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正德著
開數:18
頁數:400
ISBN:9789861914749
重量:680
出版日期:2012/03/27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is.gd/FYwD2O
📌三民書局:https://is.gd/7YdIiD
📌師大書苑:https://is.gd/IeY3Km
📌誠品網路書店:https://is.gd/rBRzJw
書籍介紹
以「好酒沈甕底,愈久愈香醇」來看這本書,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其中的感受,是乍見、驚遇、如獲至寶的心路歷程,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團體的意義與內涵、團體的形成、團體的發展過程、團體動力的研究、團體動力的實際應用、團體動力發展的結果。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本書可做為教育心理、輔導、心理、青少年兒福、社工等科系學生修習團體諮商、團體動力、團體社會工作等課程的教科書。研讀本書,讀者可以得到更寬廣、更周全的團體理論,由此更易自助而助人,成己而達人。
作者簡介
潘正德
學歷:台灣省省立教育學院(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育輔導研究所
經歷:徐匯中學輔導教師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審
光武工專講師兼輔導組長
光武工專副教授兼輔導室主任
中原大學副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中原大學教授兼校牧室主任
中原大學教授兼學務長
中原大學教授兼人文與教育學院代理院長
現任: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宇宙光全人發展中心諮詢委員
著作:
1.Pan, Jen Der Peter, Deng, Liang-Yu F., Chang, Shih Hua Shona, & Jiang, Jye-Ru Karen (2011). Correctional officers' perceptions of a solution-focused training program: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working with offend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55(6), 863-879.(SSCI期刊)
2.Pan, Jen Der Peter, Chang, Shih Hua Shona, & Chiang, Jye Ru Karen (2008). Effects of a competency-based counseling training program for correctional offic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52(6), 722-734. (SSCI期刊)
3.Pan, Jen Der Peter, Deng, Liang Yu Flora, & Tsai, Shiou Ling (2008). Evaluating the use of reflective counseling group supervision for military counselors in Taiwan.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8(4), 346-355.(SSCI期刊)
4.Pan, Jen Der Peter, Chang, Shih-Hua, & Lin, Chi-Wei (2007). Correctional officers perceptions of the competency-based counseling training program in Taiwan: A preliminary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51(5), 523-540.(SSCI期刊)
5.Pan, Jen Der Peter, Chang, Shih-Hua, & Yu, Yen-Yen (2005). A support group for home-quarantined college students exposed to SARS: Learning from practice. The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30(4), 363-374.
6.Lin, Chi-Wei, Pan, Jen Der Peter, & Wang, Yu-Jen (2004). Leaders experiences and members’ perceptions of therapeutic factors in three types of group interventions by the ASGW Classification System: A comparison.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3),79-109.(TSSCI期刊)
7.Pan, Jen Der Peter, & Lin, Chi Wei (2004). Members perceptions of leader behaviors, group experiences, and therapeutic factors in group counseling. Small Group Research, 35(2), 174-194.(SSCI期刊)
8.Pan, Jen Der (2000). The effectiveness of structured and semistructured Satir model groups on family relationships with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 25(3), 305-318.
9.潘正德(譯)(2000)。J. Greenberg著。壓力管理(第二版)。台北:心理。
