖,對學弟妹的我們像家人般的照顧。一次和往常一樣熱鬧的家族聚餐隔天,我的學長—一位才華洋溢的社團領導者,在校園裡結束生命。不知如何問,也沒有答案,也不再有家族聚會。記憶中,那年冬天的外雙溪格外寒冷。
進入精神科臨床社工領域之後,每天面對的是受疾病與情緒所苦的人,包括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家人,努力在生命絕境中尋覓著出路,期盼在幽谷中看見一絲曙光,自殺和自傷議題就這樣化為各種面貌,和我有了新的交集。因緣際會,在帶領社工和關懷訪視員讀書會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這本書,對正苦惱於缺乏自殺和自傷個案介入指引的我們來說,作者用豐富的經驗整理出一個方向,也提醒了我們許多未曾思考過的細節。
自殺議題在近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青少年自殺率在國內外更都有上升的趨勢。表面上一個看似衝動的自殺行為,實際上卻是一連串歷程的結果,其複雜性絕非任何單一因素可解釋;而年輕人自殺和自傷行為的背後,隱含著難以向他人直言表達的困難,更成為防治工作的一大挑戰。這在我所參與的「自殺通報個案管理計畫」中,有更深入的觀察,在訪視員主動關懷的個案中,不乏渴望同儕認同的年輕人,用喝酒、藥物、暴力、鬥毆及自我傷害的行為來引起他人的關心;或是自我要求完美的孩子,因為害怕情緒困擾的問題被發現,而選擇長期壓抑,一直到企圖輕生時,才被察覺已達憂鬱症診斷多時。因此,除了由專業人員在自殺事件發生後進行介入之外,提高校園同儕師長對於周遭同學的自殺警訊辨識與及時關懷的能力,才是自殺防治的積極展現。
暴力是另一個長期存在校園的現象,它不僅是校園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若不能及時遏止或得到妥善的介入,可能成為孩童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針對施暴、受暴和目睹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評估與介入方法。Dr. Juhnke 不只提供了實務操作的技巧之外,他更多次強調對於學生及其家長充權的概念,聚焦於家長和學生正在進行的努力和創傷復原的進展,並且加入重要他人的正向支持,建構一個有力的、系統取向的治療環境。
這本書就在忙碌的日子裡完成了,我們秉持忠於原著的精神,目的是向讀者完整介紹作者所要傳達的理念。
謝謝楊延光主任在百忙之中撥空為本書進行校閱,林惠珠理事長、王春展主任和劉如蓉主任為本書撰寫推薦序,這給了我們莫大的鼓勵;謝謝芝殷允諾加入這本書的翻譯,工程之浩大,早已超出原來的想像,在往返討論和相互打氣之間,記錄了我們將近二十年的友誼;謝謝佩欣協助部分初稿,她曾是自殺通報個案的關懷訪視員,表現傑出且投入;謝謝多年合作的社工夥伴們,每每在大家的討論之中,開啟了我新的視野;謝謝心理出版社的耐心和協助,讓本書可以順利出版,衷心期盼透過這本書,可以讓更多同路夥伴得到幫助。
願將這本書獻給曾經慷慨與我分享生命中的創傷與失落的朋友,陪伴關係雖然會結束,留下的故事卻難以忘記,那份勇氣,終將成為再出發的力量。
施彥卿
譯序二
接聽諮詢專線曾經是我在青少年健康領域時負責的工作之一。來電的多半是憂心忡忡的父母,諮詢從生長遲緩、懷孕、適應、性別認同等各種身心健康「問題」,多數能夠轉介相關醫療或社會資源進行後續處置,然而一通來自老師的電話,卻讓我不知如何是好。這通電話是因為校園裡有孩子企圖跳樓自殺,及時發現後危機暫時解除,但老師們對於後續除了該打電話通知家長外,是否該送醫急診、之後該如何提供協助、該怎麼對其他孩子說明,還有自殺事件是否可以預防等,都感到不知所措,而這個牽涉甚廣的問題也一直是我的困惑。翻譯過程中,這通電話又再度浮上心頭,本書不見得能夠回答所有疑問,希望書中對美國校園自殺與暴力事件的處置介紹,能夠作為實務參考,讓老師們面對這類事件時不再驚慌失措。
謝謝彥卿學姊的邀約,讓這本書串聯起我在青少年健康促進和精神科研究的兩段工作,也讓多半時間身處二線研究工作的我,對第一線校園實務多一點認識。答應加入時,誤以為能將此當成研究工作的週末娛樂,開始後才發現即使對心理衛生與自殺議題有基本認識,要能夠流暢的翻譯依然是大挑戰。因為本書,這一年多了不少午餐咖啡,也見證了黃花風鈴木、木棉花、鳳凰花以及阿勃勒輪流盛開的季節變化。有趣的是,完成本書後,那些清晨或深夜努力趕進度的日子都很模糊,只記得咖啡與林蔭大道街景交織的討論畫面。這本書給我重新認識臺南四季的機會,是最美麗的意外。
蕭芝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