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an D. Wolfelt著;林綺雲、李玉嬋校閱;章惠安譯
開數:25
頁數:232
ISBN:9789861915050
重量:320
出版日期:2012/06/19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bXv2ad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O0OAng
📌師大書苑:https://reurl.cc/ogj163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KAGboR
書籍介紹
本書作者為北美洲最受推崇的悲傷教育學者之一,內容是以他的「陪伴」(companioning)理念為基礎而建立的悲傷輔導模式。對許多心理衛生助人者來說,悲傷在現代社會中已經被醫療化了──被視為一種病態,需要正確的評估、診斷與治療,才能夠治癒。
相對地,本書所倡導的喪慟照顧模式,則認同悲傷是一種正常而不可或缺的歷程,這歷程是心靈之旅的根本。Wolfelt博士創造了「companioning」一詞來捕捉這個照顧模式的精髓,如同他所寫的:「與喪慟者作伴,並非去評估、分析、矯治或解除案主的悲傷,而是全然與哀悼者共存在悲傷氣氛中,甚至成為她靈魂的暫時守護者。」
無論你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悲傷諮商師,或是對於給予哀傷者支持這件事很關心的外行人,這本書都是一個突破性的資源,提供了我們充滿活力的新觀點,讓我們好好想想自己助人者的角色該如何扮演。認知到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平等,就是一種愛的迴響。
我們無須用理智來面對案主,我們需要用心靈與他作伴……
作者簡介
Alan Wolfelt博士是一位國際知名的作者、講師及悲傷諮商師。以「陪伴關係」(companioning)相對於「治療」(treating)模式而知名的Wolfelt博士,是一位「負責任的顛覆者」,他所倡導的是:喪慟照顧是一種疼惜、以哀悼者為主導、以心靈為基礎的工作。他的照顧理念整合了西方心理學,以及東方靈性主義(尤其是佛教)的精華。
Wolfelt博士曾是美國死亡教育與諮商協會(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死亡教育獎的得主,他在北美洲各安寧病房、醫療院所、各級學校、大專院校、殯葬機構,以及各式社區機構等領域擔任教育顧問。同時也是「失落與生命轉化中心」(Center for Loss and Life Transition)的負責人,並任教於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的家醫學系。
Wolfelt博士和任職家庭醫師的妻子蘇,育有三個孩子:梅根、克里斯多福及潔咪。他們居住於科羅拉多州,鄰近「失落與生命轉化中心」。
校閱者簡介
林綺雲
現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人類發展與健康學院院長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臺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長
行政院心理健康促進及自殺防治會報委員
社團法人臺灣生命教育學會終身會員兼理事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諮商倫理委員會委員
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活動專家委員會專家
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
李玉嬋
現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學務長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副教授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監事
臺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監事
臺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
曾任: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所長、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晚晴協會諮商督導
救國團義務張老師督導
專長:醫療健康心理諮商、慢性病患團體心理治療、人工流產諮商、死亡與悲傷輔導、壓力因應與情緒管理
專業證照:諮商心理師(擅長: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取向)
醫療諮商心理次專科證書
病情告知—溝通技巧訓練師資證書
心理諮商督導證書
譯者簡介
章惠安
現職:自由工作者
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班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廣告組碩士
