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 F. Andrews、I. W. Leigh、M. T. Weiner著;陳小娟、邢敏華譯
開數:18
頁數:400
ISBN:9789861910666
重量:590
出版日期:2007/10/29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QWEK85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aadKpQ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lZy6nj
書籍介紹
本書的三位原作者(兩位聾人與一位健聽者)透過多年的研究與自身的經驗,寫下了他們對聾(失聰、聽損、重聽)的了解。國內未曾有任何一本書如此深入探討聾人在心理、社會與教育方面的議題,相信這本書會提供讀者對聽損族群有更廣闊的視野。
閱讀本書,焦慮的父母會因為從書中得到的正確訊息而減少不安。在失聰被診斷確定後,生活仍是完整的,但是父母和其他人,需要時間去了解這個事實。
閱讀本書,教師得以更進一步思索,究竟自己是基於何種哲學思維而採取某種方法教聽力損失學生語言。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其答案最終是決定在成年失聰者本身。教育者必須了解他們在家裡、工作、家庭與朋友之間,如何使用語言。
閱讀本書,社會大眾得以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待聽損族群。近來有越來越多的文獻將失聰視為一種社會文化模式,反映出看待失聰為一種生活的不同情感和觀點。
作者簡介
陳小娟(前言、誌謝、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二章)
學經歷:陳小娟教授1989年得到美國田納西大學的聽力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先任教於台南師範學院(即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系,之後轉任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自2001年起,任教於同校新成立的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她在特殊教育與聽力學領域工作已超過二十年,對於啟聰教育與聽力健康服務十分關切與投入。
現 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所教授
邢敏華(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
學經歷:邢敏華教授1994年得到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特殊教育博士學位,之後她離開任教十年的台北市立啟聰學校,轉任台南師院﹙現名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系所。她在啟聰教育界工作已超過二十年,喜歡用手語和聾人朋友溝通,是七個失聰孩子的乾媽。
現 職: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目錄
第一章 失聰者與心理學的歷史觀點(1950年迄今)
本章目標
心理學與失聰者
上半個世紀
心理學家與教育政策
專業訓練
專業協會
精神病學與心理衛生
聾文化
結論
第二章 聽損族群:一個多樣化的實體
本章目標
失聰者
人口統計
不同觀點的標籤
兩種模式
信念系統
聾人文化:人類學的觀點
價值觀和習俗
聽損族群的成員
聾人文化的傳承
聽損族群
結論
第三章 一切從何處開始?
本章目標
聽力損失的原因
失聰的診斷
結論
附錄:基礎聰力學
第四章 語言、認知與心智
本章目標
早期手勢動作的根源
美國手語和英語結構的比較
語言的途徑
關鍵期
大腦與環境
雙語論、智力與思考
學習如何思考、記憶與學習
將認知能力轉為學業學習
結論
第五章 從溝通到語言到讀寫能力
本章目標
第一次會話
閱讀歷程
社會文化的歷程
結論
第六章 教育觀點
本章目標
安置的議題
身心障礙者教育法案
學校的安置
教育測驗的運用
多文化議題
教師訓練的議題
國際上的啟聰教育
失聰與重聽孩童的權益法案
結論
第七章 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的方法:社會文化的觀點
