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aula J. Caplan著;蔡素玲譯
開數:25
頁數:336
ISBN:9789861911199
重量:455
出版日期:2008/03/03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XWdgyM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DgR77N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Lb8gzX
書籍介紹
母親們太常因為我們自己的問題受到指責,Paula Caplan明白指出我們這麼做是錯誤的。她揭露那些橫亙在母女間真實的痛苦案例,並且告訴母女們如何重新評估她們之間的阻礙,重審彼此間的關係,以及再次建立對彼此的感激。Caplan以深具同理心的建議與動人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對母親與自己多點關懷與接納。書中說明母女要如何建立同盟關係,或者至少找回她們已遺忘的愛,並且創造一種相互關懷的可能性。
■ 這本書對所有女人來說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它具有精闢的見解、意義深遠且容易閱讀—我將它推薦給我所有的個案。
—Janet L.Surrey,We Have to Talk:Healing Dialogues Between Men and Women這本書的共同作者。
■ 它對於處理情感有著傑出的成就,對於那些受到愧疚感禁錮的婦女來說,它的價值如同百憂解,在許多混沌的言論中,Caplan力抗社會對於母女關係絕望的言論,努力提昇母女間的親密感與相互尊重。
—Shari Thurer,The Myths of Motherhood:How Culture Reinvents the Good Mother的作者。
■ Caplan的著作是這麼的博學,富有同情心,說服力十足,非常精彩,以及相當適時地…….(全形六點)這是一本具有療效的著作。
—Phyllis Chesler,Women and Madness and Letters to a Young Feminist的作者。
譯者簡介
蔡素玲
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
經歷:桃園縣永豐高中輔導教師
台中縣大明高中輔導教師
花蓮縣立國風國中輔導教師
資格: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
現任:台北市立復興高中輔導教師
著作:高職心理學導論教科書、高職生涯規畫教科書、綜合高中生涯規畫教科書
合譯:《焦點解決取向的教師效能》(心理)、《別讓情緒控制你的生活——如何讓辯證行為治療法幫助你掌控自己》(心理)
目錄
第一章 啟程
第二章 這樣的愛,這樣的憤怒
第三章 怪罪母親
第四章 母女之間的障礙:完美母親的迷思
第五章 壞母親的迷思
第六章 建立安全感:超越迷思
第七章 修補關係
第八章 母女共同努力的成果
第九章 只是個開始
譯序
1993年,我剛從大學畢業,甫踏入輔導領域時,在一次由教育局所舉辦的心理劇研習中,二、三十位國中輔導教師齊聚一堂,當心理劇主角提到母女關係時,導演使用一條長長的布纏在這對飾演母女的演員身上,漸漸的,這條布隨著這對母女的相互拉扯,愈拉愈緊,最後全場的輔導教師哭紅了雙眼,三天二夜的研習,話題始終圍繞在成員的母女關係上,男教師們訝異於母女間複雜的情感流動,而女教師們的母女情感終於有個機會得以宣洩。當時,我剛進入輔導領域,處理母女關係的經驗尚顯生澀,既不是母親,且這輩子與母親的緣分也不過短短四年,但那條象徵著母女臍帶關係的布條,始終纏繞在我心上,直至今日。
