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文星著
開數:18
頁數:280
ISBN:9789861913827
重量:560
出版日期:2010/09/15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rgeEzN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9rlnoa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xGR39V
書籍介紹
這是一本「文化與性格」的書,也是一冊風格獨特的書。作者利用人生中正好經歷三種不同文化的資料,就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其個人性格的形成。作者前後經歷了日本、中國與美國三種全然不同性質的文化系統,本書便是描述這三種文化如何在他一生當中留下文化的痕跡與標記,以及如何隨著個人成長階段而逐步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發展。
曾文星教授為文化精神醫學家,此次利用他的職業專長分析並探討文化因素如何影響心理與行為,以及如何塑定一個人的整體人格,是學術上創造性的貢獻,也是過去未曾有的新異企圖。
當前的世界中,各個社會都經由相互溝通與接觸而面對新異文化,並隨著現代化的潮流經歷著快速的文化變遷。而亞洲臨近的日本和西方的美國,都與我們關係密切,需要去了解他們的心理與文化,這也是現代中國人必須關心的課題。
書中作者以簡潔流暢的文筆描述個人種種真實的人生故事,讀來饒有趣味且淺近易懂。同時得以了解我們的人生會如何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而左右我們的思維、情感、行為與價值觀念等,幫助我們深刻體會一個人宜如何適應社會與文化的變遷,面對現代的生活。
作者簡介
曾文星
本籍:臺灣省臺南人(1935年出生)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1961)
國立臺灣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專科訓練(1961-1965)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進修(1965-1968)
曾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講師(1968-1972)
美國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研究學者(1971-1972)
夏威夷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副教授(1972-1976)、教授(1976-2009)
特任:世界精神醫學會跨文化精神醫學分會祕書(1977-1983)、會長(1983-1993)、榮譽顧問(1993-)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客座教授(1987-)
美國文化精神醫學研究會委員(1996-2006)
世界文化精神醫學協會首任會長(2005-2009)
現任:夏威夷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榮譽教授(2010-)
榮任:美國精神醫學會卓越終生院士(2003-)
得獎:美國文化精神醫學研究會學術創作獎(2002)
美國文化精神醫學研究會終生成就獎(2008)
美國精神醫學會亞洲精神醫學特別貢獻獎(2008)
中文著作:
‧《最新精神醫學》(水牛出版社,1980)
‧《心理治療:原則與方法》(水牛出版社,1981)
‧「文靜心理衛生叢書」(十二冊)(水牛出版社,1989-1996)
‧《現代精神醫學》(水牛出版社,1994)
‧《心理治療:理論與分析》(水牛出版社,1994)
‧《華人的心理與治療》(桂冠圖書公司,1996)
‧「心理治療普及叢書」(簡體版,十冊)(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2002)
‧《新編精神醫學》(水牛出版社,2003)
‧「心理治療及輔導叢書」(繁體版,十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
‧《心理治療:學說與研究》(水牛出版社,2005)
‧《文化精神醫學:學理與運用》(水牛出版社,2006)
‧「曾文星教授心理治療叢書」(三冊)(心理出版社,2009-2010)
‧《一個人生,三種文化——中國、日本、美國文化對人格形成的自我分析》(心理出版社,2010)
日文著作:
‧《文化 心 臨床》(星和書店,1984)
‧《移居 適應》(日本評論社,1996)
‧《一 人生、三 文化》(星和書店,2010)
英文著作:
‧Adjustment in Intercultural Marriage(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7)
‧People and Cultures of Hawaii: A Psychocultural Profile(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80)
‧Culture, Mind and Therapy(Brunner/Mazel, 1981)
