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欣欣著
開數:25
頁數:272
ISBN:9577029515
重量:375
出版日期:2006/09/25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X5Nnge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58ZnQn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gQp5bQ
書籍介紹
護理照顧的倫理實踐是透過身體照顧實踐對他人的尊重與關愛,這種實踐力的展現需要屬己的知識與倫理的知識。屬己的知識用於認識自己的專業角色,倫理的知識發生於每個互動現場的反思實踐。本書介紹護理倫理實踐的知識包括上述兩種,首先認識護理倫理學的發展,指出發展倫理實踐的方法,認識健康與疾病的文化觀;接著探究照顧關係中的互為主體性,照顧情境中的專業自我;最後分析實際照顧活動的倫理議題,包括對性加害者的照顧、產前遺傳諮詢、癌症診斷告知、不施予心肺復甦術、教學現場的互動。
作者簡介
蔣欣欣
現任陽明大學護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畢業,曾赴美國加州大學護理學院進修家庭護理學,專長為「護理倫理」、「團體心理治療」、「護理教育」和「質性研究」,有40多篇相關論文於國內外雜誌發表;曾與余玉眉、田聖芳共同編著《質性研究》一書。目前於陽明大學護理學系所主授「護理倫理」、「護病關係」、「精神衛生護理學」及「團體治療」等課程,並擔任台灣生命倫理學會理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及團體心理治療督導。
目錄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護理倫理的發展與實踐
一、護理倫理學的現況概述
二、護理倫理實踐
第二章 由護理實踐建構倫理進路
一、護理實踐的科學意含
二、護理實踐中反省的態度
第三章 健康與疾病的文化觀及現象分析
一、中國文化中的求醫行為
二、生病經驗的文化意義
三、護理實務之分析與應用
四、結論
第二篇 健康照顧的專業關係
第四章 從角色創造探討護理倫理的實踐
一、護理倫理與時空定位
二、照顧關係中的互為主體性
三、護理人員的倫理實踐
四、結論
第五章 護病間的互為主體性
一、護理照顧的本質
二、護病關係中的主體
三、護病關係中互為主體性的發展
四、護病關係的樣態
五、關係的反思與超越
六、結論
第六章 建構照顧情境中的專業自我──自身與他者之間
一、建立倫理與屬己的知識
二、研究方法
三、專業自我的型態
四、影響專業自我形成的因素
五、結論
第三篇 倫理議題
議題一 照顧性加害者的倫理議題
一、照顧性加害者的存在困境與超越
二、護理照顧的存在困境與超越
三、專業自我超越的意義
議題二 產前遺傳檢測之諮詢與倫理議題
一、產前母血篩檢的現況
二、研究方法
三、產前遺傳諮詢的專業考量
四、技術與制度的省思
五、結論
議題三 一位癌症患者對自己診斷的察識歷程
一、癌病診斷的告知
二、個案的察識歷程
三、告知診斷的倫理考量
議題四 探討不施予心肺復甦術的倫理議題
一、不施予心肺復甦術的內容與現況
二、研究方法
三、實施DNR的倫理困境
四、DNR的告知
五、結論
議題五 生命成長的展現──「護理專業問題研討」課程之迴響
一、關懷與教育
二、研究方法
三、成長的歷程
四、教育者的立場
五、結論
代序
余玉眉
當我們拿起鏡子照著自己時,我們常會在鏡中發現連自己也不覺得熟悉的影像。那麼,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會那麼不認識自己呢?Jersild認為認識自己是最困難也是最痛苦的事(註一),因此我們就常逃避著去面對著自己,Jersild又認為因為人們這樣地不能夠接受自己,而致使其個人各方面之生長遭遇到了阻礙(註二)。
這種人們之行為,編者在教學中往往很感無能為力,眼睜睜看著無知的學生走向這種可悲的途徑。記得有一次編者在產科病房和同學們一起實習,那一次我們遇到一位懷著無腦症之胎兒而住院生產之高齡初產婦,編者有目的地將這位孕婦分派給一位同學,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與觀察,編者發現這一位學生好像一直逃避著這一位孕婦,往往置孕婦之需要與問題於不顧,結果,護生與病人之間的關係進行的很不理想。當關係之惡劣達最明顯化的一天,這一位同學因公必須早退幾小時,離開實習單位時,除了向編者道聲禮節上之「再見」外,還附加了一句編者意料不及的話:「……真可惜我必須早走,我覺得在病房蠻好的嘛!」聽完這一句話編者實在感到非常地難過,難道這位同學不知道自己一直以來做了什麼嗎?事後,在一次個別談話中,當編者將那幾天所看到的,以及所感覺到的種種,一五一十地說給這位同學聽時,這位同學最初還顯得很疑惑,不過最後她流著眼淚說出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的理由。她的理由是:以前曾有一段時期突然地在教員面前表現的很不理想,因此,對自己開始慢慢地失去自信心,最後乾脆採取「應付」的態度,有時,明知道這樣混下去不是辦法,但自己卻無法自拔了。
從這個例子,我們很容易地了解,當這位同學知道自己表現不好時,受不了內心所受的痛苦,所以就開始逃避著去看,逃避著去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而漸漸地把整個自己包在一個很堅固的硬殼裡,唯恐當暴露自己時又受到內心之創傷,就因為她如此地害怕著面對自己,而使她一直無法從學習中得到快樂與滿足感。
那麼,我們這些已畢業而從事護理工作的護士,曾否有足夠的勇氣面對自己?Abdellah曾做過研究,發現當護士真正看自己時,護士所得自己之影像是:護士在一天八小時的工作中,只給每一位病人十八分鐘的時間,而她卻花了絕大多數之時間於一些與病人毫無關係之護理活動上(註三)。如此的話,我們能不能從護理工作中得到快樂與滿足?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麼為什麼呢?是不是我們從未想過自己的表現竟會是如此?我們到底做了什麼?我們為什麼這樣做?……或許可以說我們在工作中從來不曾面對過自己吧!試問你有沒有想過,剛剛我因拉床單時太過用力,而使病人的傷口感到很疼痛?你有沒有想過我因站得太久,有些累而對病人的問話顯得很不耐煩?你有沒有想過我的存在到底對病人的康復有什麼貢獻?這些問題是很值得想的,最初幾次當我們對自己問了這些問題後,我們對自己的失望慢慢地增大,因為,當我們把自己所做的事前前後後想過一遍後,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做的很好,甚至會懷恨自己為什麼會如此做,這個時候我們會覺得痛苦與不安的,如果我們能夠不畏懼自己內心會受到傷害,而能夠有恆地面對自己的話,我們會因為慢慢在工作中了解自己為什麼這麼做,清楚怎麼做會比較好,而漸漸地在工作中得到很大的自信心、很大的快樂與滿足感,因此,不要把自己關起來,應該讓自己廣泛地與病人的問題、病人的需要接觸,所得到的益處將會使我們受用不盡的。何樂而不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