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民寧著
開數:18
頁數:488
ISBN:9789861916422
重量:800
出版日期:2015/02/06
...網 路 書 店...
📌三民書局:https://is.gd/PN38dU
📌師大書苑:https://is.gd/gJl8FH
📌誠品網路書店:https://is.gd/1aIZ54
書籍介紹
21世紀初,正向心理學興起。心理學的研究趨勢,正式從原先強調人類的病態行為研究,派典轉移到研究人類原本即具有的健康、優勢長處、正向行為和成就表現等問題。素有「正向心理學之父」尊稱的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教授,也在其新近著作中宣稱正向心理學應該是一門研究幸福感(well-being)而不只是快樂(happiness)的科學。因此,本書即是透過引經據典,延伸闡述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報告與心得,並提出筆者對「幸福感」研究的新主張──「幸福金字塔模型」理論,作為本書的學術理論基礎,同時據以說明造成不幸福的來源、如何獲得幸福的方法,以及追求永續幸福的應有作為。期許每位讀者都能經由閱讀本書及實際演練每章的練習作業,獲得一個圓滿的幸福人生。
作者簡介
余民寧
學 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碩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哲學博士(主修心理計量學)
現 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特聘教授
著 作:《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三民,1995)
《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商鼎,1997)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新北:心理,1997)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新北:心理,2002)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增訂二版)(臺北:三民,2005)
《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高等教育,2006)
《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新北:心理,2009)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新北:心理,2011)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增訂三版)(臺北:三民,2012)
《縱貫性資料分析:LGM的應用》(新北:心理,2013)
相關學術論文數十篇
個人網頁:http://www3.nccu.edu.tw/nyu/
目 錄
第 1 章 生活事件的挑戰
練習作業:測量你的情緒溫度
第 2 章 正視情緒的力量
練習作業:測量你的憂鬱情緒
理論篇——幸福的理論
第 3 章 客觀的幸福——生理幸福感
練習作業:尋找你的快樂活動
第 4 章 主觀的幸福——情緒、心理、社會幸福感
練習作業:測量你的主觀幸福感
第 5 章 完整的心理健康狀態
練習作業:找出你的心理健康類型
第 6 章 超越的幸福——靈性幸福感
練習作業:測量你的靈性幸福感
實踐篇——增進幸福的基本方法
第 7 章 認識自己——瞭解長處與美德
練習作業:發現你的強項長處
第 8 章 傾聽天命的召喚——讓天賦自由,找到幸福的工作
練習作業:發現你的天命所在
第 9 章 和諧的兩性關係——愛情與婚姻
練習作業:培養你的反應式溝通能力
第10章 壓力調適——抗壓減憂之道
練習作業:找到你的減壓策略
第11章 平衡工作與休閒
練習作業:平衡你的工作與休閒
實踐篇 永續幸福的追尋
第12章 利他善行
練習作業:培植你的福份
第13章 感恩祈禱
練習作業:培養你的感恩心
第14章 寬恕慈悲
練習作業:培養你的慈悲心
第15章 樂觀希望
練習作業:培養你的樂觀解釋風格
第16章 體驗忘我
練習作業:發現你的忘我體驗
第17章 正念冥想
練習作業:練習你的正念冥想
第18章 靈性成長
練習作業:找出你的靈性成長議題
第19章 成功老化
練習作業:準備你的成功老化
從幽谷邁向巔峰