10.潘正德、林繼偉、王裕仁(2003)。團體口語行為量表信效度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3,89-116。(TSSCI期刊)
11.潘正德等(譯)(2005)。D. H. Barlow著。心理疾患臨床手冊。台北:心理。
12.潘正德(2007)。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第三版)。台北:心理。
目錄
CHAPTER 1 團體的意義與內涵
第一節 團體的意義
第二節 團體的類型
第三節 團體的特性
第四節 團體的領導功能與技能
CHAPTER 2 團體的形成
第一節 個人行為的了解
第二節 個人加入團體的原因
第三節 成員相互吸引的因素
第四節 團體形成的理論模式
CHAPTER 3 團體的發展過程
第一節 Trotzer的理論模式
第二節 Petrie的理論模式
第三節 Bennis的理論模式
第四節 Glueck的理論模式
第五節 Bass的理論模式
第六節 Mann的理論模式
第七節 Thelen、Dickerman的理論模式
CHAPTER 4 團體的組織結構
第一節 團體組合
第二節 團體規範
第三節 角色
第四節 地位
第五節 凝聚力
第六節 領導者
第七節 團體大小
第八節 性別
第九節 年齡
CHAPTER 5 團體動力的意義、內涵與源起
第一節 團體動力的意義
第二節 團體動力的歷史觀點
第三節 團體動力在近代的發展
第四節 國內團體工作的發展
CHAPTER 6 團體內行為與團體間行為
第一節 團體與個體行為的關係
第二節 團體行為的分析方法
第三節 團體內行為的分析
第四節 團體間行為的分析
第五節 團體內的人際吸引理論
CHAPTER 7 領導的意義與內涵
第一節 領導與權力的意義
第二節 權力與領導的關係
第三節 領導的理論類型
第四節 有效的領導原則
CHAPTER 8 溝通與團體決策
第一節 溝通的意義與功能
第二節 溝通的過程
第三節 溝通的模式
第四節 溝通的障礙
第五節 有效溝通的原則與策略
第六節 決策的意義與過程
第七節 團體決策與個體決策的比較
第八節 團體決策的技術
CHAPTER 9 衝突的意義與內涵
第一節 衝突的定義與本質
第二節 衝突觀念的演變
第三節 衝突的作用
第四節 衝突的因素與類型
第五節 衝突的過程與處置
CHAPTER 10 團體動力的研究
第一節 研究的基本觀念
第二節 團體動力的研究類別
第三節 當代的團體行為研究
第四節 多向度的團體研究架構
CHAPTER 11 團體動力的實際應用
第一節 團體動力的應用範疇
第二節 領導力和成員的訓練
第三節 組織發展
第四節 團體諮商與輔導
CHAPTER 12 當代的團體諮商理論
第一節 認知行為團體
第二節 阿德勒諮商團體
第三節 焦點解決諮商團體
第四節 敘事諮商團體
CHAPTER 13 團體工作的專業倫理
第一節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諮商專業倫理守則
第二節 團體輔導專業倫理
第三節 美國團體諮商員的專業標準
CHAPTER 14 團體動力發展的結果
第一節 理論發展的迷思與正解
第二節 代表性的研究理論
參考文獻
索引
三版序
時序進入建國一百年,能為本書再版寫序是一件賞心樂事。
這些年來,團體動力學的發展與應用,正如前版所言:「由於社會大眾的重視,以及團體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團體動力已被廣泛的運用到教育、輔導、心理治療、企業等領域的團體輔導、治療與人力資源訓練上。」不僅在青少年營會、基督教敬拜讚美、潛能開發、工商界人士在職訓練、社會團體工作方案、班級教學等活動與策略中,均可看見團體動力的理論與技術被實踐並發揚光大。此一現象,促使作者激起一份責任感,為提供一本理論與實務結合,新舊理論融合並陳,兼具教學與活動參考功能的團體動力學之工具書盡一份心力。本書的再版,即是在這樣的理念中醞釀而出。
作者對團體動力情有獨鍾,多年來始終如一,不論在實務工作或學術研究上,均把團體動力視為第一優先要務。因此,在學術研究發表的期刊論文、著書立論,及國際學術團體研討會的參與過程,對團體理論的最新發展有較多接觸,感受極為深刻。此外,在國內團體工作的學術同儕團體中,亦有較多互動、觀摩與激盪,作者受益匪淺。他們是:政治大學修慧蘭教授、新竹教育大學王文秀教授、暨南大學蕭文教授、東華大學林美珠教授、亞洲大學吳秀碧教授、台灣師大陳秉華教授和許維素教授、陽明大學張傳玲教授、馬偕醫學院林一真教授、雲林科技大學陳斐娟教授、高雄師大廖鳳池教授等。有感於團體理論的需求極為殷切,加上作者對理論發展的掌握,本書再版有幾項調整:為因應國情文化差異,第七章領導的意義與內涵的第三節領導的理論類型中增加「五、家長式領導理論」;第十二章調整為當代的團體諮商理論,其中增加「認知行為團體」、「阿德勒諮商團體」、「焦點解決諮商團體」、「敘事諮商團體」四個熱門的團體理論;此外,所有文句艱澀、不順暢、錯別字均經修正並改寫。
新版修訂完成,要感謝好多人的相助,首先要感謝中原大學的研究團隊,他們是學生輔導中心的鄧良玉主任、蔡秀玲老師、張世華老師、江捷如老師、袁聖琇心理師、王裕仁心理師的團隊合作。由於他們的鼎力相助,我們國科會的研究計畫、國內外團體研究期刊論文的發表才得以持續,他們是最棒的團隊,使我們不僅貼近團體成員,更與主流理論之發展同步。此外,要感謝通識中心的李宜涯主任及老師同仁,由於他們的體諒與協助,使我們在課程安排、設計、教學與研究,得以兼顧並達到教與學相長。感念的心意要延伸至Ohio大學的高等教育與諮商學系團體理論的授課教授Bhat, S. Christine。由於她的好意,我才得以在教授休假年前往Ohio大學進行學術參訪與研究,並在她的課堂中分享台灣的團體研究與趨勢。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的鼓勵與支持,長達一年的修訂過程才得以走完。最要特別感謝的是袁聖琇心理師與心研所蕭斐珊同學,由於她們的細心蒐集文獻資料,並仔細審閱本書,完成本版修訂的大部分工作,其功至偉,特此申謝。
誠如阿德勒學派的名言:「人自出生就在團體中,大部分第一個團體經驗是從家庭中來的,再從家庭進入到同儕團體。」感謝我的家人,他們是最佳的團體成員,我們相互激盪、催化、反思,並在愛中成長。
近年來,筆者已逐漸遠離行政工作,但因教學工作之外,仍參與服務學習並執行國科會研究計劃,此外,亦自勉於學術期刊著作的發表,忙碌自是難免,再加上才學疏淺,致使本書之修訂,掛一漏萬或失誤之處極多,尚祈海涵賜教。
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
潘正德 謹識
全人村院長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