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英熙著
開數:18
頁數:352
ISBN:9789861915265
重量:590
出版日期:2013/06/24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zrr6Vp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ROOy5z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MXX4vv
書籍介紹
自從孩子被診斷出障礙開始,家庭在財力、體力、治療、教育各方面皆倍受挑戰。母親愛的決心就像貝殼一般堅硬,不但要抵擋外在現實環境無情的衝擊,也要忍受內心失落悲傷情緒的折磨。本書以故事形式記載八位學障兒母親於心理支持團體的互動,當母親道出不為人知的憤怒、沮喪與自責時,因彼此聆聽而獲得平靜的力量,更能接納自己和家人,更有力量關愛孩子。作者逐章解說團體設計、技巧、過程、效能以及父母心理,盼能有更多團體形成,讓有需要的家庭都能受惠。
作者簡介
張英熙
現任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1997年畢業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班,2003年通過諮商心理師特考。他長期關心家庭議題,曾以個別諮商及家長支持團體的工作形式陪伴特殊兒童父母成長。另著有《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理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張老師出版社)。作者偕同妻子吳珍兩人經常一起工作,以「愛與引導」為題進行演講、工作坊及訓練,來幫助家長與教師。
夫婦兩人認為孩子是上帝的祝福,婚姻及養育子女的目標就是學習彼此相愛與接納,個人藉此可獲得心理及靈性層次的成長。他們共育有四名子女,並為此感到幸福滿足。
目錄
緒 論 特殊兒童家長的失落與心理支持
第一次團體聚會 堅強的淚水
第二次團體聚會 孩子會恨我嗎?
第三次團體聚會 青春小鳥一去不回頭
第四次團體聚會 不能說的秘密
第五次團體聚會 化作春泥更護花
第六次團體聚會 刺河豚媽媽
第七次團體聚會 將心比心
第八次團體聚會 接納
後記
附錄一:特殊兒童家長的反思題綱
附錄二:團體帶領者的反思題綱
附錄三:進深閱讀推薦書單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以團體支持父母,催化接納
《從失落到接納:特殊兒童家長心理支持團體實務》從團體計畫構思到實際執行,再到文稿潤飾的最後呈現,身為一位相同專業的工作者,我可以真實體會其間的辛苦與不易。英熙是一位兼具諮商專業以及信仰虔誠的基督徒,是這種特質讓他在對人的工作上展現關懷和厚實的深度,也是這種特質讓這本書生動而感人。讓我特別觸動的是,本書不單只是一個團體諮商工作者帶領過程的紀錄、反映其專業上的學養與能力,特殊兒童家長養兒育女的血淚辛酸和搏鬥史更在全書平鋪直敘的字裡行間不斷閃動跳躍於眼前。這是一本在台灣學術領域中少有的、將助人專業落實於服務人群的著作。
支持團體最大的功效就是讓團體成員相互扶持走過人生的低潮。諮商專業的養成除個別諮商,尚包括團體諮商。不過在台灣,支持團體多運行在醫療系統裡,服務的對象為精神疾病患者、乳癌患者、病患的家屬,或是護理工作人員,鮮少運用在社區機構,服務一般的社區民眾。是以為特殊兒童家長所規劃的團體就特別有意義,也可以作為助人專業者服務範圍的考量。此外,支持團體不若個別諮商被多數諮商工作者所採用,當然團體的帶領在招募成員上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面對台灣目前緊繃、充滿壓力的社會,如何有效消除社會民眾面對的諸多困境,提供支持團體是一條可以走的路。因為此類團體讓際遇類似的人,易於在團體中得到情緒上的宣洩與支持,且透過彼此關注的訊息以及經驗交換,習得因應困境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讓參與者產生一種歸屬感,而非單打獨鬥面對人生議題;這本書可以充分看到這方面的成效。
