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鈕文英著
開數:18
頁數:416
ISBN:9789861915319
重量:710
出版日期:2013/03/02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qZZrGD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nZZrYv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288za4
書籍介紹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綻放於尊重和賞識的環境中,
關愛自我和他人,並且以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學習認識這美好的世界。
藉由優質、個別化特殊教育服務的提供,
讓身心障礙者成為有喜樂、價值和希望的人!
身心障礙者從出生至成年的全人生,都需要優質、個別化的特殊教育服務,故而本書名為《邁向優質、個別化的特殊教育服務》。前兩章從歷史脈絡和實徵研究的視框,探討身心障礙者個別化計畫之緣起、發展與現況;第三、四章呈現個別化計畫之意義與功能及法規基礎;接續五章則探究個別化計畫之發展實務,第五章說明各種個別化計畫執行之共同要素,第六至九章則敘述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個別化教育計畫、個別化轉銜計畫和個人未來生活計畫(或個別化服務計畫)的擬訂與評鑑。
本書能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落實個別化計畫,為身心障礙者設計優質、個別化的特殊教育服務之基礎,讓身心障礙者在獲得支持及輔助下,能運用其優勢,使用不同的方式,翱翔於天空,為實現他們的願景而起飛。
作者簡介
鈕文英
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學士
美國堪薩斯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博士
經歷:國中啟智班教師、特殊教育組長
著作:如何發展個別化教育計畫—生態課程的觀點(2000,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2001,心理出版社)
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2003,心理出版社)
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2007,雙葉書廊)
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2008,心理出版社)
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2009,心理出版社)
單一個案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2011,洪葉文化)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2012,雙葉書廊)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量化和質性方法之應用(第二版)(2013,雙葉書廊)
其他期刊和編纂類書籍中的文章約百篇
校閱:智能障礙定義、分類和支持系統—美國智能及發展障礙協會定義指南第十一版(2011,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應用行為分析(2012,學富文化)
目錄
第一章 身心障礙者個別化計畫之緣起與發展
第一節 美國身心障礙者個別化計畫之緣起與發展
第二節 我國身心障礙者個別化計畫之緣起與發展
第二章 身心障礙者個別化計畫之研究實況
第一節 美國身心障礙者個別化計畫之研究實況
第二節 我國身心障礙者個別化計畫之研究實況
第三章 身心障礙者個別化計畫之意義與功能
第一節 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之意義與功能
第二節 個別化教育計畫之意義與功能
第三節 個別化轉銜計畫之意義與功能
第四節 個人未來生活計畫之意義與功能
第四章 身心障礙者個別化計畫之法規依據
第一節 美國身心障礙者個別化計畫之法規依據
第二節 我國身心障礙者個別化計畫之法規依據
第五章 身心障礙者個別化計畫之執行
第一節 個別化計畫之執行過程
第二節 個別化計畫委員會之組織
第三節 個別化計畫之專業團隊運作
第四節 個別化計畫會議之召開
第六章 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之擬訂與評鑑 /陳采緹、鈕文英