‧Chinese Culture and Mental Health(Academic Press, 1985)
‧Culture and Family: Problems and Therapy(Haworth, 1991)
‧Suicidal Behavior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92)
‧Chinese Societies and Mental Heal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Culture and Psychopathology(Brunner/Mazel, 1997)
‧Culture and Psychotherapy(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2001)
‧Handbook of Cultural Psychiatry(Academic Press, 2001)
‧Clinician? Guide to Cultural Psychiatry(Academic Press, 2003)
‧Culture and Forensic Mental Health(Brunner-Routledge, 2004)
‧Cultural Competence in Clinical Psychiatry(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Inc., 2004)
‧Asian Culture and Psychotherapy(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Cultural Competence in Health Care: A Guide for Professionals(Springer, 2008)
目錄
前言:寫在開頭
第一部:一生的經驗與心理發展
第一章 從出生到少年期——日本文化的早期接觸
我的出生、祖先與時代背景
太平洋戰爭的開始
進入小學
準備戰事的來臨
被空襲轟炸與逃難
逃難的生活
戰爭結束與臺灣光復
對日後心理與性格的影響
第二章 青少年到青年期——中國文化的深厚影響
我的祖先、祖父母與父母
學習生疏的臺語與新異的國歌
新的國旗及外省朋友
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衝突:二二八事件的發生
吃麵前先付錢:錢幣膨脹
我的小學經歷
光腳上臺演講
初中的經驗與表現
高中的念書經驗
拚命準備考大學:擠窄門
心理上的打擊:得了肺病
經歷戀愛的挫折途徑
選定學術生涯:學習精神醫學
信天主教,準備結婚成家
我們第一個孩子的出生
完成住院醫師訓練
機票寄來,趕緊出國進修
討論此階段對我日後一生的影響
第三章 青年成人(前期)——美國文化的初次接觸
乘二十四小時的飛機,橫越太平洋
給我一杯水好嗎?——言語溝通的問題
把第一年住院醫師連續兩次誤認為總住院醫師
「像兔子一樣吃生菜」——對異文化的生疏
厚厚的週日報紙——浪費與節省
感恩節的南瓜餅——客套的教訓
「醫師,我喜歡你!」——言語上的混亂與困難
「你們看來都一樣,還吵什麼架?」——訓練性團體治療的經驗
美國理髮師知道我臺南家鄉的地理
「中國人滾回去!」民族感的打擊與體會
沒改名字——保持自我的認識
自我的表達與誇獎人的好處——養成新的觀念與行為
耶誕節的寂寞與想念家人
徐靜也得到獎學金,來波士頓跟我會合一起進修
觀察到理想與實際矛盾的美國社會
我們的主任與院長
師長們的鼓勵——發揮自己的潛力
分析此階段經驗對我日後性格上的影響
第四章 青年成人(後期)——中國文化的回歸體驗
充滿希望、回國、跟孩子們團聚
不能發揮長處去教學的限制
不可著書、不許自我發揮的痛苦
參與跨系學者們的研討會——研究中國人的性格
對民俗醫療的探討與研究
街旁問字,挑到「鯉」字,鼓勵再出國
日後回顧與評論
第五章 壯年成人期——美國文化的長久經驗
被聘為「東西中心」研究員——研究與著寫論文
開會爭取講話與表現
大膽決定留居夏威夷
焦急等待,等家人團聚
藍眼睛、黃頭髮的「中國人」
三個孩子的課外工作
爭取機會的心得——擔任訓練主任
發揮自己的長處——樹立自己的專業領域
人生的另一轉捩點——擔任世界衛生組織顧問,訪問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的次文化經驗
舉辦歷史性的三地華人心理衛生會議
擔任客座教授——建立新的職業關係
對權威者的關係問題——痛苦經驗與適應
回顧這段生活經驗對我的影響
第六章 中年(初期)——對日本文化的繼續經驗
到塞班島與琉球訪問戰爭遺跡的衝擊性印象
訪問靖國神社——念神風特攻隊隊員的遺書集
訪問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日本戰爭孤兒回歸日本的研究心得
日本的好朋友
對日後持續的影響
第七章 中年(後期)到現在——多種文化的接觸
多民族社會的夏威夷生活經驗
到小島洲的訪問——新異文化的接觸與體會
到亞洲及世界各地——擴大文化上的了解
擔任世界文化精神醫學跨文化精神醫學分會會長——世界性的拓展
著述《文化精神醫學大全》——獲得學界的肯定
被推薦擔任「世界文化精神醫學協會」首任會長——一生的榮耀
對自己的影響的評論
第二部:整體分析與總結
第八章 文化影響人格的自我分析與評論
自我的觀念、認識與信心
情感的經驗與表現
認知與知識的成長
言語與措辭的使用
人與人的關係
道德感與價值觀
民族感與認同
國家認同:國旗與國歌
宗教信仰與超自然看法
自己個性的發揮以及對困難的適應