此外,這本書撰寫的章節追隨著團體的進展、動力,讓學習帶團體的新手對此有所領會,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團體運作的構思撰寫出來,該團體雖規劃有初始的結構但卻不被結構所困住,設計有活動,卻不會讓活動僵化了團體的進行,所有的小小活動巧妙地讓團體成員投入,也帶出了團體成員的能量。從書中可以看到團體行雲流水般的運轉,團體成員的坦誠開放和團體凝聚力的展現,在閱讀本書悸動之餘,其實新手領導者可以從中學習到領導者如何針對團體狀況適時地摘要、反映、同理和阻斷,如何隱而未顯的引領成員學會傾聽,化成員習慣探問建議勸告的傾向為由自身經驗出發的分享與回饋,及如何帶出了團體夥伴懂得彼此給予肯定與鼓勵,進而增能。其次,我覺得助人工作者透過這本著作可以更充分地明瞭特殊兒的父母愛恨糾結的深層心理狀態,欲成功地帶領此類的支持團體,父母的哀傷、憤怒、罪惡感、自卑、自責與防衛是團體產生效能必先善加處理的情緒,只有在這些情緒獲得認可、接納、被釋放之後,團體的後期,成員才能敞開、公允地面對自己,合理地面對自己與孩子的議題,這些從這本著作中都可以清晰的掌握。
在台灣有關團體帶領理論的書不少,用一個真實的團體來呈現團體實務及運作者則鳳毛麟角,帶領團體的新手最常閱讀的是Irvin D. Yalom的經典之作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或是閱讀Edward E. Jacobs、Robert L. Masson和Riley L. Harvill的《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一書,來掌握團體的帶領。今天張英熙教授的這本著作更增添了團體領導實務學習上的助力,我熱忱地推薦有興趣學習帶領團體的助人工作者以及擬進入諮商或社工領域正在培養自己團體帶領能力者,閱讀這一本屬於台灣學界的實務著作。
程小蘋
曾任教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現任中台科技大學兒童教育暨事業經營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二
找到愛與堅持的力量
「聽過很多研習講座,但回家面對孩子卻仍使不上力嗎?」知易行難,是很多特殊家長的心聲。也不是不想學著解決問題,但有時候明明聽了很多、讀了很多、請教的人很多,卻仍做不出來,或身陷複雜情境中自顧不暇。原來,人要超越自己、跳脫現況,本就需要一些「力量」。一個不斷學習認識自己和孩子的家長,他在面對問題時的「抗逆力」(resilience,或稱「復原力」)就會愈好。而參加家長支持團體,就是個能增加「力量」的方法。
這本書很特別!坦白說,市面上不乏描述特殊家長心路歷程的書,也不乏諮商團體帶領的指引。但是,甚少有人能把兩者結合在一起,這本書做到了。不只有諮商技術,更有獨特眼光,還能給人「力量」。早在多年前,英熙老師就用獨特的愛和眼光,看見了這群常被學校及社會忽略的「愛奇兒」家長內心深層的需要。
因著個人一點家長參與的研究和經驗,我懷著期待和感恩的心情,迎接這本書的完成。在我接觸愛奇兒家長的經驗中,有許多令我難忘的事。其中,有件事甚為印象深刻。數年前,晴姊(化名),一位過動兒的媽媽,因著一路走來,自己和孩子承受了太多的不被了解和不被接納,而得了嚴重憂鬱症。她苦撐到孩子長大當完兵、找到第一份工作後,選擇了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晴姊的離去,讓周圍一路同行的過動兒家長們感到錯愕與傷心,對於當時剛返國服務沒幾年、甫加入過動家族陪伴行列的我,更感到震憾而遺憾。這件事特別讓我意識到,國內不應只要求特殊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卻忽視其背後影響參與的因素,特別是心理層面。而傳統華人家庭中,父母難免容易壓抑自己的需要、忽視家庭成員間依附關係的建立;父母往往為拉拔子女長大以成就一切,最後失去寶貴的自我,其結果不僅對子女造就有限,可能也讓婚姻家庭付上了相當的代價。
