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行、鄭玉英著
重量:340
ISBN:9786267787038
出版日期:2025/9/3
書籍介紹
當我們初次進入家庭時,正是來到世上的第一天;而當我們開始認識這個家庭時,可能只是稚齡孩童。那時,徒有孩子的眼光和理解,卻在其中學習了藉以度過今生的生活習慣、溝通型態、價值觀,以及應付壓力的方法。
「家庭重塑」是長大之後,用成人的眼光和理解,重新咀嚼過去在家庭中的學習,進而對今日的自己產生新的領悟,不但能對家庭帶來深刻的理解,對父母和父母的父母也會有更深刻的感謝和寬諒。
本書作者王行與鄭玉英共同合作家庭重塑工作達十年之久,在陪伴許多人從事自我探索與成長的過程中,發現家庭重塑突顯出海峽兩岸獨特的環境背景與時代動盪,對家庭與個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王行離開八年之後,鄭玉英在本書第四版加入了內在家庭系統(IFS)的概念與作法,與家庭重塑互做對照、相映成趣,而形成內外兼修的系統取向心理治療。
作者簡介
王行
輔仁大學心理學博士
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輔導學碩士
擅長家庭重塑、心理演劇
曾任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著有《心靈舞台:心理劇的本土經驗》(合著)、《親職暴力處遇:介入與省思》(合著)、
《暴力與非自願性案主的輔導》、《修身與齊家:以儒家心學為助人知識的家族治療》等
鄭玉英
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博士
擅長家庭重塑、婚姻輔導、創傷療癒
曾創辦返璞歸真心理工作室
目前為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
著有《走過痛苦》、《心靈舞台:心理劇的本土經驗》(合著)等
譯有《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家庭祕密:重返家園的新契機》、
《伴侶療傷:從傷之舞到關係重建之舞》、《為孩子的獨特喝采:陪伴孩子走出自己的路》
(以上皆合譯)等
目次
第一部分 心理困擾與改變歷程
1. 行為的脈絡與改變的抗拒
行為與脈絡
改變與抗拒
2. 壓力因應模式與轉化式改變
第二序改變
改變的相關要件
轉化式的改變
利弊兼具
人際溝通的三個項目
跟不同典型的溝通者來往
更多元的壓力因應反思
第二部分 系統思維
什麼是系統?
3. 家庭是一個系統
兩人互動
三人互動
核心家庭是一個情緒單位
代間傳承些什麼?
家庭會傷人
家庭結構
家庭動力與家庭舞蹈
4. 人也是一個系統
系統思維下的人觀
自我的特質
小我的分類
以系統思維認識人的內在動力
都是系統惹的禍
忠誠的察覺內外皆有
從自我到真我的靈性
第三部分 系統思維中的心理治療
5. 家庭重塑
家庭重塑是什麼?
家庭重塑的方法
家庭經驗的資料蒐集
一場大團體中的心理治療:重塑之旅
進入歷史的洪流
回到童年的家
家庭重塑的理念及原則
6. 內在家庭系統(IFS)
IFS的心理工作
7. 家庭重塑與IFS的異同
家庭重塑與IFS相似之處
家庭重塑與IFS的差異
8. 內外兼修的系統工作
內外兼修心理工作的進行
系統工作能不能自助進行?
第四部分 實務工作者的溯與塑
9. 再塑「家庭重塑」
家庭重塑在台灣
重塑台灣的家庭
從傳統的黏結到現代的分化
從隱忍文化到一致性的學習
10. 虛擬「台灣家庭重塑」
父親的鄉愁
走出貧窮
永遠的母親
在台灣歷史中做「家庭重塑」
11. 實務工作者的反思
消退的智慧:還是要從「脈絡」談起
心理治療專家的胡同
跨文化與多元文化
普同性與多元性
治療觀與審美觀
結語 從薩依德對心理治療的反思
心理專家的毛病:斷章取義症候群
心理治療的中古價值
第四版結語
跋
第四版序
收到心理出版社邀請我為王行修訂本書,預備出第四版,我的腦海中出現許多與王行合作的場景;憶起他的音容言談;想起在中國心理治療學會頒給他終身成就獎的典禮中,我曾以十二分鐘的時間述說他的專業成就,還有在他臨終床邊,邀他與我合寫《午夜冥思》一書序文時,他的慨然點頭。眼見鏡中鬢邊白髮,我不敢仔細翻查年限,只知輕舟已過萬重山。於是,我給出版社回答了四個字:「義不容辭。」
對第三版的封面,我感覺依依不捨。在那封面的幾禎照片中,彷彿看到年輕時與同伴渡海來台的王媽媽、傳說中的王奶奶、王行他們弟兄倆的英挺面貌,還有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小魚。王行的家族繼續在傳承,就像你我的家一樣。這本書一定要有一個第四版,才能夠讓第三版中已經蘊藏潛在、卻來不及充分表達的部分浮現。
前三版是以家庭重塑為主幹,回顧原生家庭的人際互動,在環境脈絡中鑑往知來。第四版增添了往內整合的內在家庭系統(internal family system [IFS]),兩者相映成趣,形成內外兼修的系統取向心理治療。
懷著共同的系統思維,人際取向的家庭重塑與人內取向的IFS結合,形成一套天衣無縫的工作模式,稱之為「內外兼修」是十分貼切的。我在編織過程中非常快樂滿足。
然而,當我整理到王行跟我合作家庭重塑的團體工作時,重溫了我們共創的團體特色;那些我幾乎已經忘掉了的細節安排, 在我的記憶和心情翻攪中,歌劇《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裡面「空桌空椅」(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這首歌的旋律開始在耳邊回響:我的朋友,我的朋友,何以我還活著,你卻逝去?只留角落空桌椅,那曾是我們高談革命的地方,我的朋友, 我的朋友,何以你不再歌唱⋯⋯
王行小我十歲,是我專業工作的良師益友。我們同行十二年左右,跟他一起工作的感覺就是合拍、互補、充滿共同創作的靈感。在返璞歸真心理工作室期間,除了無數場次的家庭重塑工作坊和心理劇團體,我們還共同創作了「系統取向個別諮商」的架構和步驟技巧,並且多次開辦訓練課程。那些年,我們也大膽進行心理劇團體的專業訓練,南征北討,教學相長。
在五天四夜的家庭重塑工作坊結束前的最後一個下午,要用什麼活動收場結尾呢?最先我們採納薩提爾模式,結束在一致溝通,也曾結束在規則轉化;但最後,王行發明了一套打撲克牌遊戲:在影響輪中發現許多面貌小我,再製作成一副手中的撲克牌,並設計特別打法。藉以察覺和表達自己對那些透過原生家庭形成的部分小我之運用和珍惜。那個時候IFS在台灣尚不盛行,然而我們曾經參與期間的華明心理輔導中心(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前身)推出的自我整合團體,所持羅貝托‧ 阿薩吉歐力(Roberto Assagioli, 1888-1974)的綜合心理學(psychosynthesis)早已經具有IFS 的雛形。我說兩者之間內外兼修、無縫接軌,絕不誇張。
記得王行曾經跟我說,他第一篇文章在學刊上發表時,他小心翼翼放到王伯伯的案頭,同時側目等待,看父親何時翻閱、會有怎樣表情。
今日,在我給出版社交稿之際,我想像著已經進入永生的王行,看到我對他的書所作的小小修改和大幅增添,會有怎麼樣的反應?我彷彿看到他點頭微笑著說:「好。」
鄭玉英
寫於2025年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