曾任:臺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副祕書長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專案研究員
臺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
育幼院實習諮商師/國中輔導室認輔老師/安寧病房義工/美術設計類出版品作者、季刊總編輯及編譯
涉獵研究領域
自殺心理、人工流產諮商、悲傷輔導、文化與廣告策略應用
專長:悲傷輔導、臨終關懷服務、翻譯(悲傷輔導領域)、美術設計
翻譯著作:《走在失落的幽谷》(心理出版社)
目錄
第一部 悲傷照顧在心靈層面的理念:陪伴喪慟者的藝術
序 言 撰寫此書的用意
原則一 陪伴是出席他人的痛苦情境,而非幫他們解除痛苦
原則二 陪伴是與另一個人一起進入心靈的荒漠,而非肩負尋找出路的責任
原則三 陪伴是對心靈保持敬意,而非專注在智能
原則四 陪伴是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
原則五 陪伴是見證他人的苦難歷程,而非評論或指引這些苦難
原則六 陪伴是幽谷伴行,而非帶路或追隨
原則七 陪伴是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
原則八 陪伴是保持靜止,而非急著向前行
原則九 陪伴是敬重失序與混亂,而非強加秩序與邏輯
原則十 陪伴是向他人學習,而非教導他們
原則十一 陪伴是表達想了解的心意,而非表現專業
第二部 從理念到實務:陪伴哀傷者的箴言
在行動中摻入疼惜心
箴言一 明白一般大眾對悲傷的迷思
箴言二 考量哀悼者進入獨特悲傷旅程的影響因素
箴言三 見證悲傷反應的不同層面
箴言四 了解哀悼的六個中心需求
箴言五 接納悲傷所具有的轉化特質
結語
校閱序一
跨越時空連結生死的陪伴與見證
撰寫這篇序言時,我正在前往美國參加死亡教育與諮商協會(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簡稱ADEC)第34屆年會的旅程上,這是十一年來我第五次出席會議。猶記得第一次是2001年間參加第23屆的年會活動,也是在那一次的會議上買到Dr. Wolfelt宣傳設計的兩張海報,使我與他結緣至今。一張海報標示著「我有悲傷的權利」十項條文,另外一張是畫著花園圖樣的「悲傷花園化模式」(Grief Gardening Model),宣導悲傷陪伴的理念。這張海報使我於2004年間建構了北護的「悲傷療癒花園」(Grief Healing Garden,簡稱癒花園),影響我的學生與臺灣的民眾,因著臺灣生命教育在兩岸四地的推廣,甚至也影響了華人地區生死教育與悲傷輔導專業的發展。
我與Dr. Wolfelt從未謀面,卻像是神交已久、相知相惜的朋友,我不僅因他的理念蓋了花園,也請圖書館買了他撰寫的所有書籍,極力把他介紹給學生、學界或業界的朋友。他是少數不引用當代或主流諮商或輔導理論的學者,幾乎每本書都無參考書目,他的觀點泰半來自他寶貴的實務經驗,很多書是以小本手冊的編輯方式呈現,用半天的時間即可讀完,文筆言簡意賅,字字珠璣,條理分明,令人佩服。
在當代的諮商輔導領域,Dr. Wolfelt一直是特立獨行的學者,頗具後現代(postmodern)的學術風格,建立自成一格的學術典範;他一反傳統科學技術掛帥或專業威權的高姿態,倡導助人者與求助者的互動過程是自然陪伴,而不是輔導。尤其是當失落或死亡的事件發生,案主將經驗未曾有過的悲苦感受,然而通過幽谷才能靠近逝者,到達幽谷才能見到逝者,幽谷之路曲折程度不一,我們都無法預見那是一條怎樣的路。所以,與失落死亡或悲傷輔導有關的工作,絕對是靈性工程,這是因為逝者的國度是一個屬靈的國度,生者與死者的連結是靈性的連結,不再是活生生的生活與生命的交融。希望與生者連結的死者,會用各種方式與生者連結,到他的國度,於是生者的靈性開發與整頓將異常活絡,生者必須開發靈性的空間安頓死者的靈,將生者與死者重新整合在一起。
換言之,陪伴或輔導是心與靈的工作,不是腦的解析或方法的複製、背誦或應用。感性的連結是難以理性的做工來完成,陪伴是心連心、手牽手,一起走療傷的花園,走人生曲折的路或失落的幽谷,尋找失落的答案,直到走到人生的下一站或出口。一路不求速度,也許寸步難行,也許只想休息。在失落當下,撕裂的傷口血淋淋,我們無須站起來往前行,而是舔傷口、止痛;痛使人清醒,痛苦使人長智慧,如何沉默、沉澱,找回平靜,在逐漸清澈中找到自己,知道自己怎麼了。陪伴並非靜止,而是像水的流動,有能量,能在混濁中沉澱雜質,回到清澈,看見自己。
Dr. Wolfelt長期發展與建立「陪伴理論」,他企圖提供助人者不是理論的理論,開發助人者既有的、內在的心靈資源,不假外求,無須太多技巧的技巧。
陪伴是愛的功課,有愛才能包容在失落或悲傷狀態的人失序、緩慢與混亂;
陪伴是懂或理解的藝術,在同理與同步過程中不會去比較、競爭或評斷;
陪伴不必急著「做」什麼,助人者不必指引案主到某一出口或給他答案;
陪伴無對錯,能面對自己人生功課的人才能同理他人的心境,陪伴他人寫人生的功課。
陪伴是學習,案主在學習,助人者也在學習,他們都不是專家……
有些人可以透過文字穿越時空影響他人,其理念與魅力可以藉一本書或一張海報傳達到每一個人的腦中與心中,引起共鳴,造成迴響。Dr. Wolfelt這本書提供助人者陪伴的「原則」與「態度」,並無高深的方法,是一個一生都在進行陪伴工作的人才寫得出來的一本書。透過陪伴,不僅見證了案主穿過時空連結生死的心靈經驗,也見證了助人工作者專業領域的深度與廣度。
林綺雲 謹識
校閱序二
不避不縮地出席他人經歷苦難的心靈荒漠處——悲傷伴行的真諦
人生有得必有失,是許多人心知肚明的事;當真正失去的那一刻發生時,苦痛悲傷得難以承受,常讓人不認為有可能撫平傷口,沒有勇氣再次去愛,以免再嚐失去之苦。此刻失落的悲傷心靈,最需要什麼?