後來,在偶然機緣下,我得知英熙老師已投入特殊家庭的諮商服務多年,他如此看重這麼小眾的族群,令我敬佩。我更相信,他的經驗心得化作具體的文字分享,定能促進國內特殊家庭心理品質的轉化,進而帶動社會對特殊家庭復原力的關注。
給愛奇兒家長:這本書,能帶給身為特殊家長的你更多「力量」。你很可能在書中成員們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他們的經驗和想法,使你感覺被同理;他們的故事,使你感受到自己跟他們之間的「普同性」,彷彿你也在這個團體中,與他們一起走過每次聚會。這或許更能鼓舞你,想要提升自己面對挑戰和挫折的能力。也許你的故事比他們的更精采,也許你的遭遇比他們的更困難;但我相信,打從你翻開這本書的那一刻開始,你就已經跨出了第一步,不只開始承認自己的有限,更預備讓自己領受更多祝福。甚至,當你讀完以後,會想自組或加入一個和你有類似經歷的支持團體,然後和他們一起依據書中帶領的原則,細細去體會參與其中所產生的改變。
給助人者:這本書,也是為身為團體帶領者的你而寫。本書將帶領團體的過程仔細加以整理和歸納;透過作者在諮商的「專業之眼」,將許多帶領的技巧「放聲思考」及「示範」出來,讓你更容易掌握一些觀察成員的原則,學會洞察時機,適時運用技巧,引導特殊家長彼此揭露和切磋。書中還提供每一次團體聚會可供省察的焦點作參考,以此來檢視當次團體運作的效能,可說相當實用。
給校園專業團隊:這本書,也是為致力學校教育的你而寫。它不只充實普通教育及特殊教育人員的諮商知能,也能拓展相關專業人員(如輔導教師、心理師、社工師)對特教的認識。書中成員敏珊曾形容自己孩子的入學「如入火坑」,這再一次地促使我們反思,是否已建構了一個「友善校園」。我們需要學習以書中的「專業之眼」來看愛奇兒家長,引導他們看見自己的生命特質,也許那樣的協助,能使他們更容易加入我們,一起找到希望的出口。我們也要誠實承認,我們在現有工作崗位上都有成長的需要,也同樣需要得到這群家長們的支持。我相信,因著「知己知彼」,專業人員將更樂意主動地搭起家校合作與親師溝通的橋樑;如此,才可能真正實現「友善校園」的願景。
十多年來,國內許多特殊家長倡導團體紛紛投入特教權益及政策的推動,對於提升校園專業團隊服務品質有特別的貢獻。我相信,這條路還要繼續走下去,直到有一天,愛奇兒家長們都找到真正的「力量」,自在地面對自己,自在地與學校一起營造友善校園,享受合作的過程。隨著「融合教育」及家庭參與的思潮興起,國內已陸續有一些縣市教育局、學校、特教家長組織、甚或醫院,自行辦理規模不一、各障礙類別、不同取向的特殊家長支持團體。其中,有些以教育訓練為主、心理諮商為輔,教導家長從知識中獲得力量;有些則以情感支持為主、教育訓練為輔,讓家長藉情感修復而重新得力。然而,這本書也提醒了,本書團體運作的方式只是眾多支持團體形式之一,並非標準版本;執行相同團體方案時,每個團體的經驗仍是獨特且唯一的。也並不是每位特殊家長都要且該參加支持團體,更不表示支持團體就能滿足家長所有的需求。故此,我們仍宜注意,特殊家庭的復原力,仍宜由生態觀點作系統性的思考,作好身心靈全方位需求的檢視和規劃。
最後,參加任何一個支持團體,就像買了一包種籽回家種。因著每一家的土壤原本可能就不同,等待種籽開花結果的時間便不一樣長。但所幸,種籽的包裝上已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原則,教導如何注意日曬、翻土、澆水和修剪的時機。而剩下的,就看你有沒有耐心和勇氣跟著做,悉心觀察自家環境的變化和種籽的長成;並且,更重要的是,堅持下去。
謹以一句聖經經文與每位堅持想看到開花結果的讀者共勉:「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期盼你和我一樣,藉此書得到愛與堅持的「力量」。
吳怡慧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教系助理教授
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顧問暨專案督導