這些年來,持續擔任學校輔導教師,同時也成為一位合格的心理諮商師,每當與個案談到她們的母女關係時,總是看到那明顯橫亙在母女間的布條,原本應該有著親密關係且相愛的母女,卻被許多怨恨、生氣與愧疚的複雜情感所分離,致使母女二人始終在痛苦中掙扎;有時那布條隱身在暗處,當母女二人分別以不在乎的神情堅定地告訴我,她們早已不在乎彼此,然而從那看似堅定但痛苦的眼神中,我明白她們無法說服我,也無法說服自己,因為我在她們眼神中看到那布條仍然纏著這對母女,牽動著彼此的情緒。母女間的關係既斷不了,兩人也並不是真的想絕裂,那麼遲早有一天,當她們都能真誠地面對這段關係時,母女二人才有機會從這個關係中解脫。
一天,我和摰友閒逛書店時,他發現這本書,深深為作者努力處理母女間愛恨糾葛的情感而感動,並且將此書介紹給我,當時我並不期待自己的母女關係要有任何的改善,畢竟母親已逝世多年,她過世後,祖母很快地替代了母親這個角色,所以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時甚至還會因為許多母女的怨懟與婆媳問題,慶幸自己母親的早逝。當另一位知我甚深的朋友得知我在翻譯此書時,也不免開起玩笑說:「你沒媽那麼久了,為何對此書有如此深的感動與認同?」的確,當我開始認真閱讀本書時,我才發掘多年來隱藏在我心底深處的怨恨與自責,其實一直影響著我,我怨母親沒有好好照顧我,讓我從來不知道母親的好,所以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失去了什麼?尤其當我身為母親後,因為母親從來未曾為我示範如何當母親的榜樣,我擔心不知如何成為一位適任的母親?甚至我生氣母親的早逝,讓我成長過程中必須努力對抗心中的罪惡感?沒有母親的形象,沒有根的感覺,讓我在成長過程中,既徬徨又困惑。為了抵擋這些感覺,我必須找出母親的缺點來安慰自己,此刻我才明白原來母親雖早已過世,但是我們之間的母女關係並沒有斷掉,那條布仍然纏在我所走過的成長之路。於是我開始照著這本書所提出的許多步驟,走進母親的世界,我對母親不再陌生,存在內心多年的困惑終於釐清,情緒既有了出口,我對自己的感覺改變了,而且對於身為母親的感受也隨之改變,令人雀躍的是,當我將本書的一些看法和做法運用在個案身上時,幫助了許多個案重新在自己的母女關係中找到新契機。
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創造出這些奇蹟呢?本書的作者循序漸進地帶領我們走入母親的世界,體悟社會文化加諸於母女身上的迷思,包括了四個常見的好母親迷思,以及六個常見的壞母親迷思。打破好母親迷思,讓母親不必再為了無法成為完美母親自責,女兒也不再為此失望;打破壞母親迷思,讓我們在面對母親令我們失望的同時,還能想起存在母女之間美好的共處時光。畢竟大部分的母親都只是個平凡人,她會犯錯,也會傷害子女,但是她仍在努力地照顧子女,扮演好母親的角色。破除這些迷思之後,我們則能夠更以柔軟的心對待自己的母親,同時在面對個案時,也不再以高高在上之姿,指責母親未盡之責,提出一些看似有道理,實則充滿矛盾的建議,反而能夠更深入母親的角色,在她面對社會文化的壓力下,以有限的資源,協助她發揮個人的潛能,一同去找出適合她的母職角色,在母親能夠好好看待自己,照顧自己的同時,子女們也得以更自在的面對母親,母女若能共創這種關係,神奇的力量則由此產生。因此,我誠心地將這本書推薦給身為子女、母親或是從事母女諮商輔導工作的你,相信它能讓你產生新的視野與新的做法。
閱讀這本書是辛苦的,因為它可能會引起你心底深處某些複雜的情緒,或引發那些你已決心不再觸碰的感覺。但是,如果在書架眾多的書籍中,你被這本書的書名吸引,而且也看到了這篇譯序,我相信你對你們母女關係仍抱存著希望,希望自己的母女關係,或是對自己的感覺有改善的機會,祝福你和我一樣,從書中得到幫助,讓自己的感覺更好,不管未來在面對母親或自己的子女時,你們的關係都會更親密且更自在。
最後,由於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每每為思索自己的母女關係及思索個案的母女關係而停下筆,也因此耽誤了許多時日。非常感謝心理出版社林總編的慧眼和執行編輯李晶小姐的耐心等待,讓這本書順利出版。最後,感謝好友胡美齡和呂意凡老師,以及外子陳永弘先生,在翻譯過程中給予的肯定與支持,讓我有自信成為更好的女兒、母親與心理諮商師!
蔡素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