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niel A. Hughes著;鄭玉英校閱;黃素娟、張碧琴譯
開數:25
頁數:232
ISBN:9789861914725
重量:340
出版日期:2011/10/11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XWz5eR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KAGXAM
📌師大書苑:https://reurl.cc/R0NO0x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eErWmK
書籍介紹
大家都知道安全依附是建立健全親子關係的基礎。但什麼是安全依附?它包含了什麼?對父母及照顧者來說有什麼意義?治療師要用什麼方式去解釋安全依附的宗旨,讓父母能了解其重要性呢?
在本書中,作者運用三十年跟孩子和他們家庭的工作經驗,讓我們了解這複雜的理論。他揭開互為主體概念的神祕面紗並巧妙地解釋如何:設限、提供指導、和處理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責任與相處上的難題,並能同時傳達安全、樂趣、喜悅和愛給這孩子。他也提供照顧者克服負向依附歷史和減輕依附抵抗的策略,並透過實際案例和對話,讓治療師和照顧者能去同理孩子的負面情緒,但不會受這些情緒影響。
藉著把依附理論轉化為現實世界的育兒方式和合理的干預介入,本書讓治療師和照顧者知道如何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和建立堅固的依附連結,從而能有個感到更安全和快樂的孩子。
Daniel Hughes以依附理論作為被虐待受創兒童的治療基礎,讓他成為國際知名的治療師和訓練師。現在,他更透過明確及直接的語言,描述依附理論的原則,以協助照顧者傳達親密的想法及感覺,並且建立相互的信任。神經科學已經發現,孩子大腦的成長是仰賴「情感調和」的照顧者的同理及協助。而我覺得最鼓舞人心的,是在眾多親子的對話中,說明了尊重理解是如何喚醒彼此的信任。他教導我們照顧者和孩子是如何彼此學習,而在分享意義之中感到自豪。
-Colwyn Trevarthen, PhD, FRSE, Professor (Emeritus)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obiology,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本書提供給照顧者有力的支持,讓照顧者獲得跟孩子建立關係的知識和做法。沒有其他的書能如此充分地把說什麼、如何說,和為何說這些重要的素材涵蓋在書中,讓親子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得以加深。引人入勝的理論、生動的例子和許多實用的介入做法,Daniel Hughes給了照顧者開發孩子永恆的情緒智商和身心健康的必要資金。
-Dr. Margot Sunderland, Director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Centre for Child Mental Health, London
作者介紹
Daniel A. Hughes是賓州Annville鎮的一位臨床心理師,專長在兒童及其家庭的治療。他同時也提供臨床訓練和督導,以及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和澳洲發表以依附關係為焦點的治療模式和工作方法。他的著作有《依附關係的修復:喚醒嚴重創傷兒童的愛》(Building the Bonds of Attachment: Awakening Love in Deeply Troubled Children)(中譯本2007年由心理出版社出版)和Attachment-Focused Family Therapy(W. W. Norton & Co., 2007)。
譯者簡介
鄭玉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博士,任教於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曾經創辦返璞歸真心理工作室,擔任懷仁全人發展中心主任。
目前是自由執業的諮商心理師,專長於婚姻家庭輔導、親子關係重建、心理演劇等等。
黃素娟
學歷:北德大學教育碩士
現任: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兒童機構兼任輔導老師
專長:兒童及親子輔導、兒童遊戲治療、親子依附關係治療模式專業訓練及督導、社工依附關係模式訓練及督導、親子遊戲治療──主要照顧者工作坊。
張碧琴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候選人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碩士
社會工作師專技高考及格(1998年)
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兼任講師
台中市家扶基金會特約受虐兒童遊戲治療師
全省各安置機構暨家庭處遇服務外聘督導
經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心輔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諮商中心兼任諮商老師
南投地方法院觀護少年特約遊戲治療師
南投家扶中心寄養家庭訓練督導
展望會台北辦事處兒少保護專案外聘督導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發展中心訓練團體講師
專長:心理成長團體(情緒調適、抒壓、人際溝通等)、兒童少年遊戲治療、創傷輔導與治療、親職教養訓練輔導、社會工作督導訓練
目錄
緒論:連結vs.糾正
1. 何謂依附關係?照顧者如何影響依附關係的建立?