性格上缺點的彌補
人生發展階段的演變與適應
第九章 學理上的總結、討論與建議
文化與人格的基本了解
人格不同層次與成分的成長
人格先後不同程序的發展
人格動態性的調整與總合
總結:對將來的建議
附 錄 文化與人格的研究與回顧
文化與人格研究的一般回顧
日本的文化與人格的探討
中國的文化與人格的研究
美國的文化與人格的分析
參考文獻
後 語 感謝的話
前言:寫在開頭
這是關於我一生的故事。我的一生裡,經歷了三種全然不同的文化,按先後順序為:日本、中國與美國。這本書是敘述這三種不同性質的文化,如何在我一生當中隨著我的個人成長階段,而逐步影響我人格的發展。
這本書並不是純粹(或普通)的「自傳」,因為其目的不專在於回顧與描述我一生所經歷的整體人生故事,而是專門站在「文化」的角度,選擇描述與文化有關的各種瑣事細節,經由心理學上的分析,來探討文化因素如何隨著一生的心理發展階段,而左右我的整體人格之成長。我是精神醫學家,專門研究心理治療與分析,受專業訓練如何分析探討心理與人格的發展;我也是特殊的精神醫學家,專門於文化精神醫學,探討文化因素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與行為。我使用我的專業知識與特點,利用我自己實際經歷的個人心理經驗為資料,來分析到底不同的文化在人格的發展過程與階段裡,如何左右並塑定一個人的心理與人格。因此,這本書是很特殊的一本專業書。
我盡量以通俗、靈活而有趣的方式,描述各個曾經經歷過的、與文化有關生活上的各種細微事情。由於我一生裡正好先後接觸並經歷了三個全然不同性質的文化系統,各自都留下了文化上的痕跡或標記。因此,可以很容易具體而實際的描述,並就各種文化的特殊性與影響性加以比較,希望在學術上有其特別的貢獻。
這本書並不是專門在描述與研究中國、日本、美國這三個不同社會與文化系統的異同。要研究與討論各個文化,需花費很多的精力,並且採用不同的方式去分析。在我這本書中,只是借用這三種不同文化系統在我的個人生涯裡,我當時如何實際接觸、感受,並且經歷、受影響;而這些所描述的,並不代表各個文化的整體,而是我個人在當時所面對與接觸的文化經驗;但是我所說明的,確實是實際生活裡所經驗的事實,而就這些事實加以探討與分析,有其真實性。我的一生曾先後經歷了太平洋戰爭、國共的內戰、美國的越戰,而這些戰爭的發生,左右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包括社會的穩定性、經濟的變遷、社會觀念的轉變等,因此,社會環境也參與了文化因素而共同影響了我的人格發展。
本書的內容按照我的人生成長階段分為:最早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孩童期、受中國文化薰陶的青少年期與青年期,以及接觸與經歷美國文化的青年成人與壯年成人期、日後接觸多種文化的中年期,以至目前的初老階段,而個別分章先後敘述。
我盡量以簡易的文筆去描述各種人生故事,按事實敘述、靈活描寫,且內容有趣、易懂,冀望一般讀者也都會喜歡閱讀,並且可以了解我們的人生會如何受社會、文化因素的顯著影響,左右我們的思維、情感、溝通、價值觀念與信仰等,並以此塑造我們的人格。因此,可以幫助我們深刻地體會一個人宜如何適應社會的變化與文化的變遷,應付現代的生活。
我在第一部裡,描述了一生曾經發生與經歷過的生涯;在第二部,以學術性的立場做整體性的說明,並且企圖建立學說,解釋文化如何影響人格的發展。因此,這也是一冊學術性的書籍,可供專家參閱。我在書後加上附錄,仔細說明過去文化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文化精神醫學家對文化與人格的探討,並且個別回顧對日本、中國、美國不同社會裡有關文化與人格的特別研究與報告。運用這些過去的學術基礎,利用我個人的心理經驗,詳細分析不同文化對我人格的各樣影響,包括:自我認識、情感的表達、對困難的處理模式、對各種人際關係(包括對權威者)的適應、民族與國家的認同、世界與人生觀、對超自然與宗教的看法等。經由這些詳細分析後,企圖補充並建立文化對人格發展的學說,並對將來如何適應文化變遷而提供基本性的建議。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我在書的開頭附有我個人一生的年代曆表,提供重要事件發生的先後時間。同時在書中穿插多張照片,提高閱讀興趣,並輔助本文的說明。
由於全書都盡量用平易的言語來敘說與分析,容易了解與體會,而且希望讀起來有趣,相信對於心理方面有興趣的一般社會人士也都會喜歡閱讀,並且能從中了解有關心理、人格如何受生活環境與文化背景影響的道理。特別是書中處處討論如何去適應社會與文化變遷,對從事心理衛生或心理輔導的專業人員,也會有所助益。本書亦採用學術性的探討與分析,並企圖提供文化與人格有關的學說,希望對社會行為與文化有興趣的學者,也具有學術性的參考。
本書最主要的特點是:利用我個人一生中經歷且適應三種全然不同性質的文化系統的實際資料來進行說明,是很特別的人生經驗與資料分析,是創造性的貢獻,是過去未曾有的新異企圖。不僅是我們自己的國家,連亞洲臨近的日本以及西方的美國,都對我們有很密切的影響,需要徹底了解這些國家的心理與文化,這也是現代中國人必須關心的課題。
特別是我們目前處於社會與文化快速變遷和現代化的時代,如何保持傳統,同時適應新的變化,是很重要的社會與心理上的課題。希望讀者讀了這本書以後,可以提高對文化與心理方面的認識與了解,體會如何適應時時變化中的社會與文化,以面對目前世界各地文化交流與社會轉變的現代趨勢。
曾文星
於美國 夏威夷檀香山
2010年6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