第20章 真實的幸福——有意義的人生
練習作業:設定你的幸福人生
自序
我之所以寫這一本書的起源,乃源自於我被所服務的學校「國立政治大學」聘為「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的附帶契約:「必須開立一門給大學部學生選修的通識課程」。素來,我認為「通識課程」不是「專業」,不應該列為大學的必修課程之一,而是應該列為終身學習課程裡,甚至在大學畢業後再去接觸,都不會嫌太晚。在大學短短有限的四年學習期間裡,應該集中心力於本科系專業的、核心的與重要的相關課程學習即可,投注夠多的學習時數於自己的專業上,這才足以稱做「上大學」。但很顯然的,我的想法已經不符時代的做法,現在的大學普遍規定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必須選修人文、社會及自然三種領域的通識課程各若干學分。木已成舟,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好吧!開就開嘛!但是要開什麼通識課程呢?光是去想這個問題、規劃課程綱要及備課所花的時間,就比我寫這一本書的時間還要長。左思右想,還是遲遲無法決定要開什麼課程才好?於是,我就把這個問題帶在心上,有空就思考一下,連睡覺時,也都請求守護天使在睡夢中給我一點「靈光提示」。就在這個時候,我聯想到從96學年度起,即轉向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從「幸福感」(well-being)議題研究起 因為我觀察到一些現象:科技愈進步,並沒有使人減少工作,反而工作量變大,壓力變重;錢是愈賺愈多(尤其是所謂的科技新貴),但卻是犧牲健康、與家人相處,甚至交友機會所換來的;就連躋身國內所謂頂尖大學的國立大學(包括政大在內),我仍看不到大學教師因為感受到學術榮耀而啟發出更多潛力、增加更多工作滿足感,或是從工作中感覺更快樂或更幸福。反倒是,大家被迫拼了命在發表「i」級的論文,死了幾名優秀的大學教師是事實,到處是工作壓力大、負荷重、感覺快喘不過氣來的抱怨聲,此起彼落!
整體而言,國民感受到的快樂指數或幸福指數是多少,我覺得它攸關「生命存在的品質、意義、與價值」等人生的核心問題之辯論;假如,臺灣賺得全世界的錢,卻賠上了生命、犧牲了全民的生活品質,或是獲得一項「血汗工廠」的罵名,這樣的虛名成就、虛榮頭銜與榮耀,值得追求嗎?我覺得這議題頗值得研究。
於是,我選擇從探討「幸福感」著手!決定把這幾年來的研究成果、閱讀心得與靈修的體會,結合起來,開授一門「幸福心理學」2學分的通識課程,作為「特聘教授」附帶契約的交代。本課程的目的,係基於21世紀正向心理學中有關「幸福感」的學術研究成果與心得,將創造幸福人生的理念和學生個人生涯發展結合,希望學生在修完本課程後,能夠達成下列目標:(1)瞭解幸福感的研究,習得其相關知識;(2)診斷及評估自己當前的幸福感狀態;(3)體驗與習得擁有幸福的感覺與能力;(4)規劃構想自己未來的幸福人生藍圖。本課程於99學年度第一學期開課,第一次開課,即有1180名學生透過網路選修登記要選這一門課,真的著實讓我受寵若驚。我想,連大學生也意識到追求「幸福」的重要性,這是一件極為可喜的事,至少,這一代學生的未來,不會再像過去祖先一般,在忙、盲、茫之中,度過自覺不幸福的一生。
本書係根據我課堂上的講綱重新撰寫而成,以配合大學一個學期18週的課堂需求。因此,本書共分成20章,原則上,每週一章、一個講題,連貫成為一本有理論系統的專題著作。本書除了可以作為一本大學通識課程的教科書使用之外,我也希望能作為一本自助性的勵志書籍,讓一般社會大眾當作休閒讀物,在家輕鬆閱讀與參考使用。
我十分同意哈佛大學教授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的一項見解,他認為「幸福感(Happiness,『快樂』,西方人將『快樂』與『幸福』視為同義詞,但我認為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層次上的差異:『快樂』比較是屬於生理、情緒面的主觀感受,而『幸福』比較是屬於心理、社會、靈性面的主觀感受!這兩者合併,即是我所提『主觀幸福感』的理論核心!)應該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個『至高財富』上就盈餘了!」換句話說,當我們需要蓋棺論定一個人的一生時,若其終身的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總和大於(或多於)負向情緒(negative emotion)總和的話,他過的這一生就算是「幸福」的;反之,若其終身的正向情緒總和小於(或少於)負向情緒總和的話,則他過的這一生便算是「不幸福」的!