本章目標
溝通能力
單語的方法
語言的混用
雙語法
結論
第八章 童年時期的心理議題
本章目標
親子關係
依附感
早期療育課程
兒童發展與失聰
兒童心理病理學
虐待孩童及其後果
治療課程
失聰兒童的心理評量
結論
第九章 成年失聰者:心理學觀點
本章目標
正向心理學和正向健康
成年失聰者:心理學觀點
成年失聰者的心理評量
精神病理學
結論
第十章 成年失聰者:社會學觀點
本章目標
聽損族群的社會學觀點
我們要聾人校長學運及其對聽損族群的影響
失聰者組織
健康照顧的問題
職場的世界
法律問題
結論
第十一章 失聰者與聽人在不同情境中的關係
本章目標
「有趣」的態度
觀念看法的影響
身心障礙和失聰的意義
另一個角度
專業人士的態度
壓迫
健康的連結關係
翻譯員的議題
聽損族群的態度
結論
第十二章 邁向未來
心理衛生服務的進展
美國手語
聽損族群的轉變
分子遺傳學和電子耳蝸的進展
教育議題
科技
結論
譯者序
陳小娟
這本書的三位作者從心理、教育與社會這三個面向,提供了他們聰慧與深入的觀察,使我們得以從多種角度更加了解聾人和重聽者。雖然國內不乏聽力損失、啟聰教育與聽覺障礙的文章,但是在一本書中要同時談到如此完整的議題,則是較為欠缺。
三位作者在前言中,提問了很多問題,在第二章到第十一章,他們都逐項做了回答。第十二章則是站在過去與當代的經驗,遠看未來,提出一些前瞻性的觀點。每一章都充滿了作者豐富的觀察與智慧的結晶,值得讀者逐一細讀。
雖然這本書是以美語及美國手語為例所提出的論述,書中沒有提到中文、國語口手語或國語文法手語等,但是,藉著書中的概念,讀者可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將之轉換與類推到中文,尤其是有關語言、閱讀與雙語的章節(第四、五、七章)。
之所以會選了這本書來翻譯,要從華裔泰籍的馬文蘭教授(Dr. Sumalai Maroonroge)說起,她幾乎每年都自付機票費用,在她寶貴的假期內遠從美國來台灣,協助本國聽語科學領域知識與技能傳遞的工作。馬教授與本書作者之一Jean Andrews是美國拉瑪大學的同事,某次在她例行的台灣教課行程中,提起這本書,並且大力推薦,於是才有這本中譯本的誕生。
這本書有兩位譯者,平日工作繁重,只能運用課餘時間翻譯,雖免有疏失,因此中文書裡若是有需要改進之處,請各方不吝指教。譯名的統一、全書語氣的連貫以及譯文與原文有無出入,都要特別感謝李信賢先生,他的生長背景(父母失聰,自己則是健聽者),使他能直接以生命去經歷書中很多的文字,因此,有他的協助,實在是相當的幸運。希望這本書能為所有關心啟聰教育與聾社群的讀者,開啟一扇通往了解、認識與尊重的門扉。
邢敏華
我個人非常榮幸,感謝陳小娟教授邀請我一起翻譯這本有點厚度的教科書。陳教授的口語翻譯和書面翻譯的功力,是啟聰教育界有目共睹的。然而因為有時效的問題,使我感到壓力籠罩,譯稿速度一再拖延,最後總算完成。
我從翻譯過程中,體會到這本書的特色是:作者包含失聰者與聽人,採取同時尊重失聰社群與聽常社群的觀點,兼容聾人文化、手語以及聽語科技和心理衛生等問題,實在非常難得。因此,我相信無論是聽力師和語言治療師,或是使用手語的失聰者,都應該會發現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記得當我們兩位譯者和信賢一起上線MSN討論譯名的統一時,對於書名以及書內幾個名詞的翻譯各持不同觀點,最後決定以「失聰者」來代表廣泛的聽力損失者;希望此舉不會觸怒有些堅持以「聾」為榮,打手語的失聰者。
我個人比較偏向啟聰教育的手語教學研究,而陳教授的專長為聽語科學與啟聰教育,但我們同時都認同雙語模式的理念。希望我們的攜手翻譯,可以影響國內的啟聰教育與聽語界能各自擺脫門戶之見,此外各種倡導某種教學溝通模式的機構與學者和實務者之間,在專業上也能彼此合作。更希望失聰者及其家人、教師、行政人員、專業團隊人員、相關系所的師生和對此領域有興趣的社會大眾,能從本書得到健全的觀點與平衡的啟發。
最後,我發現國內有很多失聰領域的研究實在缺乏,值得大家繼續努力探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期望我們聽人和失聰社群除了各自努力外,也能有更多對話與合作的機會,日後可以出版本土化的相關理論與實務(其實小娟教授和研究生已耕耘出一些成果了)。
值得附帶一提的,是我們要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慨允本書的出版,以及本書執行編輯林怡倩小姐專業、認真又細心的編輯技巧協助,使本書盡量忠於原著所欲傳遞的理念。上帝賜福各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