2. 建立安全感
3. 了解互為主體
4. 了解個人依附歷史
5. PACE的建立
6. 溝通
7. 情感連結
8. 反思
9. 修復
10.減少依附阻抗
參考書目
校閱者序
⊙親子對話可以如此精緻
這本書立於諸多親職教育書籍當中,是非常獨特的。首先是對於孩子需求的描述精準,其次是親子對話的精緻細膩幾乎無出其右者。或許因為這是出於一位治療師之手筆,是一本治療師的親職經典;也或許是因為出自一位祖父的心,因此格外有其溫厚與耐心,以及因多年執業而對孩子的內在世界持有的信心與把握。
本書作者Daniel A. Hughes是兒童依附關係修復心理治療(Dyadic Developmental Psychotherapy, DDP)的創始者,而本書兩位譯者則是國內DDP的實務工作者和培訓者。這種心理治療能夠幫助如同受創動物一般焦躁甚至自傷傷人的孩子恢復對世界的信任,並將已經撕裂的依附關係再度修復,重建與成人之間的關係橋樑。在作者的另一本書《依附關係的修復:喚醒嚴重創傷兒童的愛》中,對這種治療有詳細介紹和精采案例。黃素娟和張碧琴兩位譯者在過去幾年中也累積了不少本土經驗,且也已展開效果和歷程研究。因此本書給父母的建議和交談示範在觀點和精神上是與DDP一般無二的。
也許有人會問,用治療方法教育子女適合嗎?那就看我們怎麼理解關係的成長和治療了。
人際關係永遠會有決裂的可能,我們不是活在人際無菌室裡面,成長中的每一天都有機會經歷挫折和誤會,或輕或重的受傷常在發生。若能及時處理就是很好的治療和預防,也能激發更多生長。
受傷沒關係,關係出現決裂痕跡或受傷之後是否能妥善修補才是重點。修補得好,這份關係會更有韌力;修補不當,有時反而火上加油,情況更糟;若是棄之不顧、不予理會,日子久了,就會累積出太多情緒垃圾,甚至是對他人的苦毒怨恨。 這種情況在各種關係中都可能會發生,何況是年幼而無力主動修補或常會使用不當方法補償的孩童?
任何東西在修補時,往往需要比製作時更加費心和細膩,因此修復的藝術在建立關係上一定有其參考價值。本書所推薦的PACE 是建設與修補都需要的要件,倘若在子女成長過程中運用這樣的態度,是以安全的方式深入內心,協助人格建立,讓他們以健康安全的方式在父母陪伴下度過障礙挫折,是很蒙福的。如果你的孩子無法在完美的氛圍中成長,例如過去已經有受傷經驗或跟成人的關係已有嫌隙,甚至只是因為父母的工作狀況或生活現實無法使他滿足,或因某些因素無法時刻留在孩子身邊而有分離造成的裂痕,都可運用這種教養方針以發揮修補與滋養功能。
在閱讀中,你會發現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情緒,以及後面的動機和內在需求,還有動機下的動機。讓自身和對方都還沒有察覺的內在意義可以浮昇出現。正向動機常常存於深深相愛的親子當中,這是無庸置疑的,正向動機被理解了,對雙方都是釋放和療癒。
生活中有好多問題要解決,事實上也有些問題是解決不了的。在家人當中保留一些些時間不為解決問題卻單單關注於關係本身,這樣的動作看似奢侈而浪費時間,其實是重要的、值得的。在其中增強了內在力量與關係強度,縱然問題仍然存在,解決問題的人卻更穩了,因為確定自己被愛、有價值、有歸屬、有人在乎。
這本書最精采的是對話錄,許多章節中都在簡短敘說理念之後就有對話錄,可以在其中見其精微,也只有如此學習,我們才可能修練出另一套語言系統。我們在聽音樂會時常讚嘆那飛躍鍵盤或按著琴弦的手指,心想這是怎麼辦到的?其實就是練出來的。這種說話方式是一種修練,難也不難,但多半不會是你自小或天生的習慣,絕非想做就做得到,但是一定可以經操練而成功做到。當然更大的修練是在父母自身的情緒與容量,以及你是否相信人應該這樣被對待,包括你自己。
當你全盤消化而抓住本書的一些原則後,可以推而廣之用到你所愛的其他人身上,如果你抓到箇中精髓,則往往可以適用在配偶身上。也會發現其能化解緊張,有時還能使剛硬的態度軟化,使得關係柔和、了解加深。你不妨一試。
最困難的情況是當對方拒絕──連你的善意親近都冷冷拒絕時。本書建議的是就連他的拒絕也接受,你一定會問拒絕靠近又如何能修復關係呢?這是比較難的。然而,人際關係的弔詭卻是:給予一個可以拒絕的空間,反而會讓他人比較願意接近──這多半是在等一小段時間之後。
家長可能有下面的疑慮:
一、這樣體貼孩子會不會寵壞了小孩?