人的一生,到底是否過得幸福,真的需要等到蓋棺時才能論定之!不過,從日常的生活經驗與體驗中,多多少少也能推論得知其可能性有多少。如果以一個星期、一個月或一整年為單位來進行估計的話,平均而言,個人處於正向情緒總和及處於負向情緒總和的時刻各有多少,即可粗略推估得知其一生的幸福程度。除非個人能夠覺知自己目前的處境是不幸福的,進而決心選擇幸福,企圖過著幸福的日子,不然終其一生,還是有可能鬱鬱寡歡地度過一生!
從演化的觀點來看,人類的祖先因為及早習得負向情緒(諸如:恐懼、害怕、焦慮、擔心、猜疑等),才得以有機會將如何生存與適應環境的基因傳遞給下一代,並延續至今。因此說,過去一百多年來研究人類行為的一門學問 「心理學」(psychology),都將重點放在強調與研究人類的病態、適應不良、及嫌惡行為的研究、矯正與防制上,也就不足為奇了!19、20世紀的心理學大師及其學說〔例如:佛洛依德(S. Frued)的心理分析學派與史金納(B. F. Skinner)的行為學派等主張〕,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證。然而,這種習得負向情緒才能生存與適應環境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了!身為現代子孫的我們,還有必要保留祖先的這種遺傳基因嗎?是否該予以修正的時刻到了?這正是本書要去探索與研究的地方。而透過對此問題的瞭解與理解,我們將可獲得更多的生存選擇權:我們可以選擇過著幸福的日子一輩子!當然,也可以選擇過著不幸福的日子一輩子!它完全隨你便(It is really up to you.)!
隨著第二個千禧年的到來,世紀的研究典範發生轉移。美國賓州大學心理系教授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於擔任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理事長任內,隨即宣布21世紀是推動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1的新紀元。他認為過去20世紀的心理學及教育學,太過於把焦點放在人類的病態行為研究上,因而嚴重忽略人類原本即具有的健康、優勢長處、與正向的行為表現和成就上,因此,21世紀該是到了正向心理學逐步發揚光大的時代。我們應該把目光焦點逐漸轉移回來,著重在人類的天賦潛能與優勢長處的研究上,再透過積極正面的引導或介入方案的採行,以重拾心理學的研究本意與對教育的涵義!
我希望透過引經據典,延伸詮釋正向心理學多年來的研究報告與心得,再加上個人的閱讀心得與生活體驗,以提出我對「幸福感」的研究主張 「幸福金字塔模型」理論學說,作為貫串整本書的核心骨幹。凡有闡述不足之處,本書各章還提供一系列延伸閱讀書籍,供讀者自行延伸探索,充分擴張自己對幸福的瞭解與掌握。
本書以學術理論為基礎,加以延伸闡述造成不幸福的來源、如何獲得幸福的方法、及追求永續幸福感為目標,以作為本書的章節架構。敬請讀者平心靜氣,泡杯好茶或咖啡,選個舒服的座椅及角度坐好,徐徐翻開本書,讓我為你/妳導讀、開講,並開始品嚐「幸福」這一道佳餚!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我要特別感謝心理出版社的林總編輯敬堯先生,以及出版社內所有負責行銷、編輯、排版與校稿的同仁,若沒有他們的細心協助,本書將無法與讀者見面。同時,我也要感謝內人 沈恂如,若沒有她的寶貴意見與精神鼓勵,我就沒有動力讓本書問世。
最後,我也要感謝未來讀者們的批評與指正,你們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將使本書對「幸福的理論」建構得更完整!謝謝你們大家!
余民寧 謹識
2014.8.23於政大井塘樓研究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