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瑛如、陳惠珠
開數:菊8K
頁數:56
重量:180
出版日期:2016/07/19
書籍介紹
美人魚失去了聲音,當她遇到困難時,哭是她唯一的溝通方式。美人魚在學校裡會發生什麼事呢?她還可以用哪些方法與人溝通呢?
作者介紹
孟瑛如
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希望「融合之愛系列」繪本能讓大家看見孩子的特殊學習需求,讓孩子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陳惠珠
桃園市楊光國民中小學特教組長。熱愛特殊教育教學工作,期待透過《美人魚上學趣》繪本分享自己的教學,並幫助更多人了解因口語表達困難所造成的適應障礙。
目錄
思做達手冊架構表
融合教育思做達
普通班教師篇
編號:T-1了解學生
編號:T-2親師合作
編號:T-3特教加油站
編號:T-4諮詢專線
編號:T-5語言障礙教學小秘訣
編號:T-6如何幫助語言障礙學生
編號:T-7教學實務分享
編號:T-8與電影共舞
編號:T-9行為觀察紀錄
編號:T-10獎勵卡
編號:T-11追蹤輔導
家長篇
編號:P-1我的寶貝
編號:P-2致教師的一封信
編號:P-3致同學的一封信
編號:P-4家長闖關
學生篇
編號:S-1自我介紹
編號:S-2認識自己
編號:S-3幸福園地
編號:S-4幸福臉譜
編號:S-5幫幫我
編號:S-6我有話要說
編號:S-7舉一反三
編號:S-8助人快樂
編號:S-9體驗活動
編號:S-10名人故事
編號:S-11獨一無二
編號:S-12我會做到
編號:S-13愛的宣言
編號:S-14讀書樂
編號:S-15運動樂
編號:S-16吹吹樂
編號:S-17唱歌樂
編號:S-18畫畫樂
編輯緣由
在特殊教育教學的旅程中,筆者(陳惠珠)遇過各類型的特殊兒童,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要上小一,但尚無口語能力造成她適應障礙的小女孩,她都是用哭鬧來表達她的情緒。
猶記第一次見到她時,筆者在諮商室為她進行相關入學鑑定測驗,不知為什麼她開始哭鬧,在外等待的媽媽趕緊衝進諮商室想要幫忙,但我們告知媽媽在外等候即可,老師們會處理。我們想盡各種方法安撫她的情緒,她始終不停的哭鬧,但會將我們給她的拼圖(八至十片)很快的完成。後來陸續換了不同的拼圖給她都能很快拼完,不過哭鬧仍未停止,直到我們從櫃子拿出「青蛙變王子」的布偶讓她玩,她才止住持續約15分鐘的哭鬧。
小女孩因為無口語能力,所以在智力及相關評量上的能力容易被低估,媽媽也堅持要求孩子需安置於普通班接受資源班服務,經評估以「最少限制」的理念,這個小女孩成為筆者資源班的學生,展開了一段師生之緣。小女孩在普通班幾乎天天哭鬧,讓導師相當頭痛,經過校內的個案會議後,筆者請班導師給她及班上孩子一年的時間 ,等一年後再評估是否要轉安置。
在這一年中,我們搜尋語言障礙的相關資料,也以同理心去思考,如果一個人「有口難言」,會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所以我們想了又想,嘗試可以替代口語溝通的方法,從圖卡溝通到字卡溝通等過程,發現最適合的方式是字卡溝通,所以為小女孩設計了「我的溝通小書」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有了溝通的管道,再加上語言治療介入後,我們觀察她哭鬧的次數漸漸減少,到最後幾乎不再用哭鬧來表達。藉此,我們希望將自己的教學經驗,透過《美人魚上學趣》這本繪本,讓更多人了解「有口難言之苦」及接受多元溝通方式的必要性。也希望老師及家長們能藉由這本手冊的協助,在第一時間真正動手做,欣賞杜威所謂「從做中學」,故而將繪本《美人魚上學趣》之教師、家長及學生手冊取名為「思做達手冊」,希望大家一起由做中學,探索無盡的教學與學習樂趣。
思做達手冊使用說明
老師可在學校的閱讀課或綜合活動課讓班上同學共讀《美人魚上學趣》這本繪本,家長則可利用親子共讀活動來引導孩子讀此繪本。此繪本的主角美人魚無法說話,所以都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還好由於長頸鹿老師及同學的了解、同理、包容、接納,才能找到除了說話之外其他不同的溝通方式。
為了落實融合教育的成效,除了透過繪本,另設計本手冊,依不同對象的使用需求,設計引導單,其對象可分為:普通班老師、家長,以及學生。希望透過思做達手冊,能讓更多人能認識因口語表達困難造成的適應障礙,並知道如何與他們相處。
引導單的使用對象/目標
1. 普通班教師:老師可利用相關表單初步蒐集學生資料,並透過親師活動、體驗活動及教室觀察等,找出最適宜的教學策略。
2. 家長:教育要成功,親師合作是相當重要的,學校老師可透過家長提供的資訊,認識孩子的特殊需求,為孩子提供適合的輔導方法,同時也能提供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及新同學的方法。
3. 學生:希望孩子能更加認識自己、能以文字或口述方式進行自我介紹,說明自己的特質,得到同儕的認同與包容。無口語能力的孩子遭遇問題時常哭鬧,教導孩子能以較合宜的方式來表達。在同儕的部分,透過宣導方式認識班上特殊需求的同學,經認識及體驗活動方式,讓同儕練習換個角度看待班上有特殊需求的同學,進而知道如何與其相處。
另外,亦針對特教行政、特教/輔導老師提供相關工作提醒單,希望透過本手冊幫助融合教育的推行更順利、更成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