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鉥著;鄔佩麗校閱;許家璋、黃創華等譯
開數:18
頁數:272
ISBN:9789861910338
重量:575
出版日期:2007/07/20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XW73ZM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zexXqp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Q9zDNq
書籍介紹
《易術》的「易」是改變的意思,而「術」則意指途徑、藝術或所謂的「道」,易術就是意謂著在多變的社會中共存的藝術,它整合了來自東方與西方文化中,許多創造表達性的治療方法與形式,是一個嶄新卻又傳統的治療理論與實踐。
易術擷取了心理劇、社會計量、完形治療、傳統中醫及多種創造性藝術中的精髓,並將此等治療理念加以融合,據此進行診療,進而協助人們去釋放與調節他們個人在生理上或人際方面,以及心靈上甚至文化上或種族間的阻礙、糾結與失衡的狀態。其目的在於幫助人們達到內在的平靜,讓各團體間得以和諧相處。易術最終的目的就是走向世界大同與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校閱者簡介
鄔佩麗
學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哲學博士(諮商心理學)
現職: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譯者簡介
許家璋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
現職:家慈診所精神科專科醫師
黃創華
學歷: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哲學博士
台灣大學臨床心理碩士
現職: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
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蔡珮慈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現職:家慈診所精神科專科醫師
王敬偉
學歷: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現職:家慈診所實習諮商心理師
張莉莉
學歷: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心理學博士
現職: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蘇金蟬
學歷: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社會工作博士
現職: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涂瑞玲
學歷:美國雪城大學諮商教育碩士
現職:家慈診所諮商心理師
李佩玲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學士
現職: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精神組碩士班
目錄
第一部 易術的起源
第一章 尋根
一、兒時的夢般歲月
二、早年生活的重要大事
第二章 尋求自由與平等
一、研究所裡的平等
二、婚姻中的平等
第三章 會心治療的歷程
一、藝術治療和完形治療
二、心理劇
(一)與Zerka Moreno相遇
(二)當心理劇主角的初次體驗
(三)與John Nolte博士相遇
(四)在兩個世界搭起一座橋──心理劇登上中國長城
(五)文化劇
三、中醫
四、氣功
第二部 易術的發展
序言
第四章 易術的理論基礎
一、整體觀
(一)中醫裡的整體觀
(二)完形治療中的整體觀
二、自發性與創造性的理論
(一)現象學觀點
(二)禪宗與道家論自然
(三)儒家論自然
(四)Moreno的自發與創造理論
(五)自發與創造的功能
(六)自發與創造的阻礙
(七)阻礙的根源與影響
第五章 易術的治療基礎
一、傳統中醫
(一)傳統中醫的整體觀
(二)總結
二、氣功
三、音樂
四、舞蹈與律動
五、藝術治療
(一)藝術治療具體化和闡明內在需求與渴望
(二)保有持續性覺察的方式去體驗此世界的道家之說
六、心理劇和社會計量學
(一)心理劇
(二)社會計量學
(三)心理劇的歷程
(四)社會計量學研究過程
第三部 易術幕啟
第六章 易術的治療歷程
一、易術作為團體治療的歷程
二、易術作為文化劇的歷程
第七章 易術歷程之案例分析
一、個案分析──珍(1998年冬)
(一)長期便秘
(二)討論
二、個案分析──喬絲(2001年夏天)
(一)案主手稿(第一部分)
(二)案主手稿(第二部份)
三、個案研究──喬治(1983年6月至1984年6月)
四、易術與跨文化工作
(一)在非洲的文化劇
(二)在馬來西亞的文化劇
(三)在台灣的文化劇
第四部 結論
第八章 結論
序
反者道之動
~《道德經》第四十章~
我決定寫這本書到現在,已經整整十年了。當時是1993年9月和10月,我在離開中國三十多年之後,首次回到中國。1993年9月21日,我由聖路易出發抵達台北,參加「環太平洋國際團體心理治療研討會」,同時我也受到北京醫科大學和南京腦科醫院的邀請,分別在10月4日和13日帶領藝術治療、心理劇、團體治療的工作坊以及演講。
我走訪了我的出生地──崇明島。當地的外辦將我安置在一座賓館內,有趣的是,這座賓館是建築在我所出生的房子基地上──朝陽門三號。有人告訴我,親婆1於文化大革命時在那裡過世;而後為了拓寬街道以及建築這座賓館,房子被拆了。這趟返家之旅是何等的可貴啊!
就像暴風中翻滾的樹葉,我出生在戰亂的中國,我的家庭為了逃避轟炸及戰爭的摧殘而四處遷徙。我還記得:當日本兵來的時候,我被丟在一張很大的床上,日本兵在床墊下尋找祕密文件。其實母親在幫日本兵開門的當下,就已經在地板下藏了好幾疊的紙張,而我當時大約兩歲。親婆說我那時候很乖、很懂事,當親婆躲在房間裡黑暗的角落時,我告訴那些日本兵,我的家人都到田裡去工作了。父親離開大學的教職,將他的學生組成抗日游擊隊,好幾次這些游擊隊和我們一起住在大廳裡。有一天有一個士兵想要清理來福槍時,一顆子彈飛出來差點射中我的哥哥──龔鐘。
我覺得沒有根,就像池塘中的浮萍,又像蒲公英的種子隨風飄在空中或掉落地上,也像天空飄浮的雲,改變形狀,然後無影無蹤地消失。我沒有家,又處處為家──像一艘無槳的船漂流在汪洋大海中。我拚命的想找地方紮根,找一個我可以稱為「家」的地方。我的父親葬在中國南京;母親的骨灰被安置在台灣的一座天主教堂骨灰室;我的孩子們則分散在美國的不同地方。哪兒是我的家?
在我的成人歲月裡,我一直想要把「兩個我」連結在一起,就是生我、育我的兩個世界,東方與西方的世界──中國與美國。不論是在語言上或是知識上,甚至文化方面,我一直努力地想要在兩邊紮根。然而,當中國對西方關起大門時,中國離我而去。我努力在文學、繪畫和心理治療中去抓住它,我想要讓我的精神、情感與心理上的中國,和西方能有所整合。
我發現,只有在身為一個藝術家以及治療師的創作過程中,我得以整合我自己各部分而趨於完整,而這本書儼然是我趨於完整的個人及專業旅程中的另一個創作歷程。這本書叫做《易術》──「易」是改變,「術」是藝術,照字面的解釋,意思就是「與改變共處的生活藝術」。而趨於完整的旅程則有賴我們學習與改變共處的生活藝術。
龔鉥
2003年12月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