仔細讀來,你會發現對孩子該有的設限與分辨的原則。例如,需要跟想要是區隔開來的,情緒跟事實也不相同,跟孩子情緒調和並非失去父母的原則也非完全改變設限的初衷。父母要兩手作業,一隻手滋潤,一隻手設限;一面給予好品質的心理營養,一面堅定的立界限、設限制。兩者都是成長中的孩子的安全感來源,缺一不可。
二、自身從未有過這樣的經驗,這怎能做得到?
是的,也許你由自己過去的成長經驗來看這些,發現實在太陌生、太不熟悉了,也許你覺得人生怎麼這樣不公平?自身未被善待,卻要給孩子這麼精緻的養育?如果你有這些情緒,是的,你值得回顧和重塑一下自身的經驗,萬一你覺得這不公平,更需要先照顧自己的心情,你需要尋回自己內在最深的渴望,縱或你當年未曾被滿足,仍要肯定自己有需要。若是如此,本書的育兒態度和交談方式也許格外挑戰你的信念和價值觀。如果你的下一代可以跟你有不一樣的經驗,更加被善待、更加接近自己、更加有察覺,你認為值得嗎?准許自己的習慣過去,產生新我來因應兒女,或許你就翻轉了家族的世代傳承,你覺得如何?
本書出版時正好趕上我的外孫出世,因此寫序之時正成為祖母,年老之時看孩子,因為隔了一世代,又有一番不同的眼光與豁達,不再短視的為孩子的一句頂嘴怒不可遏,或為孩子的一個錯誤氣急敗壞。回頭看自己年輕時在孩子身上的偏差與錯誤,許多是因年輕氣盛求好心切,如今看來難免會想何必當初。其實孩子的生命是可以信任的,倘若父母不過分急促,他的速度更會平穩,他的自發更加展現。
讓我在此首次以祖母之心祝福年輕的父母親 ,要一步一腳印走過每一個生命季節,且相信每一年紀的人都值得被善待、被尊重。盼望這本書上的方式帶給你更寬大的心胸,盼望在你聆聽孩子、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也使自己的內在孩童得到玩樂和安慰 。
鄭玉英
譯者序
我已經採用了依附關係這模式跟孩子及照顧者工作多年,不管是親生父母、收養父母或寄養父母、育幼院內的照顧者,我都深深體會到當孩子的聲音被聽懂,或被了解到其行為背後的不安、擔心、混亂時,孩子往往就能對自己錯誤的行為所造成的傷害感到自責,而不是做出激烈的情緒反彈,並且能如釋重負地打開心中的隱憂、想法,這時候照顧者若能在擔心孩子行為的同時,靜靜地聽取孩子的內心世界,往往可以看到這以心會心的一刻,人性當中的善及愛就能流露無遺。所有的傷害行為只是人的脆弱及需求在作用,沒有一個照顧者或孩子想要去做出傷害彼此的行為,甚至被誤認為是惡魔。
這十多年跟父母親工作的歷程中,當我看到照顧者在自我覺察、反思的過程中,看懂了自己的需要及脆弱,接受自己的限制,坦承自己是「人」不是神後,就能夠知道孩子因脆弱及需要不被滿足時,何以會發生情緒問題及不當行為,並進而針對其內在給予適當的行為管教,避免流於過嚴或過縱,而孩子也可以在「服權」當中接受照顧者的管教;同時也會知道如何包容自己要改變的困難,也願意包容孩子其在成長中是需要時間及不斷地從犯錯中學習。因為他們了解到孩子的大腦正在發育當中,自我控制力弱,必須透過了解孩子內在真正的需要而加以協助。光用嚴厲及兇惡或是壓制的方式,只會讓孩子的大腦更容易停留在恐慌中,無法發展自控力。
Daniel A. Hughes這本寫給父母的書,正是很具體的從理論到例子中,描述如何協助孩子內在的聲音被聽到,照顧者自我的照顧及了解如何幫助自我控制情緒,並且能夠真正讓孩子感到安心安全地去打開內在,從而反思自己的行為,學習為自己負責任。
在此再次感謝恩師鄭玉英老師校閱本書並給予指導,同時也持續在這模式的使用上給予肯定及支持。還有要感謝的是好友莊學琴為這本書所做的修訂,及不斷透過討論,使這本書的精神更能完整呈現。
黃素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