第一節 家庭中心模式之理論基礎
第二節 家庭中心模式之意涵
第三節 家庭中心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之發展
第四節 家庭中心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之示例
第五節 家庭中心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實施之檢討
第七章 身心障礙者個別化教育計畫之執行
第一節 學生背景資料、能力現況與特殊教育和相關服務之撰寫
第二節 學年與學期教育目標之撰寫
第三節 適合學生的評量方式之撰寫
第四節 個別化教育計畫之評鑑
第八章 身心障礙者個別化轉銜計畫之執行
第一節 轉銜評量之意涵與實施
第二節 個別化轉銜計畫之內容與執行
第九章 身心障礙者個人未來生活計畫之擬訂與評鑑
第一節 個人未來生活計畫的基礎
第二節 個人未來生活計畫的執行
索引
中英索引
英中索引
序
夢想不只是旅遊的藍圖,而是實際的旅程。
寫作本書的因緣要回溯至1984年,甫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畢業分發至國中任教,卻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投入學校啟智班的創班工作(當時稱為「益智實驗班」)。個別化教育計畫自1979年被引進到國內,我於1986年就開始為啟智班的孩子試擬個別化教育計畫。當時許多的特殊教育教師質疑:為什麼要發展個別化教育計畫?而由於特殊教育並非我原本的專業,加上是杏壇新手,每日總是殫思竭慮構想要教什麼給我的孩子;後來有了個別化教育計畫做引導,彷彿讓我吃下一顆定心丸,知道什麼是家長期待和孩子需要的學習目標。在擬訂個別化教育計畫的過程中,我深刻領悟到,不是我教會這些孩子什麼,而是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學習到與他們站在同樣的高度,品味每一個生命,從其視框看他們隱含的優勢,欣賞他們細微的進步。
在1991年我赴美進修,更深入學習到個別化教育計畫的緣起和發展過程,還探究到我原先未知的概念—轉銜和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我於1996年學成歸國,旋即至大學任教,歷經1997和1998年修正通過的《特殊教育法》和其施行細則。雖然它們奠定了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的法律基礎,但是也加深了許多特殊教育教師的焦慮:如何發展適合的個別化教育計畫?如何將個別化教育計畫與教學結合?我遂於2000年完成一本特殊教育中心的叢書—《如何發展個別化教育計畫—生態課程的觀點》。本書的撰寫有感於以往在擬訂個別化教育計畫時,大多採取「發展性課程」的觀點,強調先備和部分技能的訓練,忽略重要且整體活動的完成,教育目標的擬訂脫離真實情境,故採用「生態課程」的取向發展個別化教育計畫。之後於2003至2005年架設和維護「教師進修網站—個別化教育計畫」,探討個別化教育計畫的擬訂實務。
此後,促使我繼續學習和撰寫本書的動機有三:一是自法規明確規範個別化教育計畫之後,它的擬訂比例確實提升不少;然而,依據相關研究和我的特殊教育評鑑經驗,個別化教育計畫內容的完整性和敘寫的適切性,以及其擬訂、執行與評鑑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因應,例如教育目標的擬訂未以轉銜為焦點等。二是為因應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接軌之融合趨勢,教育部於2008年委託盧台華完成國民、高中與高職教育三個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之編訂,強調設計特殊需求學生課程時,應首先考量普通教育課程,新的課程綱要已於101學年度全面試辦,加上新修訂之《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於2012年11月公布,IEP的內容做了部分修改,許多教師對於如何在考量普通教育課程的前提,又能因應身心障礙學生的特殊需求且符合法規要求,擬訂適宜的個別化教育計畫上有困擾。三是對學齡階段的身心障礙學生,已有個別化教育計畫以確保特殊教育品質;然而,對學齡前和中學後階段的身心障礙者,如何發展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和個人未來生活計畫(或個別化服務計畫)卻少有文獻探討之。我認為,身心障礙者從出生至成年的全人生,都需要優質、個別化的特殊教育服務,至於如何確保特殊教育服務的優質和個別化,則有賴於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個別化教育計畫、個別化轉銜計畫和個人未來生活計畫(或個別化服務計畫)等全人個別化計畫的擬訂。