推薦序三
愛,也需要支持
我的妹妹有兩個可愛的兒子,她與夫婿都很期盼要有個女兒。在第二個兒子不滿周歲時,妹妹意外懷了第三胎,不巧的是她正患有重度感冒且在服藥,這讓她忐忑不安,擔心胎兒發展,也牽動我們一家人的心。懷孕第五個月的產檢帶來好消息,證實胎兒是女孩正如她所願。但孩子卻具有唇顎裂,原有的擔心變成事實,讓人不願面對。在「一枝草,一點露」的信念下,我們迎接這個長得具有美女輪廓的女娃出生。隨著時間消逝,女娃的各種發展上挑戰愈來愈明顯。除了唇顎裂,孩子有一隻眼球萎縮,且兼有腦性麻痺、語言障礙及智能不足,醫生診斷孩子是「重度多重障礙」,從此妹妹全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
陪伴著妹妹讓我更了解特殊兒童父母的辛苦,尤其在孩子就醫、復健、就學、就業及親職教育過程,家長常要獨自面對資訊或資源不足所帶來的多種考驗,諸如孩子就醫、用藥劑量、藥物副作用、復健練習、情緒與身體變化、管教方式,以及如何向醫生及學校教師說明孩子的狀況、如何讓別人接納孩子不投以異樣的眼光。除了照顧特殊兒童之外,現實的生活中父母還要照顧家庭中的其他子女與長輩、供應家庭經濟所需,對於個人內心情緒的失落與感受,往往選擇壓抑或忽略,沉重的壓力導致身心俱疲。身為小女娃的阿姨,我發現特殊孩子的父母最為需要的協助是接納、陪伴、支持,並適時提供資源與喘息服務。這些支持的資源可能來自家人、學校、民間社團組織與政府。
感謝政府對於身心障礙者提供具體的政策以給予協助,諸如居家服務、臨託服務、復康巴士接送等,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這些服務項目往往需要身心障礙者的家屬自行查詢,而且各項服務依權責各自分開,未能以人為中心進行整合。我曾經為了協助妹妹申請居家服務、臨託服務、復康巴士接送等三項服務,必須分別向三個部門請教,光是電話轉接就要多次在「查詢請按1,XX處請按2,XX科請按3或撥總機代為轉接」中等待,好不容易轉接到承辦人,恰遇承辦人忙碌中或不在位子上。幾經努力接通電話後,三項服務又需要各自評估。甚至部分服務人員有本位主義,不願多加了解個別差異。顯然政府的良法美意尚有諸多努力空間,尤其承辦人員要具備以人為本的服務態度,方能落實對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屬應有的尊重與協助。
身為身心障礙者的家屬,我個人對書中八位母親的經驗有很大的共鳴,就在閱讀本書時,我有種被了解、被支持的感受。八位母親跌跌撞撞的適應過程,各自發展的自助或互助的方法,也讓我獲得支撐的力量。這些在艱苦磨難下淬鍊出來的人生智慧諸如,特殊兒童家長如何將孩子的需求與狀態,以有效的溝通方式,傳達給孩子的醫生、治療師、老師、同儕與社會大眾等,讓更多的人能以平常心接納這些特殊需求的孩子,而且尊重孩子的不一樣。
本書雖然不是專為教師撰寫,卻能從父母的角度描述孩子學校適應的經驗,供所有教師進行反思,並提醒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孩子的限制與困難,同時也需要展現教育熱情,給孩子機會學習,尤其能夠尊重並提供特殊兒童家長必要的協助與支持。
從心理團體學習者的角度來看,本書融合輔導及特教的領域,將支持團體的歷程以敘說的方式呈現,讀起來像是引人入勝的故事,卻又能鮮明地將團體各階段的重點展現出來,情感細膩又不失條理邏輯,是關懷特殊兒童、家長心理適應、家長心理支持團體等議題的極佳入門書。在此特別推薦本書給讀者諸君,希望你也能與我一樣,在閱讀中檢視自己對特殊需求兒童的觀點,能更深度了解身心障礙者與父母的處境,在了解的基礎上表現出尊重,並伸出接納的雙手支持特殊兒童家庭。
吳淑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助理教授兼任就業輔導組長
推薦序四
為愛多走一哩路
