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正治著
開數:25
頁數:356
ISBN:9577029442
重量:495
出版日期:2006/10/18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9GLY7a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YvRrEL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DyLQKe
書籍介紹
本書旨在探討如何於教學情境中進行單一受試研究工作,期能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或輔導其偏差行為。本文將描述使用本書的對象、使用方法以及使用目的。
在使用對象上,本書所闡述的內容適合主修特教、復健、醫學、體育及其他相關科系的大學生或研究生, 以及學校教師研讀。為研究生提供撰寫研究計劃的指引,有助於論文研究的進行。為教師、教練、治療師及醫師提供專業技術,以進行自然情境的研究工作。
在使用方法上,本書通篇討論各種常用的實驗設計,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實驗設計的特性,列出實施步驟,再輔以實例解說,最後進行相關研究的評析,有助於促進學習者的理解能力,更能提升研究者的論文水準。
在使用目的上,本書所提供的材料和資訊,可協助相關專業人員, 擬定研究主題,蒐集行為資料,進行功能分析,最後選擇適當的實驗設計,以建立高度的內在與外在效度。當實驗結束時,研究者能肯定地說:「受試的行為已改善了,或能力已提升了,而這些改變全是我進行輔導或教學所致。」
作者簡介
杜正治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
美國堪薩斯大學特教系哲學博士
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教授
經歷:美國堪薩斯大學特教系助教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講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副教授
譯作: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心理,1994)
著作:特殊兒童性教育:教學與評量(台北:心理,2001)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緣起
第二節 概說
第二章 研究變項
第一節 自變項
第二節 依變項
第三節 混淆變項
第三章 視覺分析
第一節 中分法
第二節 階段內分析
第三節 階段間分析
第四節 視覺分析摘要
第四章 輔助性統計
第一節 無母數統計
第二節 C統計
第三節 社會效度
第五章 倒返設計
第一節 A-B-A設計
第二節 A-B-A-B設計
第三節 A-B-A -B設計
第四節 B-A-B設計
第五節 多處理設計
第六節 倒返設計之變型
第六章 多基線設計
第一節 跨受試多基線設計
第二節 跨行為多基線設計
第三節 跨情境多基線設計
第七章 多基線設計之變型
第一節 多探試設計
第二節 變標準設計
第三節 延宕多基線設計
第八章 比較介入設計
第一節 交替處理設計
第二節 並行處理設計
第三節 多成分設計
自序
筆者十年前翻譯了一本《單一受試研究法》,並由心理出版社印行,提供學術界一本有關研究設計的參考書籍。此後,發現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架構的論文研究與日俱增,甚至在特殊教育等相關領域造成風潮。隨後,由於美國出版業者發出停止續約的信函,因而譯本也隨之告終,導致許多從事研究的師生因找不到參考資料而倍感困擾。有鑑於此,筆者在這兩年中,參考了國內外諸多文獻,加上個人的教學及研究經驗,撰寫此書,期望能為學術界貢獻綿薄之力。
本書在結構上,先以重要概念出發,並做扼要的界定,再切入本文。本文的鋪陳方式相當著重結構性,首先闡述其原理和原則,接著說明主題特性與實施步驟,輔以實例說明,最後進行研究實例的解說和評析。藉此安排,期能給讀者深刻的印象,深入了解通篇章節內容,進而提升研究論文的寫作與評析能力。
本書在內容上,共分八章。第一章為緒論,探討單一受試研究法的簡史,介紹行為學派的重要理論以及研究方法。其次談及國內外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的現況,包括分類與統計,以彰顯單一受試研究法在學術界的地位。最後,對單一受試研究法做簡略的解說,並討論其長處與限制。
第二章旨在闡述與研究有關的議題,包括研究變項中的自變項、依變項以及混淆變項等。接著陳述資料的蒐集方式,包括觀察和記錄方法。最後探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等主題,同時也說明信度的計算方法。
第三章主要介紹視覺分析,內容涵蓋ABC代碼系統、趨向線的中分法。接著進行階段內和階段間的分析,每一類分析均輔以實例評析,期能培養讀者綜合研判和分析的能力;最後說明視覺分析摘要,包括內容及寫法。
第四章討論輔助性統計,首先介紹無母數統計,包括無母數統計的意義和特性。其次說明無母數統計的適用時機,並描述一些常用的統計方法及實施步驟,最後舉例說明。此外也探述C統計,包括其基本概念、適用時機、計算公式、應用程式,以及研究實例等。
第五章探討倒返設計,首先逐一介紹倒返設計的不同類型,包括A-B-A設計、A-B-A-B設計、A-B-A -B設計,以及B-A-B設計等。另外也探討多處理設計,並舉例說明。最後還討論一些常見有關倒返設計的變型,例如A-B-A-BC和A-B-A-C-A-D-A等。
第六章的重點在多基線設計,首先說明跨受試多基線,其次介紹跨行為多基線,最後討論跨情境多基線。針對每一種多基線設計,先界定研究設計,再說明主要特性,接著描述實施步驟,繼之條列其優點和限制,最後舉出相關實例並進行評析。
第七章介紹多基線設計的變型,初始介紹多探試設計,接著描述變標準設計,最後闡述延宕多基線設計。除了文章結構承襲前述篇章外,特別強調該設計的優/缺點,以供讀者參考和作為選擇的依據。
第八章旨在探究比較介入設計,主要包括交替處理和並行處理等研究設計。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結構上兩種處理設計有相當高的重疊性,然而其實施上的複雜度和難易度頗為懸殊,因而目前在文獻上出現並行處理設計的研究實例,委實不多。
本書編寫工作雖然主要是筆者獨立完成,但也需家人的支持和他人的協助,尤其要感謝多位研究生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包括中原大學教研所:李芸、李佩真、呂佳霖、許瑞蓮、曾意清、陳忻顗、黃德州和顧芳槐等,及台師大特教所:王雅奇、林於潔、宣崇慧、袁宗芝、莊世清、張媛婷、楊純華、陳靜淑、葉純菁、黃文慧、黃素英、黃裕惠、曹惠雯、謝中君和劉芷晴等研究生。最後要感謝列入論文評析的作者們,包括伍曉珍、宋明君、吳永怡、吳慧聆、林玉芳、林靜慧、孟儀華、裘素菊、謝玉姿、蔡淑如、翁素珍、陳郁菁、鈕文英、陳曉薇、潘麗芬、羅汀琳、Crozier, S.、Tincani, M. J.、Pace, G. M.、Toyer, E. A.、Patel, M. R.、Piazza, C. C.,以及Symon, J. B. 等提供重要的研究論文,作為評析的對象,以充實內容,特此誌謝。
杜正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