因此,本書命名為《邁向優質、個別化的特殊教育服務》,第一、二章首先從歷史脈絡和實徵研究的視框,探討身心障礙者個別化計畫之緣起、發展與實況;接著,第三、四章呈現個別化計畫之意義與功能及法規基礎;再來的五個章節則探究個別化計畫之發展實務,第五章先說明各種個別化計畫執行之共同要素,第六至九章則敘述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個別化教育計畫、個別化轉銜計畫和個人未來生活計畫(或個別化服務計畫)的擬訂與評鑑。在編排上,每一章均從「導讀問題」開始,最後「總結」本章的重點;並藉由「示例」呈現個別化計畫的擬訂方式;透過「問題討論」,引導讀者從負例中,更深刻地了解擬訂個別化計畫須注意之處。另外,我在第一次出現的「專業術語」後加註原文,並且提示國內文獻的不同譯法;用「不同字型」呈現文本的重點,並做前後文的「相互對照」。最後,我整理「中英文索引」,以及於光碟「附錄」中,提供擬訂個別化計畫會用到的工具和資源,例如個別化教育計畫的空白表格及評鑑表等。我還製作了教學簡報檔和課程大綱,教授「個別化計畫」相關課程需要者,可以逕向出版社索取。
寫作本書的故事終於走到「最令我感動」的一步—寫序,許多人好奇地問我:「為何有源源不絕的動力持續寫作?」我內心強烈的聲音回應:「寫作是由於對學習的熱情而存在。」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看了《天外奇蹟》(Up)這部電影,它敘說8歲的卡爾答應小女朋友艾利將來會帶她去冒險,懷抱著冒險的夢想,兩人從相識至結婚;結婚後,卡爾為累積冒險的資金汲汲於工作賺錢,直到艾利離開人間,他從未實現對艾利的承諾。寡居的78歲卡爾最後決定放下懊悔的過去,充滿數以萬計的氣球,在8歲小童子軍小羅的協助下,帶著向前邁進的勇氣,為實現夢想而起飛。這一幕讓我熱淚盈眶,我領略到夢想不只是旅遊的藍圖,亦不是等萬事俱備才能追逐的計畫,而是實際的旅程;即使尚未具備逐夢的所有條件,亦能將夢想分解成細微的步驟或是採取替代方案,漸進達成夢想的一小部分。不止於夢想,個別化計畫的實施、寫作亦是如此。個別化計畫不是靜態的書面文件,而是要付諸實施的動態過程資料;亦不是等到身心障礙者具有先備能力,才能在計畫中讓他們學習符合實齡的活動,或者普通教育課程。
同樣地,寫作不是等到資料齊備、時間充足和靈光乍現才能從事的活動;它的最大敵人為期待第一次就要寫完美,或是要等到地利、人和以及文思泉湧等「萬事俱備」時才開始進行,它需要步步為營,逐漸累積。正如這篇序是在帶孩子跟團旅遊的途中,利用六天清晨四點多起床至吃早餐前大約三個小時,每日規律地寫作,直到我生日當天才完成初稿,算是給自己最好的生日禮物。我發現只要我逐字地將想到的寫下時,靈感便會來敲門;而這筆下的每個字,就會像每滴水,終究有串成河流找到大海的一天。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有很多幕後功臣。首先,要感謝我指導的陳采緹博士,她以其博士論文為基礎,協助我撰寫第六章「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的擬訂與評鑑」之初稿,而後我再增修之。其次,感恩我的女兒—任敬葭鼎力繪製序和每章的插畫,在她的現況—認為繪畫只是雕蟲小技,不如課業表現那麼重要下,我希望讓她透過參與肯定自己的優勢,知道插畫的價值—能讓書吸引人閱讀,這是我為她設定的個別化教育目標。而在她多年見證媽媽努力兼顧家庭和學校工作,還能利用零碎時間寫作後的某一天,她分享道:「以前我不知道你為什麼那麼辛苦寫書,現在我才知道原來你享受寫書的過程,就跟我喜歡畫畫一樣,一點都不覺得累。」原來我們之間即使經歷不同,卻悄悄產生了共鳴感。再者,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林汝穎小姐的細心編輯,我在此一併致謝。大學課堂中的學生們,以及研習場合的在職教師們,帶給我的是另一種學習,他們提出各種深具內涵與創意的問題,讓我頻頻思考,並屢有所悟,他們提供我成長的養分,以及撰寫本書的動力和啟示!
我期盼本書能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落實個別化計畫,為身心障礙者設計優質、個別化特殊教育服務的基礎,正如《天外奇蹟》中卡爾的逐夢,讓身心障礙者在獲得支持或輔助下,能運用他們的優勢,使用不同的方式,翱翔於天空,為實現他們的願景而起飛。
踏著眾多前輩的足跡,讓我由衷地感謝他們對我的啟蒙;也希望本書能成為後進者繼續開疆闢土的墊腳石,希冀由於我的「拋磚」,能引領更多「寶玉」。我雖然已盡力撰寫和細心校對,但疏漏在所難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教。這個寫作故事在我有生之年不會停止,未來我還會增修此書,因為我知道仍有許多遺珠,等待我去學習。我也將繼續寫作的旅程,攀越另一座山峰。
鈕文英
2012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