十幾年來在喜樂家族或在海外接觸特殊兒童的家長,我心中常有一股無比的疼惜,知道他們陪著家中特殊孩子多走了好幾哩路,比一般人更多浸透在人生酸甜苦辣中。我家中雖沒有特殊孩子,卻有個么弟幼年受寵,成年慵懶成性不事生產,而且總是債務纏身,甚至曾企圖變賣家產。弟弟敗家的行徑,傳遍街坊讓我無地自容。母親被弟弟折磨得心力交瘁,每每談到么弟,淚水就流個不停,心中有訴不盡的痛。么弟經濟困窘時就會求助兄姊,手足之間微妙的愛恨情感,真想斷尾求生。一路來幸好有幾位教會姊妹扶持,特別是他們的手足也有扶不起的阿斗時,就能了解我的憤怒、無奈、丟臉等不為人知又難以啟齒的心情。人生相同的窘迫處境,迫使我們常相互祈禱代求為彼此加油打氣,在漫漫長路上相伴扶持。經過了三十年,弟弟總算迷途知返,加入教會成為信徒。十五歲浪子,五十歲成為孝子,母子關係恢復如失而復得。包袱,終成為祝福(故事全文載於《多走一哩路》一書中,由橄欖出版社出版)。
母親健朗時勤儉持家指揮若定,為孩子們付出無怨無悔。才卸下為弟弟的擔心,不料卻罹患阿滋海默症,除了六親不認的失智問題外,還伴隨著憂鬱、情緒障礙、妄想等症狀。她固執和偏激的想法讓人難以溝通,表現出來的行為及情緒問題和自閉症的孩子沒兩樣。在外子的全力支持下,我將母親接來同住,希望能好好照顧她。沒想到第一年同住的生活可說是雞飛狗跳,有苦說不清。儘管外子盡心盡力為母親安排,處處設想周到,由於失憶及妄想的症狀,母親不但毫無感激,竟視外子為眼中釘,時常責怪他,甚至揚言要把他趕出門。母親無理的行徑使我身心承受極大壓力,好幾次我承受不了奪門而出。逃離現場後我才能換得一點空間不至於失控抓狂,不斷深吸氣在心中吶喊和祈禱之後,我才能漸漸地再次獲得平靜。心理調適說來容易做來難,幸好外子充分了解母親病情,體諒並接納我的情緒,加上一對貼心的兒女支持,這條路才走得下去。
感謝上帝,十幾年在喜樂家族和特殊兒童與家庭相處的經驗,幫助我更快接納母親患病的事實。面對母親失去功能的情況,我也經歷了從震驚到接納的過程,心理需要一番轉化,就如同特殊兒童父母一般。與母親同住的日子,讓我更能體會到支持系統的重要性。這些年來看見特殊兒母親常常把孩子擺中間,配偶和其他子女放一邊。日子漸久,家庭問題更糾結,幫助孩子的力量反倒受到削減。與母親同住第二年我也發現自己為了照顧母親,疏忽了外子和兒女。因此重新調整生活計畫,刻意安排每週與外子及兒女的相聚機會,經營家庭精心時刻。
特殊兒童的父母與阿滋海默症的家屬都有長期照顧的責任,照顧者除了體力付出之外,也會有情感上的衝擊,身心壓力需要支持與調適。支持團體創造一個自在的談話空間,協助父母分享生活與教養經驗,表達潛藏的情緒,催化接納的心態。本書詳盡地記錄了八位母親的成長心路歷程,特殊兒童的父母富有接納的態度時,心智與情感變得更加統整有力量,能分辨放棄與放手的不同,在不強求孩子的同時,又積極尋覓合適的教法幫助孩子學習。最後父母不但能照顧好特殊孩子,能照顧好其他家人,也能照顧好自己。特殊兒童的父母若能有支持團體陪伴,藉著分享彼此學習,必能增進家人的關係,並且減少些悔恨。相信許多特殊兒童的父母必因本書蒙受祝福!
潘秀霞
財團法人台北市喜樂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台北靈糧堂牧師
作者序
支持父母,讓愛延續
孩子因障礙而有特殊的需求,對家庭而言不僅是一時的危機,而是持續一生的壓力。父母養育特殊兒童所承受較多的客觀現實壓力,包括孩子托育、就學困難,身心適應問題,部分兒童需要運用輔具以及特定的療育資源,孩子漸長將面臨交友、兩性、就業及年老的安置等需要,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需要,這些皆是父母要面對的挑戰(萬育維、王文娟譯,2002)。此外孩子各種發展上的限制,都可能使得父母感到失落與悲傷(張英熙,2002;Taub, 2006),引發各樣情緒,造成主觀的心理上壓力及調適的難題。
