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tephen K. Levine、Ellen G. Levine主編;蘇湘婷、陳雅麗、林開誠譯
開數:25
頁數:360
ISBN:9789861910673
重量:485
出版日期:2007/09/27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qgQVr0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ogWRrl
📌師大書苑:https://reurl.cc/lRGQQl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bX0VY6
書籍介紹
本書介紹的理論及實務均是建立在藝術經驗的重要性上。作者們帶領讀者認識不同的表達藝術治療形式,並且探索不同形式間的關係。想像能力和對於「美」的經驗是各個作者均強調的,他們認為這是健康心理層面的重要因素。對於認知和情緒層面在心理健康發展上扮演的角色也多有著墨。
第一部分由表達藝術治療基本的哲學觀開始,再進入相關理論的探討。第二部分的重點則在於臨床實務的應用。形式包括了音樂、藝術、律動、戲劇、寫作和聲音;運用對象則囊括了受到創傷的孩童、波西米亞難民及猶太大屠殺生還者第二代,提供了泛文化諮商一個實用的方向。本書內容極為豐富,包含了最基本的表達藝術治療知識,也提供了不同作者畢生的經驗談。可說是目前介紹表達藝術治療的書籍中最完整的一本。
作者簡介
蘇湘婷(第1至3章、5至6章)
現任杏語心靈診所表達藝術治療中心主任,並具聖地牙哥整合學習大學表達藝術治療證照。曾任美國聖地牙哥安寧醫院(San Diego Hospice)悲傷輔導員,國內義務幼獅張老師督導等職。近年來投入靈性、藝術、能量治療與心理治療的學習,希望藉由擴展自我覺知來達到身心靈整合、發揮個人最高善的目的。
陳雅麗(第10至14章)
具多年的國小教學經驗,畢業於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目前於杜耳學習發展中心擔任教育諮詢顧問,並應邀至學校、研討會、電視台或廣播電台擔任講師或來賓。著作有《沒大沒小天才班》(圓神出版社)。譯著有《兒童遊戲治療活動》(心理出版社;合譯)。多篇教育散文見各大報。
林開誠(第4章、7至9章)
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取得碩士學位。曾任廣電人市場研究公司副研究員,具有多年的市場與媒體研究經驗,目前從事研究相關工作。
目錄
【第一部】哲學與理論觀點
1 製作與後現代主義 :表達藝術治療基本原則的探索
2 心靈滋養:創造力的綜合性語言
3 形式的必要性:洛士特著作中的表達藝術治療
4 藝術的探詢:表達藝術治療的研究
【第二部】臨床觀點
5 聲音治療:歌唱與聲音在心理和身體治療上之藝術性的運用
6 創造性連結:一個全面性的表達藝術過程
7 活在藝術中:動作即是整合的過程
8 一層覆蓋一層:藝術工作室的治療經驗
9 音樂的母性:以表達與接納方式發揮音樂的母性功能
10 在幻想與信念之間:詩歌治療法
11 口語傳統下的詩歌:認真的文字遊戲
12 心理劇:關於受納粹迫害者
13 流亡於身體之外:在等待室創造一個遊戲室
14 遊戲:兒童心理治療與表達藝術治療
譯者序
從第一堂表達藝術治療課開始
美國聖地牙哥表達藝術機構(Expressive Arts Institute of San Diego)治療師茱蒂(Judith Greer Essex)在2000年的一篇簡短演講,是我與表達藝術治療的第一次接觸。在一個小時的介紹中,茱蒂要大家在圖畫紙上畫出現在想身在何處,然後展示給全體夥伴。我怯怯地拿著自己不怎麼樣的作品,一邊在心中和他人的圖畫做比較,一邊滿腹疑惑。很驚訝地,沒有人談論繪畫技巧的優劣。茱蒂問了大家幾個問題讓我們專注在自己的圖畫上:你是誰?你在哪裡?在這個地方有什麼感覺?是什麼阻止你來到這個地方?
雖然只是幾個簡單的問題,卻讓我覺察到身在異地的自己有多想家。那時到聖地牙哥已一段時間,平時只把想家的心情當作一個概念,一個應該存在卻又遙遠的想法。當看到這樣的心情被置於圖畫紙上、看到圖中的自己放鬆微笑的表情,我才真正感受到想念與糾結的心情。彷彿一面鏡子映照出內心真實的樣貌,不帶任何批評,只是靜靜接受我所讓它映照出的樣子。這個經驗所帶來直覺的感動以及陪伴的感受,讓我一頭栽入表達藝術治療的領域。
以後的日子裡,繪畫成為承載我一切情緒的最好容器。慢慢地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入了音樂、肢體動作與詩歌等其他媒介。這是一種豐富的感覺,是一種被了解、被包容、被重視的感覺。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心智和靈魂,彷彿有了對話的平台,可以交流,可以相互支持。許多次流下難以理解的淚水,卻成為靈魂的最佳安慰,彷彿在藝術中他們是認識彼此、熟悉彼此的。愈是深入表達藝術治療的領域,愈是領悟到:相信過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表達藝術治療的學習過程中,經驗成為一個重要的關鍵。實際從事藝術創作的過程有著不同層面的意義。在個人層面上可以擴展對自我的覺知,透過不同媒材的運用探索與整合散亂各處的自我。這些體驗則同時成為專業層面上最好的參考架構,以支持並協助個案進行屬於他們個別的創作過程。
理論架構則為表達藝術治療帶來廣闊與深入的視野。始自人類存在之初,經過了文明的演化,在古希臘時期建立了現代哲學觀的基礎,進而連結了美學與療癒間的關係。當我們從整個歷史角度來觀察這一發展,就會發現表達藝術對生命的意義及治療本已存在。而理論似乎是將已存在的事實做一系統化的整理,讓我們有一方向性,避免落入個人執著的觀點中。
然而正如同本書編者所言,我們在閱讀本書時會發現無法從單一理論經驗來詮釋表達藝術治療。就我所知,表達藝術治療被使用在心理治療、職能治療、復健、新時代(New Age)追尋、靈性諮商和能量治療等等方向上。可想而知在這些不同的領域中,表達藝術治療的使用與目的都有極大的差異。也許對一些人而言,這些差異性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卻也豐富了各種可能性。或許,表達藝術治療正如生命一般,也在體驗其存在的可能性。
從第一堂表達藝術治療課至今,我愈來愈信任藝術創作過程本身,它即是生命的表達、內在智慧的外化。在創作的過程中,療癒就在發生。
蘇湘婷
杏語心靈診所表達藝術治療中心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