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民寧著
開數:18
頁數:496
ISBN:9789861914527
重量:850
出版日期:2011/08/18
書籍介紹
本書不僅可以作為資深教師在進行「教學」與「評量」時的參考工具,亦可以幫助初任教師做好如何自編教育測驗、如何進行試題與測驗分析和診斷,以及如何應用在改進教學評量上。
本書分成十三章,以簡明扼要的範例說明,介紹教師自編教育測驗的原理原則及如何進行教學評量的方法,期望讀者能夠循序漸近,習得如何編製、分析與應用教育測驗的精髓,並且奠定教學評量的良好基礎,作為日後研習更高深測驗理論之準備。
作者簡介
余民寧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哲學博士(主修心理計量學)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特聘教授
著作:《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三民)(1995)
《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1997)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1997)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台北:心理)(2002)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增訂二版)(台北:三民)(2005)
《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台北:高等教育)(2006)
《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台北:心理)(2009)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台北:心理)(2011)
相關學術論文數十篇
個人網頁:http://www3.nccu.edu.tw/~mnyu/
目錄
CHAPTER 1 導論
第一節 測驗與評量發展簡史
第二節 古典測驗理論
第三節 教育測驗類型與特徵
第四節 本書的結構
CHAPTER 2 教學評量概論
第一節 教學評量基本概念
第二節 教學評量目標分類
第三節 常模參照測驗與效標參照測驗之比較
第四節 教學評量計畫
CHAPTER 3 教師自編成就測驗
第一節 教師自編成就測驗的步驟
第二節 教師自編成就測驗的使用
第三節 影響教師自編成就測驗使用的因素
CHAPTER 4 選擇型試題命題技巧
第一節 選擇題的命題技巧
第二節 是非題的命題技巧
第三節 配合題的命題技巧
第四節 填充題的命題技巧
第五節 題組題的命題技巧
CHAPTER 5 補充型試題命題技巧
第一節 論文題的命題技巧
第二節 論文寫作的命題技巧
CHAPTER 6 實作評量
第一節 實作評量的內涵與類型
第二節 實作評量的實施與改進
第三節 口試評量
第四節 概念圖評量
CHAPTER 7 檔案評量
第一節 何謂檔案評量
第二節 檔案評量的特色
第三節 檔案評量的實施
第四節 各類檔案評量
CHAPTER 8 試題分析
第一節 試題分析的重要性與內涵
第二節 常模參照測驗的試題分析
第三節 效標參照測驗的試題分析
第四節 試題的評鑑
CHAPTER 9 信度
第一節 信度的理論
第二節 常模參照測驗的信度分析
第三節 效標參照測驗的信度分析
第四節 影響信度的因素及其補救措施
CHAPTER10 效度
第一節 效度的理論
第二節 效度的分類
第三節 影響效度的因素及其補救措施
CHAPTER11 學生問題表
第一節 S-P表分析概論
第二節 S-P表的編製與涵義
第三節 差異係數的計算
第四節 注意係數的計算
第五節 S-P表的應用與未來發展
CHAPTER12 測驗分析技術在教學評量上的應用
第一節 Tester for Windows程式3.0版簡介
第二節 精熟學習的評量模式
第三節 分析範例與報表解讀
CHAPTER13 教育測驗與評量的相關議題
第一節 題庫建置
第二節 電腦化測驗
第三節 測驗偏差
第四節 測驗倫理
第五節 標準設定
參考書目
三版序
近年來,國內教育測驗與評量的學術發展情況,又有些微變動更新。原先列為必修的師資培育課程「教育測驗與評量」,已紛紛改列為六選四的選備課程之一,學分數也統一列為兩學分。因此,承蒙讀者給予筆者的鼓勵、建議、回饋和指正,再加上筆者持續對此領域的鑽研心得,又到了因應時代變遷,再增減新章節並分享學術研究成果的時候了。於是,再次修訂第二版的內容,期盼它能符合當前培育現代師資的要求。
這一次修訂本書,除了保留第二版的重要內容外,已大幅縮減篇幅,但也新增幾個小節,以期能夠讓本書成為「教育測驗與評量」課程的標準教科書或參考書,讓讀者學會連結「教學」與「評量」,增進教師的診斷學習與改進評量技巧,以落實培育優秀師資之理想。
本次修訂版,同時還增強電腦程式Tester for Windows 程式3.0版的一些功能,使其更能適用於當前學校教學評量及大規模考試的測驗分析之需。本次改版的程式,除已擴大前版的功能和容量外,仍舊是以發展成為執行古典測驗理論下試題分析功能的電腦程式為主,亦希冀成為傳統測驗理論下發展題庫專用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書能夠再次修訂,筆者除了要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的鼓勵與協助,以及全體心理出版社工作同仁的幕後辛勞外,同時,還要感謝屏東教育大學陳新豐教授協助修改電腦程式;更要感謝在冗長的修稿過程中,內子沈恂如與小兒余昌儒的精神鼓舞與支持,使得筆者有動力繼續完成本書的修訂工作。
筆者才疏學漏,著述立論經驗尚淺,雖經校對再三,本書如有疏漏之處,尚懇請各方先進,不吝指正。
余民寧 謹識
2011年8月於政大教育系 |
|