特殊兒童對家庭也有正面的影響,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的障礙使家人關係更加緊密,在照顧孩子時父母更了解愛的真諦等(郭煌宗,1998; Hastings & Taunt, 2002)。儘管如此,為了滿足孩子特殊需求,父母所承受的主客觀壓力高於一般父母。特殊兒童父母心理調適的好壞,不僅涉及個人心態反應,也和父母所獲得的支持多寡有密切關係。支持的資源愈多,父母調適良好的機會愈高。調適良好的父母較能發揮效能,顧及家庭所有成員,維持家庭各項功能。特殊兒童父母所需的社會資源及支持系統,包括喘息服務、交通接送、就學就業及安置協助、休閒活動、福利補助、親職教育或諮商服務(何華國,2009)。這些支持服務可分為三類,分別是:一、提供生活實務上協助,二、提供教養療育資訊或訓練及福利資源,三、提供個別或團體諮商或支持團體活動,直接協助父母心理調適。前二類支持服務可能來自學校、特殊教育老師、家長組織、醫療單位、社會福利機構或宗教團體等,第三類支持服務則需要加入助人專業人員,包括諮商心理師、社工師等。三類支持服務各有不同的價值,對父母調適皆有獨特且不可取代的貢獻。
特殊兒童父母支持團體
支持團體(support group)是指一群有相近處境或心情的人們,定期見面彼此分享、相互學習的團體。除了特殊兒童父母支持團體之外,也適用於慢性病患的照顧者、喪失親人者、罹患癌症者、切除四肢或身體器官者、酗酒者、藥物濫用上癮的個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等。團體通常能提供一種聆聽的氣氛,以及心理安全的氛圍,讓成員可以暢所欲言分享感受。即使團體組成的理由與形態多所不同,成員的收穫卻有高度的相似性(Klein, 2000),包括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能擴展社交減少孤單感、宣洩紓解情緒、注入希望、強化或習得正向適應的行為。本團體是以悲傷理論為基礎(張英熙,2005;Worden, 2002),能協助成員面對失落,體驗悲傷感受,催化成員發展接納的態度,促使成員減少負面情緒及互動,放棄不當的期待,進而改善夫妻及親子關係(張英熙,2003;謝素貞、徐畢卿,2005)。
本書寫作目的
1996年起我與工作夥伴吳珍(她1997年取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學位,2004年通過諮商心理師特考)投入特殊兒童父母個別諮商服務及研究工作,有感於特殊兒童家長心理支持的需求強烈而迫切,1998年起便開始以支持團體的形式協助家長。接連三年我們應邀在台中及彰化地區,以協同的方式帶領六個家長支持團體,並逐步發展出以悲傷輔導理論為基礎的家長支持團體方案。
聆聽的故事愈多,愈發現所做的太少。前述服務雖已投注相當心力,對廣大特殊家庭需求而言,卻如杯水車薪。特殊兒童父母的需要鮮明地映在我心中,化為聲聲呼喚不曾停止。2002年起我開始著手撰寫本書,期能喚起社會各界對特殊兒童父母心理需求的認識。當助人工作者了解特殊兒童的父母的失落反應,以及父母及所關切的議題時,就更能有效地幫助父母及孩子(Taub, 2006)。我們期許有更多支持團體成立,使得特殊兒童家庭的支持網絡更形豐富完整,讓有需要的父母都有機會參與團體,有更多家庭受惠。
本書呈現支持團體運作的過程及效能,期使政府社會福利部門、學校教育單位、民間福利機構及家長組織認識支持團體的價值,並將籌組團體列入年度計畫中。其次,本書呈現團體計畫、帶領的技巧及原則,期能作為團體帶領者的參考,引領更多專業人員投入服務,包括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師、復健諮商師、語言治療師、特教教師及學校輔導教師等。此外,本書可做為心理教育的材料,供成員於團體前閱讀。當家長了解支持團體運作的方式,加入團體時會有較佳的心理預備,也將會有較多收穫。如此可以提高家長參與支持團體的動機,減少成員流失的問題(Gazda, Ginter, & Horne, 2001)。最後,對於未能參與團體的家長讀者,書中成員真實的經驗或許能帶來參照、反省與學習。
本書取材
本書在描繪一個以悲傷輔導理論為基礎的特殊兒童家長支持團體,呈現團體帶領者及成員互動的過程,期使讀者能看見支持團體實際運作的情況,了解心理支持團體可能的助益。本書主要取材自2001年於台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協會舉辦的父母心理支持團體,團體共計有八次聚會,各次聚會皆錄影並將對話轉謄為逐字稿後再行改寫。該團體獲國科會補助(專題計畫NSC 90-2413-H-133-016),研究及出版皆經全數成員同意。