或許這時候最有幫助的事,是有個真正關心的人出現,陪伴一旁,一同走這傷慟道路,等待受傷心靈找到自己生命的出路。
這正是本書致力於「陪伴」傷慟之人的真義。
在失去所愛的傷慟裡,有一個關愛你的人出現,陪在你身邊,彷彿再大的痛苦,都有被吸納、被轉化的可能性。
年輕人初嚐失戀痛苦,在發現周遭一半的人都失戀過,願意相信失戀之苦是可以承受的;年齡稍長之後,乍然遭遇失親之痛,感受到更大的痛苦撞擊時,有親友陪伴、分享親身經歷的喪親之慟時,那種傷痛的共鳴,似乎緩衝了痛苦難當的殺傷力。這也才更加明白,何以諺語說道:「有人分享的快樂是加倍快樂,有人分擔的痛苦是減半地輕。」喪親悲傷之路有人伴行,同意你用自己的方式悲傷,或許正是療癒心傷的開始。
早在我們的喪葬風俗裡,就透露著對失去親人的親友最需要做的事。喪親事實發生時,職場給喪假,讓家人可以返家互相陪伴、互相扶持,一起攜手共同處理喪事,平撫傷心心情;喪禮儀式,有家祭、公祭禮儀,讓親朋好友齊聚一起,適時送上慰問與溫暖的陪伴,讓喪親家人可以多些力量承擔心傷繼續走下去。這些都是在創造我們提供陪伴的儀式,對失去親人的親友最需要做的就是出席親友的痛苦情境,陪伴他,提供支持;不必急著為他解除痛苦,不避不縮地與他一起進入心靈的荒漠,容許失序與混亂,以見證他的苦難歷程;發揮陪伴靜默時與之同在的力量,在話語交談或是沉默陪伴時刻裡一起捕捉生命新體驗的奧妙。這就是本書作者Alan D. Wolfelt誠摯提出陪伴悲傷者的原則與做法,鼓勵我們看重伴行的力量。
生活中我們常擔心形單影孤之人,對於人多勢眾的人多好辦事比較放心,就是看重陪伴的力量。不管一個人力量可能多渺小,小兵也能立大功,積沙成塔、眾志成城,也正是陪伴所能給出的力量。但陪伴該怎麼做,才不會變成瞎攪和,而能陪伴悲傷者轉化出新生命的體悟?深諳陪伴竅門的Dr. Wolfelt提出喪慟中伴行的照顧指引,以園丁的概念,細指如何陪伴心傷者在失落花園裡慢慢栽種希望的種子,以聆聽代替分析,以了解代替指導,以現身說法代替教條,以陪伴滋養心靈,以珍惜療癒心傷。
沒有陪伴,就沒有療癒;在我正經歷喪親之慟的路上,周邊每一位親朋好友的關心與陪伴,給了我溫暖與力量,彷彿伴我在悲傷中前行,多了些力量與希望。
李玉嬋 謹識
譯者序
記得2006年至美國科羅拉多州參加美國自殺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年會時,Companioning the Bereaved一書正熱騰騰地剛出爐,我在會場一口氣買了好幾本Dr. Wolfelt的好書,這本書就是其中之一。
由於之前在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隨著林綺雲教授建置悲傷輔導領域十分知名的悲傷療癒花園—「癒花園」時,就對此花園的理念創始人Dr. Wolfelt的悲傷陪伴概念十分景仰。有了Companioning the Bereaved一書,無論是在實務上的悲傷服務,或教學上的悲傷輔導內容,都有了很實用的資源。自身經歷多次重大失落的我,加上經年在悲傷輔導領域的服務經驗,對於書中所提的種種陪伴情境和對悲傷心靈解析的觀點,真是心有戚戚,心中總是不由自主地回應著:「對呀,對呀,真的是這樣……!」
多年來,將此書翻譯成中文一直是我的心願,耐心等待了五年多,終於有機會將它完成。使我聯想到Wolfelt在書中一再提到的祈禱文:「不企求速度、神奇動力、不惦記結果。」是的,對於這本書,我也是抱持著類似的心情:不企求速度— 總有一天可以達成願望;神奇動力—時間對了,它就發生了;不惦記結果— 它是一本好書,我只是希望可以跟更多閱讀中文的讀者一起分享。無論是專業助人者,或關注悲傷議題的一般大眾,都很適合運用這本書作為照顧悲傷中人或自我照顧的資源。
在此首先要感謝兩位夥伴,林君諭及王雪蓮,她們打從一開始的翻譯工作就陪著我一路校稿、分享讀後心得、斟酌討論字句用語,花了很多心力,也成為這本書的基本知音。其次要謝謝本書的校閱學者,林綺雲及李玉嬋兩位老師,她們不但是我的恩師,也是我十年來悲傷歷程的見證者、陪伴人。還有一位多年的悲傷陪伴者,朱憶華老師,感謝她為我建造的安全空間,聽我說、讓我哭、等待我、陪伴我,讓我從自己的力量中找到重新過活的動力。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麻吉,Meikou,感謝他對我在生活、工作及心靈上無微不至的照顧。謹以此書獻給所有在悲傷輔導領域一起努力的國內、外師長與夥伴。
章惠安 於石牌
2011年11月1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