筆者為研究者,同時也擔任團體設計者、成員篩選者、觀察者、事後訪談及團體督導等角色。由於全程現場觀察,筆者能感受團體中成員情緒的細微轉變。團體由吳珍擔任帶領者,基於多次的合作默契,加上團體前後的密切討論,筆者與帶領者在團體策略及技巧的運用上有高度共識。文中帶領者之意圖及感受由吳珍口述筆者記錄,為行文流暢,以第一人稱方式呈現。為保護成員隱私,書中孩子障礙類型及成員個人身分資料皆已大幅改編。受限篇幅,寫作時省略團體前會議,團體過程則以去蕪存菁的方式呈現,行文時盡可能保留成員的對話內容、真實反應、互動情景及現場氣氛,期使讀者能領略團體實況。
本書內容與形式
本書內容由三部分組成,第一章為緒論,首先以三個虛擬故事,闡述特殊兒童對父母的心理衝擊,說明家長因孩子障礙而有的失落經驗、悲傷反應,以及心理調適歷程。接著以團體初期、工作期及結束等三階段團體發展的概念,介紹團體歷程及主要內容。
本書第二部分呈現八次團體聚會的過程。除了團體帶領者與成員互動與對話之外,也說明帶領者對團體的想法、判斷及意圖。各次團體聚會皆以五項主題分段說明,包含:一、團體設計:介紹活動設計理念、聚會目標、活動及流程,使讀者可獲致整體的概念。二、團體技巧:介紹帶領者的技巧、目的及運用的時機等考量。三、團體過程:描繪成員互動、團體氣氛及凝聚力等變化,並以帶領者的觀點進行詮釋。四、父母心理:對特殊兒童父母的生命經驗、心理反應、夫妻及親子關係等重要議題進行解說。五、團體效能:摘述成員於團體中的重要收穫,並以團體理論說明成員互動中的支持性或治療性元素。
後記則寫於出版前,亦即團體結束十年後。成員們閱讀了本書草稿,與作者相約重聚及聯繫。成員回顧十年來的高低起伏各項經歷,肯定支持團體的價值。即使後來人生挑戰並未減少,但家長的步伐已經變得穩健。
結語
支持團體能提供特殊兒童父母心理情緒支持,成員經驗在分享時相互撞擊激發心理成長,成員因而獲得更佳調適。然而本書所載只是眾多種形式支持團體之一,而非標準版本。因團體成員組成、孩子障礙類別及年齡等條件差異,即使執行相同方案,每個團體經驗仍是獨特且唯一的。本團體設計以失落的悲傷理論為基礎,能協助家長調適因孩子障礙而有的失落經驗。當孩子障礙類別愈相近,成員於團體中所分享的生活經驗就愈能獲得共鳴,彼此將有更高的意願相互比較、反省與學習。由於女性承擔較多的育兒責任(張秀玉、傅秀媚、林巾凱、劉芷瑩、吳淑婷,2008),且參與心理成長等學習活動的意願較男性高,這兩項因素可說明支持團體中女性成員居多的現象(Turnbull & Turnbull, 1986)。面對孩子的障礙,所有的家人都可能會有失落感,然而卻可能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反應。男性參與支持團體時,不但能提供男性獨到的觀點,男性也能從團體中獲益。尤其在兩性相處婚姻議題上,將引發熱烈討論,帶領者應斟酌成員需求及團體目標來進行引導。此外,正如母親的觀點不能代表父親或其他家人的立場般(Seligman & Darling, 1997),特殊兒童手足或祖父母也有其獨特的立場與需求,專為他們所安排的支持團體,也會有獨特的貢獻。此外,當孩子被診斷有特殊需求,例如學習障礙、過動症等,孩子自身也有調適的需求(Higgins, Raskind, Goldberg, & Herman, 2002),特殊兒童的支持團體也值得發展。
支持團體確能使特殊兒童父母受益,但這並不意味每位特殊兒童家長都需要且該要參加支持團體,也不表示支持團體能滿足家長所有需求。特殊兒童家長所需要的服務還包括療育資源、特教知能、福利服務、家長組織、喘息服務、托育服務等。除了家長支持團體外,尚有適應良好的家長協助其他家長的家長互助方式(許素彬、張耐、王文瑛,2006),在心理層面的專業服務還包括個別心理諮商、團體心理諮商、夫妻諮商、家族治療等(Buscaglia, 1994; Taylor, 1982)。總之,助人專業工作者應評估父母需求,才能提供切合家長需要的服務。任何單一的服務無法滿足特殊兒童家庭所有需要,結合多種社會支持的服務,才能發揮最大的支持效能(郭煌宗,19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